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护理论文的统计分析

 杏林脉香 2014-07-23

中医护理论文的统计分析

护理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护理水平,尤其护理研究类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关系到护理学科的发展。为了了解近年来中医护理科研开展状况,分析论文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改进和加快中医护理科研工作的开展,笔者查阅了19941月~200412月以来的《中华护理杂志》、《护理研究》和《护士进修杂志》等lo余种杂志中中医护理方面的文章近500篇,并将其分类、归纳和分析。现将中医护理论文状况综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CNKI中的CJFD19941月~200412月发表于多种杂志的护理论文。CJFD即《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积累全文文献800万篇,题录1 500余万条,分9大专辑,126个专题文献数据库,资料齐全。笔者应用描述性统计的计量方法,将上述年限中发表的护理论文总数量、各论题护理论文数量及论文中统计学应用情况等进行归纳与分析。

2分析与思考

2.1分析

任何学科的发展均以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为基础,科学研究促进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其研究成果主要以论文的形式通过专业期刊进行公布。因此,通过分析和研究护理专业期刊的载文,可以了解中医护理学科基本的研究与发展状况。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中医护理论文论题广泛,但论文数量随年度增幅不明显,年载文量最多的是200360篇,最少的是199732篇,差值仅为27),而且护理科研性质的论文所占比例较少,仅63篇,占总载文量的13.27%。由此可见,中医护理人员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尚显薄弱,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1.1中医护理论文年度分布

中医护理论文数量10年总数为474篇,CNKll0年全部护理论文总量为98190篇,仅19941年论文总数就是1734篇,远远超过中医护理10年来的论文数量,中医护理论文在其中所占的比例仅为0.5%。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护理人员中医基础理论薄弱、学历层次低、缺乏阅读专业文献的习惯、独立科研意识不强、缺少学科带头人、资金设备支持严重不足等。

2.1.2中医护理论题分布

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注重整体护理和辨证施护的应用学科,涉及临床护理理论、护理技术、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及护患关系、社区护理、家庭护理等多方面。中医护理人员论文选题广泛,涵盖了护理领域的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心理、饮食、管理和教育等诸多方面。

(1)以专科护理为论题:专科护理论文数量最多,占54.65%。其中,内科护理论文所占比例最高,占36.08%;其次是外科护理论文,占14.56%;妇科、儿科护理与内科、外科护理论文相比数量明显减少,仅占2.11%和1.90%。内科护理论文的论题主要集中在糖尿病(14),肝脏疾患(17),肾脏疾患(14),心脏疾患、中风(11),痹证(5)等;外科护理的论题有骨折、腰椎间盘突出、强直性脊柱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褥疮、带状疱疹、痔瘘等,其中以骨折为论题的论文最多,为15篇,涵盖了多种骨折,如脊柱压缩性骨折、股骨颈骨折、肋骨骨折;儿科护理论文主要涉及的是小儿泄泻。

(2)以护理教育为论题:护理教育的论文也占了一定比例,为7.17%。内容主要涉及课堂教学、临床教学和人才培养。课堂教学和临床教学着重于对教学方法的探讨;人才培养关注于大专和本科高等护理人才的培养,着重于探讨中医护理课程的设置,以适应原来的中专教育向大专、本科教育的转变。文章探讨了如何提高中医护理的教育水平,如何提高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如何提高在职中医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水平,如何促进中医护理适应现代医疗发展的需要。

(3)以护理病历、护理诊断为论题:护理病历、护理诊断类的论文分别有25篇和10篇,各占总量的5.27%和2.11%。上个世纪NADA护理诊断引入中国,由于中医护理诊断与国际通用的标准护理诊断有一定的区别,它是按照中医辨证理论的基本特点来拟定的。又因中医护理诊断的概念及如何确立中医护理诊断等问题至今未形成共识,仍然是沿用中医医疗诊断内容和术语,没有适合中医护理的护理诊断,这就使得护理病历的书写一直无法做到规范统一。文章探讨了如何写好护理病历,如何建立中医护理诊断的标准,也探讨了NADA护理诊断在中医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及NADA护理诊断与中医护理诊断的不同。

(4)以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为论题:虽然以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为论题的论文数量不很多,所占比例分别为1.48%和1.28%,但在大部分其他论题的论文中都涉及了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徐中芹在变异型心绞痛的中医护理一文中指出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性格动向和情绪变化,做好情志调护;李月娣在糖尿病的中医护理及康复指导一文中提到糖尿病患者饮食宜清淡、凉性有营养,忌吃肥甘厚味和醇酒、炙博、辛辣刺激之品,禁食含糖较高食物,适当增加蛋白质(如瘦肉、豆制品等)。这反映出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在临床护理中越来越受重视,已贯穿整个护理过程,有成为护理常规的趋势。

(5)以中医护理技术为论题:中医护理技术类论文有13篇,占总量的2.74%,实际护理过程运用了热敷、针刺、中药外敷、中药灌肠、穴位注射等技术。例如,叶促芽用中药灌肠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杨莉、李晚轻在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分别注射地塞米松、肌苷治疗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除此之外,中医护理技术还有很多,如灸法、拔罐疗法、刮痧疗法、中药熏洗、中药擦洗降温等。尽管操作简单,设备要求不高,取材容易,效果可靠,但在临床的使用率却不高,具体涉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论文数量不多见。其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局限性,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时间长,疗效难以立竿见影。二是护理工作性质约束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应用,护士要进行中医护理操作必须在有医嘱的情况下进行f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编写出版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一书要求操作均先核对医嘱),然而临床上医生很少开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医嘱。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重视中医护理技术,多运用于临床,在临床护理中比较、研究各种技术的优缺点,探究适用的病证,才能使中医护理技术更广泛更长久的继承,进而得以发扬。

213中医护理论文期刊分布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2004)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5项指标综合评估,是国内比较权威的核心期刊认定版本。笔者查阅《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2004)版》,发现刊登于核心期刊的中医护理论文共有64篇,占13.7%。

214护理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

最能反映护理工作者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护理科研的数量和质量。护理论文的质量主要反映在其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而科研设计的严谨及统计学方法的正确应用也十分重要。中医护理科研性质的论文有63篇,占12.67%。其中,内科26篇,外科10篇,妇科4篇,儿科3篇,心理2篇,病历8篇,给药1篇,管理1篇,技术6篇,教育2篇。运用统计推断的论文有8篇,分别是外科1篇,病历4篇,技术3篇。遗憾的是,171篇内科护理论文中仅有26篇科研性质的论文,而且没有1篇是设立对照组进行效果观察比较的,没有1篇是运用统计推断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的,这应当引起内科护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不设立对照组进行临床实验效果观察与比较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弱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也缺乏一定的科学严谨性。我国护理科研起步较晚,较医学发展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赶上或超过世界先进国家的护理水平,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护理科技队伍,应客观地认识到加强护理人员科研能力培养的紧迫性。

22思 考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的瑰宝,但由于科研骨干严重缺乏等原因致使中医护理科研和论文的撰写能力比较薄弱。随着中国加入WTO,世界各国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的广泛交流,新世纪中医护理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从容面对新形势,发挥自身优势,趋利除弊,加快中医护理科研的发展速度,提高中医护理水平值得深思。

221深刻认识护理科研的重要性,强化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

多年的护理状况是注重临床实际工作,忽视理论总结,轻视理论研究。护理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成这一重任,没有科学的理论和扎实的技术是难以胜任的。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许多的护理理论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护理技术需要革新,护理人员作为护理科研的直接参与者,其对开展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及参与科学研究的动机直接影响着护理科研的发展。1项对全国12个省市40所地市级医院护理人员撰写论文的动机调查结果显示:36.7%的护理人员写作和发表论文是为了评定职称,位居首位;仅有18.9%的是报道科研成果和总结临床护理经验,撰写年龄以30岁年龄段为多,40岁以上的护理人员撰写论文的数量明显减少。这说明职称晋升促进了护理人员的写作,但也反映了护理人员开展和从事科研的主动性比较差,科研意识比较薄弱。广大护理人员都要明确中医护理科研是发展中医护理学的关键,只有开展中医护理科研,才能提高护理质量。中医护理科研内容非常广泛,几千年来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医疗经验,其中也包括了大量的护理内容,如临床观察、辨证施护、精神情志、饮食调养、养生防病以及各种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等,这些内容不但需要护理人员继承,还需通过护理研究及实践取其精华并加以提高。因而,应强化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鼓励护理人员进行学术交流,使其自觉主动地投身于护理研究。

222加强护理教育,完善护理人员知识结构,提高护理科研能力

护理科研是护理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护理事业发展和学科理论完善的关键。护理科研的开展应从护理队伍的科研能力和素质培养人手,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是做好科研和临床的基础。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起步较晚,护理人员主体学历为中专层次。1997年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占95%以上,本科学历不足1%。据教育部的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护理教育各层次的招生中,中专层次的招生占招生总量的72.45%,大专为22%,本科及以上占5.55%,研究生、本科、大专和中专的在校学生人数比例为0.057.9524.28100。中专、大专层次的护士临床工作能力强,但由于受学历和个人能力限制,她们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相对比较薄弱。护理科研的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多学科的知识结构是开启护理科研之锁的金钥匙。只有系统地学习护理科研及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如卫生统计学、文献检索,才能掌握科研选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检索、广泛搜集资料、严谨的进行科研设计、筛选统计方法、数据处理,最后撰写科研论文。护理本科生正是通过对护理研究、统计学等课程的系统学习,具有了阅读、解释、评价科研成果在临床实践的实用性,并在实践中识别可研究的问题的能力。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方式是帮助主要科研者收集资料,并积极传播科学知识。护理研究生经过3年的科研理论学习和科研实践,不再局限于资料的搜集和科学知识的传播,而具备了重复以往科研的能力。重复科研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通过反复多次证实的科研结论才是可靠的。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首先教育要先行。只有加强护理高等教育,才能使护理人员树立科学思维的头脑,具有批判性思维,在临床实践中洞察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从而通过护理科研提高护理质量。中医护理的论文数量远少于西医护理论文,这与中医护理高等教育起步落后于西医护理有关。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1992年已经开始招收护理研究生,而中医药院校护理专业最近几年才开始招收护理研究生,两者之间相差将近10年。这也使得中医护理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远少于西医护理,使中医护理科研水平低于西医护理。

为此,我们应加强护理教育,发展护理本科、专科生教育,适当增加研究生教育,同时对在职护士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继续教育,以完善护理人员知识结构,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护理学科的发展关键在于护理技术、护理理论的不断创新,而创新的基础是知识,知识的提高靠不断的接受教育和自我学习。另外,护理教育的实施需更新教师的观念,适应现代临床护理的需要及各层次患者的需要。护理教育变革和护理人员继续教育能从根本上改变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