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平静的路 2014-07-23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首次接触这句诗,是十年前读一篇文章时看到的,文中说这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写,我便记住了它。“诗意地栖居”,恰是我这个具有浪漫情怀的人向往和追求的境界,它常常鼓励着我,诱惑着我走向希望的远方。
   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句诗并非海德格尔所作,而是德国诗人荷尔格林的一首诗《人,诗意地栖居》中的一句。其原诗是:
    “当生命充满艰辛,/人 或许会仰天倾诉:我就欲如此这般? /诚然。只要良善纯真尚与心灵同在, /人就会不再尤怨地用神性度测自身。 /神莫测而不可知?神如苍天彰明昭著? /我宁愿相信后者。神本人的尺规。 /劬劳功烈,然而诗意地, /人栖居在大地上。 /我是否可以这般斗胆放言, /那满缀星辰的夜影, /要比称为神明影像的人 /更为明澈洁纯?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绝无!”。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话,能够让世人所知,真得感谢海德格尔。由于他以浪漫哲学家的情怀无休止地诗化解析,加之海德格尔在世界思想史与哲学史上的地位,使荷尔德林这个原创者被忽视了。
  人,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大地上,就得去解读诗意的内涵。一般情况下指的是诗思、诗情,或者指诗的内容和意境,而诗的意境就是能给人以美感或者强烈的抒情意味的境界。在西方的国度,诗意不仅具有中国所包含的韵味,而且它更具有神性和超越性,正如海德格尔所言:“对诗人来说,至高无上与神圣本是同一种东西,即澄明。她是万乐之源,因此又是‘极乐’”。诗意地栖居,在我朴素的内心里,以为就是要惬意地栖居在伊甸园式或者桃花源式的环境里。随着认识的深入,我逐渐发现,在这个通讯日益发达,交流日益国际化,生活节奏日益快速的时代,还不仅仅局限于这个层面,它还应该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诗意地栖居,应该是一种美好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仰望星空,凝视明月,泛波五湖,踏遍青山,这就是一种诗意。人与自然相亲,不必一定要居于宁静的山野,优雅的园林,只要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灵,你就一定可以诗意栖居于这个大地上。人来自于自然,那么人心天然应该与自然相通、相融,如果因为忙碌而忽视了自然的存在,那么你的情感会慢慢干涸、枯萎、直至麻木。栖居,当然也不是仅指的居住,你再迁延一下吧,其实它的内涵就是生活。欣赏大自然就是生活的重要部分。背上行囊,越数重山,趟千条河,行万里路,溪泉处自有水声,树荫里自有鸟鸣,水穷处更有几片云起……从浩淼无垠的东海边走到茫茫的帕米尔高原,从万里雪飘的北国边陲走到灿若星辰的南沙群岛,你就会发现,河山大好,美景无边。如果可以,你再乘一叶轻舟泛于长江,坐一只羊皮筏行于黄河……你便成了李白,成了杜甫,你便是郦道元,你便是徐霞客。登上泰山,整个世界就在你的脚下,留连西湖,瑶池仙境就在你眼前,你可以想念苏小小,可以眷顾白素贞,可以重温《满江红》。此时祖国河山就是画,就是诗,就是一曲曲优美的浅吟低唱,一首首壮美的大吕黄钟。你在不经意间,走过了秦、汉、唐、宋、直至明清,这就是美,这就是诗意啊。
  也许你工作太紧张,不能徜徉于名山大川,行吟于江河湖海,但你也可以在居住的高楼上,远望群山迤逦,斜晖脉脉。或者你可以怀着喜悦的心情,去凝视一朵花的开放,一棵树的新绿,还有那不用钱买的明月清风。你再为心情放一天假,在小区假山下,看蚂蚁搬家,在林荫道上,听鸟鸣蝉噪,你还可以将植物的种子,植于碗里,静静地等待它发芽,一片,两片,三片……这也是一种诗意,诗意是什么?即是以超脱世俗的心融入自然,欣赏自然的雅趣,此时心也空灵,梦也空灵,诗意不知不觉驻于你的心中,你诗意地栖居着
  诗意地栖居,就是还能够去感悟情感的美丽。美丽的情感,是超越了自然世界的清纯童话,是小我世界的高贵性灵。它是慈母手中的线,是游子身上的衣,是春天里紫燕的细语,是夏日里浅浅的清潭,是秋风里怒放的菊韵,是冬雪中第一支梅开。世界上任何强力都无法摧垮的是人情,可以摧垮世界上任何事物的也是人情,所以它既最阳刚,也最婉约。曾记得汶川大地震有这样关于母亲的故事:一位年轻的母亲在被救援人员发现的时候,她已经死了,可是救援人员发现她死亡的姿式特别奇怪,双膝跪着,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于是人们发现了这位母亲身下面还有一位活着的只有几个月大的孩子,因为母亲的庇护,孩子安然无恙,毫发无伤,抱出来时,她还恬静的睡着。人们在检查物品时,发现孩子襁褓中有一个手机,手机屏幕上写着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请你一定记住,我爱你”,那一天是2008年5月12号。此时,当我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眼睛已经湿润了,什么也不说,你也知道什么是人情了,你如果因此而感动,你的心便有了诗意,你的情感层次便是丰富的。我知道,这一天有人给我打过电话,虽然我当时无法接到,但这种关心,依然让我感动,依然让我感激,这就是人情啊,人情!
  在感受浓浓亲情之外,还必须能够珍惜和体悟真挚爱情和友情。只有能够珍惜与珍视情感的人,诗意才从心灵深处汩汩地漫溢出来。即使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只要你感动于他们的对爱情的坚贞,为主人际遇感叹唏嘘,你的心就诗意着了。能理解牛郎之于织女,柳梦梅之于杜丽娘,阿诗玛之于阿黑哥。能听懂《华山畿》的深情吟唱,能悲悯《雨霖铃》的无语凝咽,能体悟汪伦送李白,王维送元二,王勃送杜少府的深厚情谊,并融入了你的肺腑,进而产生强大的共鸣,这时你的内心一定是空明澄澈的。在这样美与善的境界里,你的内心该是多么的诗意而深沉啊。
  其实,在这个世界还有一种情感,就是博爱。它是人类至善至美的灵魂,如果能理解它,并从心底里去感受到它的崇高,那么自己也就进入了宗教无我的境界。这样的内心世界,难道还没有诗意吗。我们理解史怀泽吗?我们理解特蕾莎修女吗?史怀泽这位德国籍思想家、管风琴家、哲学家、医学家、慈善家,他对生命的敬畏,对世界的博爱,可真算得上典范了。他也象德蕾莎修女几十年无私帮助印度加尔各达的贫民一样,在传染病肆虐、种族争斗,条件十分恶劣的非洲行医治病,这一去就是五十年。如果没有一种无上的博爱与悲悯情怀,没有一种坚定的信仰,谁又能够坚持得住啊!读着他的书,想着他的事,内心里肯定有一种拯救世界、造福人类的冲动与激情,这种冲动就叫“懂得”。除了对这样的人感动之外,如果你能在人生途中,对陌生的微笑一个积极的回应,对友情帮助一个真诚的感谢,对儿童的天真烂漫一个欣赏……这样的情怀,亦是诗意的情怀。
  艺术世界,是人类超越了无情世界的美好意境与思想结晶。能够走进这样的世界,是上天的福泽,是谬斯的青睐。曾记得18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大卫·休谟曾这样说过:“最能改善人的气质的莫过对各种诗歌美,绘画美、音乐美的研究,她使人产生一种怡人的忧郁感,这种情感最能与他人为善,与他人为友。”诗意地活着,也就是要让生活更加艺术化。
  读遍天下诗书,尽赏人间美画,聆听经典名曲,便是走向诗意人生的最佳途径。从秦文中我们学会了犀利,从汉赋里学会了张扬恣肆,从唐诗中学会了激情飞扬,从宋词中学会了哲理与缠绵,从元曲中,我们又学会了一唱三叹。这是灵魂与灵魂的完美交融,古人与今人同喜同悲,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交错。当我们站在卢浮宫《蒙娜丽莎》画像前,当我们站在中国美术博物馆罗立中所画《父亲》油画前,默默地流着泪,感动着,幸福着,沉思着,我们读懂了作者的情怀,我们自然醉了。当我们在夜深人间的时候,打开电脑,音箱里飘然而来的是《云门夜雨》那略显忧郁的箫声,《春江花月夜》缠绵的琵琶弦响,《高山流水》高雅的古琴韵语,这样的日子,一刻千金,一梦千年。
  人怎样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在于读懂了自然的真,读懂了人情的善,在于体味到了艺术的美。呵!诗意从何处寻,宗白华已经告诉我们:“......从细雨下,点碎落花声。从微风里,飘来流水音。从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摘自:散文随笔-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http://bbs.rednet.cn/thread-20496044-1-1.html

------------------------------------------------------------------------------------------------------------------------------------------
    找到几篇文章,评评可得多少分:
 

 (一)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世界充满劳绩,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正是因这美丽的诗句我们记住了与黑格尔同一时代的德国诗人荷尔德林。

  诗人让我们诗意的栖居,是因为栖居中充满诗情画意。大千世界,浩如烟海,芸芸众生,千姿百态,善与恶、美与丑、正与邪,从来都是交织而生,结伴而行。然而,只有栖居在山川大河之间,才会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意;只有栖居在人民群众火热的劳动生活之中,才可能焕发“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的豪迈气魄,正因为有对故土的眷恋,才可能感怀“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人人都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人人都有对邪恶行为的厌恶。歌颂美好、宏扬正义、惩恶扬善是人类的本能也是人类的追求,这追求与本能也正是人们对诗意的诠释。
  “诗意地栖居”是在“大地上”的栖居,而不是在它上面的盘旋,任何诗人一旦离开了大地母亲的呵护和哺育,他将不可能有对美好事物的感悟和审视。“诗意地栖居”不是一个刻意的过程,更不是诗人的一厢情愿,而是因为世界本身就值得赞美,人生本身就绚丽多彩!大地是诗意的源泉。唐朝诗人李白,在他的时代将中国古诗词推向了浪漫主义的高峰,后人尊为“诗仙”,既已成仙得道,似乎便如天马行空,远离大地了,其实不然,李白之诗意,正得益于他对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其中也包括对所有丑恶现象毫无顾及地投之以轻蔑,以至成为后代人民反抗黑暗势力与庸俗风习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只有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才力大无比、不可战胜,一旦离开了母亲的躯体,英雄便软弱无力,武功丧尽,无所作为。大地就是生活,大地就是历史,大地就是人民,大地是一切文明的载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要我们以诗人的触角、诗人的感悟、诗人的浪漫、诗人的睿智去发现生活之美好、领略文明之灿烂。任何“诗意地栖居”一旦离开了大地,便如失去母亲的古希腊英雄,他不可能再有神武和力量,不可能再有“栖居”中的“诗意”和浪漫。

  “诗意”是美的,但诗意不是轻易就可获取的,它蕴藏在柴米油盐的家常里短之中,蕴藏在你来我往的人情世故之中,蕴藏在星转斗移的岁月轮回之中,蕴藏在人们稍不经意便无法发现的眼皮之下,在栖居中对诗意的欣赏是一个开垦、挖掘、提炼、锻造、归纳、抽象的过程,而诗人正是在这片田野上挥汗耕耘的农夫。从劳绩到诗意,实际上是从物质到精神。人们生活在世界上,都在不停地寻找自己栖居场所,无论是现实的居所还是心灵的归宿。在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够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的栖居”,这是一种至上的境界。人们渴望物质生活的富足,更渴望精神的家园中美好的情感充满张力,从而使人生更丰盈、更饱满、更多姿多彩。这是一种诗化的生活,是一种诗意的人生。

  然而,现实生活并非尽如人意,天籁之音中总不免有些不和谐音符,在人类获得巨大物质进步的同时,却同时付出了巨大的精神代价,思想颓废、人情淡没、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等,横流的人欲使很多善良的人们丧失了对 “诗意”的鉴赏和追求,更有甚者随波逐流自甘堕落,令人痛心不已。痛定思痛,当我们滋润在大地乳汁般雨露阳光之中的时候,不能忘记先祖“诗意”的寄托,不能忘记未来责任的凝重,不能忘记爱因斯坦早就告诫我们:“科学只能说明'是什么’,而不能说明'应当是什么’。”科学永远不能回答人应当怎样生活,也无法回答人生的意义和目的,为此,我们在用科学提升我们的智商、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更要用信念、善良、正义的“诗意”陶冶我们的情操,塑造我们的品德,构建我们美丽的家园,愿世界永远充满爱,愿人间永远诗意盎然,愿人类永远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二)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这是哲学家黑格尔的话。一句十分美好的话语。表达了哲学家对理想人生的向往。我们每个人都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那多好啊!我想把这句话用到我们的教育来,我们的教育要关心人的终身幸福,塑造真、善、美的人,使我们懂得生命的价值,懂得人生的意义。过着充实的精神生活,那么,我们就真的能够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了。
    教育家蔡元培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我想如果再往下推下去,应该这样说,要有良好的教育,必先有良好的“师德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爱和责任,使我们眷恋着这块园地,使我们乐于奉献,并从中得到快乐,体验人生的幸福。可是我们的教育现在还不是完美的教育。我们教育中依然存在着令人不满意的地方。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过于强调“知识论”,强调知识对人的重要性和唯一性,主张教师以传授知识为天职,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与建构,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感到知识论所带来的后遗症。单纯的知识教学使学生无法打通书本世界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关系,他们感叹生活的枯糟无味,一些学生缺乏起码的做人本领,他们走向社会后,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有知识,没文化,有婚姻,没爱情,有金钱,没财富,有学历,没修养,已成为一些人的写照。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教育要走向“德性论”,主张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性生命和谐、自主、可持续地发展,以实现德性生命的自主建构和创生,它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完整性、丰富性和独特性。重视情感的发展和人格的养成。
    今天我们所进行的课程改革,正是实现教育从“知识论”走向“德性论”的必然路径。我们高兴的看到教育改革所带来的人的教育观念的巨大变化,和人的教育行为的巨大变化。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师生平等互动,友好交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所有这些,都使我们坚信,良好的教育必将实现。良好的人类社会也必将到来。那么,我们每个人都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理想还会远吗?

 

 

(三)

人应诗意地栖居   文 / 榕子

 

    心灵敏感的人的心是那么的纤细和敏感,他对自身以外的环境、人和事的感触是那么细微和深刻!无论是周围环境中的一草一木,还是一人一事,都能在他的内心世界掀起汹涌的波涛,或引起无穷无尽的思索。就像宗白华(我国著名美学家)那样,他小时候是那么的热爱自然,自然景象能时时激起他心中的灵感和他的诗意。
    他在《我和诗》一文中写道:“我小时候虽然好顽耍,不念书,但对山水风景的酷爱是发乎自然的。天空的白云和覆成桥畔的垂柳,是我孩心的最亲密的伴侣。我喜欢一个人坐在水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白云的变幻,心里浮着幼稚的幻想。……风烟清寂的郊外,清凉山、扫叶楼.雨花台、莫愁湖是我同几个小伴每星期日步行游玩的目标。我记得当时的小文里有'拾石雨花,寻诗扫叶’的句子。湖山的清景在我的童心里有着莫大的势力。一种罗曼蒂克的遥远的情思引着我在森林里,落日的晚霞里,远寺的钟声里有所追寻,一种无名的隔世的相思,鼓荡着一股心神不安的情调;尤其是在夜里,独自睡在床上,顶爱听那远远的箫笛声,那时心中有一缕说不出的深切的凄凉的感觉,和说不出的幸福的感觉结合在一起;我仿佛和那窗外的月光雾光溶化为一,漂浮在树杪林间,随着箫声笛声孤寂而远引——这时我的心最快乐。……”
    宗白华那时的心境是浪漫的,是充满诗意的。当他回忆起小时候的时光,他笔下的句子依然充满着诗情画意!他从小就爱自然美景,爱幻想,爱独坐水边一个人不着边际地漫游想象世界,这跟他后来成为美学家不无关系,他自小就是一个诗人坯子,他具有诗人多愁善感的情感特质。宗白华小小年纪便具有一颗诗心,那些幻想、那些奇异的情感便是诗心的萌芽,这诗心不是学来的,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他说自己小时候不爱读书,也没有读过多少诗集,他的心灵犹如一块未经雕啄的璞玉,混然天成,他对诗的境界的向往和渴求来自他的天性,诗情犹如乡愁一般紧紧地缠绕着他十三四岁的心灵。
    “……青岛海风吹醒我心灵的成年。世界是美丽的,生命是壮阔的,海是世界和生命的象征。这时我欢喜海,就象我以前欢喜云。我喜欢月夜的海、星夜的海、狂风怒涛的海、清晨晓雾的海、落照里几点遥远的白帆掩映着一望无尽的金碧的海。有时崖边独坐,柔波软语,絮絮如诉衷曲……”这些景物很多人都不陌生,为什么它却没有勾起这些人心中的诗意呢?因为宗白华有一颗纤细敏感的心,所以他感觉到了这些诗意,而世俗众生,昏蒙愚暗,缺乏一颗诗心,所以在大好的自然美景面前闭上了眼睛,什么也看不到,毫无感触。人与人的差别竟是那么的大啊!
    现在的大多数人,在心中孜孜以求的是物质的享受,不仅不懂得欣赏自然之美,而且还把高尚的精神的追求驱逐出心之国门。一提到诗很多人就认为那是又酸又迂的东西,把它嗤之以鼻。现在大多数青少年已经不喜诗、不喜欢文学了。他们喜欢的是影星、歌星;追求的是时尚;讲的是物质享受;比的是穿着打扮。他们关注的都是外在的东西,很少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的心灵只能是一颗平庸的心灵,小小的心灵过早地被沉重的物质挤压,这样活着,难道不是沉重的吗?没有诗的心灵是干涩的心灵,没有诗的生活是无味的生活!有了诗,生活会因此而变得轻灵、飘逸!
    诗是多么美的东西啊!文学是多么美的东西啊!为什么会有人不喜欢呢?宗白华说他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他并不是不喜欢读所有的书,而是不喜欢读枯燥无味的教科书,他后来能够成长成为一个大学问家,他绝对不是一个不爱读书的人,更不是一个调皮捣蛋的人。他开始不喜欢读书,是他那纯然天成的多感的心灵未被理性所污染,他所爱所想的一切都是发自自然天性的,是未被后天改造的。我们很多人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喜欢幻想、喜欢诗、喜欢文学的,只是后来被理性、被世俗生活的侵蚀,诗的感觉慢慢被磨钝了,多感的心灵也慢慢麻木了,慢慢就变得不喜欢幻想,不喜欢诗了。所以越是成年人就越没有幻想,他们已经习惯过那种实实在在的生活了。
    人在年轻的时候最容易有诗的感觉,也最容易多愁善感,过了这个年龄就再也没有这种感觉了,无论你如何去寻找它也不再出现,自古诗人出少年,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当我们处在青春少年时期,我们就应该写诗、做梦、甚至是多愁善感。达尔文年轻的时候也很喜欢文学,音乐,但他没时间去弄这些,他希望等到老年有时间了才去弄它,可是到他老了,有时间了,他发现自己再也没有兴趣了,多么可惜呀!世界上又少了一个诗人!正当年轻,我们就要培养诗的感觉,要加强这种感觉,不要到了老年才去寻找生活的诗意,生活的诗意等到那时就再也找不回了!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应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也就是诗意地生活,诗意不仅仅是诗人才应该有,我们平常人也应该有。诗意也不应仅仅理解为诗歌中的意境,不应仅仅是在写诗时才有。诗意,是对世界、对人生的爱,诗意的生活是真正的“人”的生活。留心世界,你会发现每一个早晨和夜晚,每一个日出和日落,每一片叶子,每一朵鲜花都是充满诗意的。诗意其实很平常,不知道你观察过春天道路两旁的树没有,那萌发的嫩叶就是一张张涨满生命力的帆!不知道你体味过那秋天的雨没有,那凉丝丝的雨勾起多少心中渺远的情绪!不知道你曾经登高远望没有,面对眼前的广阔天地,心中也曾涌起万丈豪情?这些都是诗意,只要你能时时感觉到这些,那么你的生活就是充满诗意的生活!

 

(四)

                               诗意地栖居

     如果教师需要选择一种生存姿态,我以为应该是“诗意地栖居”。

     她对真理永远怀有赤子般的虔诚。她追索,她冥思,她叩问,她喜欢将自己简朴的蜗居搭建在离真理最近的地方。她是校园中最善于学习的人,她把新知视作生命的给养,她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吸纳着、不知疲倦。她深深爱着那些对她说“ 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孩子,她会怀着惊喜的心情接受任何一个弟子用真理击败自己的现实。她从不以权威自居,她会说:在我们的课堂上只有一个权威,那就是真理!

     她的心弦上永远奏响着创造者的欢歌。她常常感动于自己那“仅次于上帝”的伟大劳作——“愚蒙者,我得而智慧之;幼小者,我得而长大之;目视后进锓锓日上,皆我所造就者。其乐为何如耶!”带着这一份美好的情感和超卓的精神活在这个嘈杂的世界上,这样的人何其幸福!

     她总是先于春天抵达春天。她口中衔着一个美好的预言,她知道季节不会失信,于是她微笑着工作,从容等待。她会对一个孩子说:我丢掉过一个梦呢,你为什么不替我把它捡拾回来?孩子惶惑了,孩子以为老师都得不到的东西自己怎么可能得到?可是,老师在用力推她啊!孩子于是铆足了劲,终于摘取了老师当年没有摘到的嘉果。老师感恩地笑了——她感谢上苍慷慨地延长了自己的手臂。

      太多的人都在叹息,但是,那个最辛苦的人却没有工夫叹息。她要在别人叹息的当儿琢磨该以怎样的方式向孩子讲述一只蝴蝶的成长历程。她否定了一个又一个教学方案,选择的时刻,取舍的瞬间,她被一种甜蜜的痛苦轻轻折磨。她要以一种最佳方式将一个破茧成蝶的神话移植到一方心灵的净土上,再期待着它成为一处比神话更美丽的风景。

     心中有爱,腹中有诗,指上有金——这样的人栖身于神圣杏坛,这世界便多了一重让人热爱的理由,不是吗?

 

                                  (五)

诗意地栖居于大地

人生是一个悲剧过程。“洞悉历史”,超越悲剧的唯一途径就是读懂生命的大书。生活赋予人类文明的一个突出标志是浩如烟海的典籍著作。而读书人区别于别人的标志正是能够阅读两种人生——现实生活和纸上生活。读书人引以为骄傲无非就是不仅读到了生活的现在,还能看透生活的过去乃至未来。面对着读书何用的质问,面对着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尴尬,读书人唯一可以给自己壮胆子的就是可以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生命的延续。时间带动生命的流逝并不是人生唯一标志。人类在时间中老去,在这个悲剧人生的过程中,热爱读书的人可以坦然面对,可以清晰地洞悉这个颠破不灭的生命过程。什么样的生命才是有质量的生命?什么样的生命可以笑对人生?这些问题的答案一半是在生活中,一半是在书中。读书人的幸福是可以一手拿着面包的同时,另一只手可以拿着书籍。生活给予读书人的恩赐已经太多了,尽管有许多人不懂得去珍惜。如果说生命是一本书的话,那么有机会读懂它的人是幸福的。有人从生命中读出了享乐,有人从生命中读出了永恒,还有人从生命中读出了悲哀和颓废。

人生如歌。

命若琴弦。

人生是一本天书,读了,就读了,没读,就再也没有机会了。生命只是一次性的支票。开启生命的钥匙扣放在自己手中。打开生命的锁,就踏上了死亡的征程,有人笑着,有人唱着,有人哭着,有人麻木着。从悲剧人生到人生悲剧,导演始终是自己。

读书的最高意义是为了更好地活着,而不是表层的知识的积累。知识可以创造幸福,也可以带来灾难。掌握了知识的人不见得就是会生活的人。知识泛滥(爆炸?)的后果有两个:一个是使人类更加向神性跃进,另一个就是使人类更多地展示隐藏在自己体内的兽性。知识一旦被错误地引领,就会成为噬人的魔鬼。读书上升不了做人的高度,就失去了它的最高意义。

读懂纸上的文字。

读透生命的痕迹。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也开始变的功利起来了。许多人把读书当作升官进爵的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经历了用面包换知识的艰辛后,我们就开始了用知识换面包的生活。这是读书人的无奈?是谁站在了我们的身后?是谁供应了我们面包?读书人的健忘是可怕的遗忘。真的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可以升官发财,可以凌驾于从土里刨食的平民百姓?老百姓用自己手中的锄具养活了那些生活在温柔之乡的读书人,然而谁还在为平民演说?“只要我过得比你好,剩下的我就不管了”。读书人在自己诗意地生活着时是不是也想到了那些无法诗意的人们?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一个真正的先行者,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的生存境地和发展。没有良知的读书人还不如一个痴呆病患者对于人们更有好处,至少他们不会给底层的人们带来危害。反观人类的历史,统治底层的差不多都是那些所谓有知识的人。知识何用?压迫么?统治么?不,是诗意地和人类一起活着。

好好读书。好好做人。好好和善良的人们一起诗意地起居于大地之上。这不应该成为一个读书人的奢望吧。

(以上文章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