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欲知应候何时节,六月初迎大暑风【转藏】

 知易无大过 2014-07-23

              欲知应候何时节,六月初迎大暑风

723日,带来滚滚热浪的大暑节气正式登场。

小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两个节气有紧密的关系,不可分开来谈。《说文解字》中把“暑”分成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者”来示意,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极必反规律,可见大暑的炎热程度了。

     大暑为六月中,天热到极点。东汉刘熙的《释名》解释,暑是煮,火气在下,骄阳在上,熏蒸其中为湿热,人如在蒸笼之 中,气极脏,也就称“龌龊热”。暑最热时,大家以各种方式乘凉避暑,“浮甘瓜 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于星斗满天之夜作“感凉会”,都是盛夏乐趣。而午后盼风雨欲来,迎大雨滂沱,山晚听轻雷断雨,亦别有一种清凉诗意。
 
    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 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轻罗小扇扑流萤,萤火虫袅袅神秘在静夜里穿梭时,其实凉爽的秋已经不远了。

     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家都知道“热在三伏”,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刻。这时候,人们有“贴伏贴”、“吃伏食”的习俗。据文献记载,把伏日作为节日约始于秦朝。大约到汉代,伏日与食俗才联系在一起。据《汉旧仪》载,“汉魏伏日有酒食之会”,说的就是饮酒聚会。《汉书》说:“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宋朝留下的食谱 《膳夫录》中记载,伏日吃绿荷包子,那也是极好的。
 

    
    伏天吃凉冰可以说是最佳消暑食物了。我国早在西周就有伏日掘井藏冰的做法。约到晋十六国,出现伏日赐冰的宫俗。晋《邺中记》说,在彭德府临漳县有铜雀、金虎等三座井台,十六国君王石季龙曾于“井台藏冰,三伏之月冰赐大臣”。从此这种宫俗流传不息。唐代三伏吃冰的花色
品种就多了,如长安就有“冰盘”、“冰瓜”等,豪富们甚至会举行“冰宴”。据《天宝遗事》记载:“杨家(杨贵妃家)直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成山,周围于宴席间。”虽然是盛夏,但个个赴宴者都冷得面露寒色。宫廷内还按地位高低赐冰镇食物。
 
 

 清《燕京岁时记》说:“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 各有等差。”发冰票领冰还是历史上头一回,此次这种做法一直传沿下来。清代民间的三伏凉冰也是丰富多彩。《清嘉录》记载了江浙一带的农人三伏担卖凉冰的情景,其中冰镇食品有“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呼冰杨梅、冰桃子”。《清稗类钞》则记有北京夏日用“冰果”宴客的风俗。其文载:“京师夏日宴客,订盘既设,先进冰果。冰果者,为鲜核桃、鲜藕、鲜菱、鲜莲子之类,杂置小冰块于中,其凉彻齿而沁心也。其后,则继以热荤四盘。”

 
 

 三伏之际昼夜酣饮极醉,至于无知,云以避一时之暑,故河朔有“避暑饮”。此典出自三国曹丕的《典论》,叙述刘松与袁绍子弟共饮的典故。

 暑夜树影最重,若泛舟湖上,待酷暑褪尽,以轻风月香度酒,周边睡莲红翠相偎,清芬相拥,也是醉了。

 该怎么度过极热之夏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给出了最佳答案——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静室深下帘,小庭新扫地。褰裳复岸帻,闲傲得自恣。朝景枕簟清,乘凉一觉睡。午餐何所有,鱼肉一两味。夏服亦无多,蕉纱三五事。资身既给足,长物徒烦费。若比箪瓢人,吾今太富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