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逃离熟人社会

 xc活人的娄子 2014-07-23

    近两年,媒体多次报道大学毕业生“逃离北上广”的消息。最近,有记者调查发现,那些当初“逃离”的人,现在有很多又“逃回来”了。他们无法适应小城市的“熟人社会”。

  相对而言,小城市比大城市的生存压力要小得多,首先是房价,大城市动辄每平方米几万元,许多小城市只有几千元。其次是交通在大城市上班,每天有两三个小时都在路上,小城市只需二十分钟,就可以从家里走到单位。还有就是竞争,大城市机会多,精英也多,职位竞争和工作竞争非常激烈,小城市机会少,人才也少,容易找到成功和自信的感觉。

  可小城市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无论找工作,还是干事业,往往凭的不是个人的才华和能力,而是家庭的背景和关系。一个叫赵文的大学毕业生,两年前,从北京回到山东老家,跟自己的叔叔从事体育用品生产和销售。为上一个新项目,他去当地政府部门办手续,跑了半个月,也没办成。最后,在叔叔带领下,通过朋友找到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然后请客,吃饭,送礼,说好话,几天就搞定。为此,赵文感慨:“大城市的人多把精力用在做事上,小城市的人多把精力用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他不能适应,只有“逃回”。

  熟人社会,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概念。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构成一张张庞大而复杂的关系网。人与人之间彼此熟悉,由此建立起一种私人关系。没事的时候保持联系,有事的时候相互帮忙。熟人社会的典型话语,就是背景和关系。

  越小的城市,熟人社会的特征越为明显。比如在一个县城,几乎所有的人都互相认识。或者是同乡,同学,同事,战友,邻居,或者是在开会,吃饭,健身,娱乐,散步的时候经常见面,于是就建立起自己的圈子和关系。遇到什么事,首先想到的也是找熟人托关系。

  大城市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你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你。你本事再大,也不可能把这个城市的各个环节都打通。无论职场还是商场,主要靠竞争力。即便你的爸爸在当地做县长,到了大城市也没人买你的账。

  这种陌生,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在一个大家都陌生的环境中,社会的发展才能依赖于法律和契约,人与人的交往才能通过制度和规则建立起彼此的关系与信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