分享

《沉思曲》 ?

 冬熠 2014-07-22

《沉思曲》是法国作曲家儒勒·马斯内的代表作品。是歌剧《泰伊思》(Thais)第二幕第一场与第二场中间所奏的间奏曲,故又称为《泰伊思冥想曲》或《广阔的天空》。

此曲常被单独演奏,成为小提琴独奏曲中经久不衰的名篇,也是马斯奈的代表作品。

乐曲《沉思》结构简单,乘着清澈的分散和弦的伴奏,主奏小提琴奏出了著名的抒情性主题,这一主题在原歌剧中出现多次;在中间部,旋律的展开与变型极富有热情,经过更快而激动的变化之后,再度出现最初的旋律。结尾是以G弦逐渐减弱音力,以泛音的微弱音响慢慢消失而结束。

歌剧《泰伊思》

歌剧《泰伊思》(Thais)作于1893年,剧情为一个宗教故事,发生在公元四世纪的埃及。歌剧以古埃及名城亚历山大为背景叙述了一位在沙漠中修行的修道士拯救女幽灵Thais的故事。他冒险进城将沉迷于纸醉金迷生活中的名妓Thais带出,并且苦苦劝告她离开花红酒绿的交际圈。Thais受到修道士的感化,终于摆脱了花天酒地、纵情享乐的世俗生活,皈依宗教,决定入修道院当修女。但修道士却被Thais的青春美丽所打动,爱上了Thais。在他决定为之献身的上帝和爱情之间,修道士倍受折磨,他逃离了修道院游走四方。但最终他摆脱不了对Thais的思念,回到了Thais身旁。此时Thais在修道院里获得了宁静,同时也彻底失去了人间的欢乐,最终她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离开了人世。在她已病入膏荒弥留之际,修道士葡伏在爱情脚下,修道士成了罪人,罪人的灵魂却升入了天堂。故事凄美动人。

而小提琴曲《沉思》则是讲述原本善良美丽的Thais在修道士的劝说下幡然悔悟。乐曲第一段宁静祥和,犹如少女虔诚地向上帝敞开心扉企求上帝的宽恕。乐曲第二段几次转调和使用变化音,使音乐的情绪很不稳定,表现了Thais思潮涌动内心矛盾挣扎。第三段乐曲又恢复平静,虔诚的祈祷得到了实现。小提琴在结尾处推向了高音区仿佛被净化的灵魂飞向天界,最后乐曲在低音区结束。《Meditation》让人在宁静中思考,让心灵得以净化,如同远离喧嚣尘世通往纯净精神天国的彩虹。



其实,人生也像这首曲子,是一个从平静走向激越,从激越回归平静的过程;一如事物发展的规律:有开始,有高潮,也有结尾。爱情是人生的高潮,然而再强烈的爱情也敌不过岁月,也总会有归于平淡的时候;一切企盼与喜悦,一切美好与憧憬,一切刻骨铭心与辗转难眠,一切黯然伤神与魂牵梦萦,终会有消逝的一天,就像高潮之后,一切归于平静。

作曲家简介:

儒勒·马斯奈(Jules Massenet,1842-1912),法国作曲家。生在蒙托,自幼从母学钢琴。十一岁入巴黎音乐学院,从罗兰学琴。二十一岁获罗马大奖,回到巴黎后于1867年在喜歌剧院首次上演新作《大伯母》。1878年任母校作曲教授。18901920年间的法国作曲家均受到他的影响。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创作进入旺期。音乐具有个性,甜美伤感,带有较浓的娱乐性特点。代表作品为歌剧《泰伊思》,其幕间曲《沉思》流传极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