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待批评为何难

 指间飞歌 2014-07-24

善待批评为何难

来源: 发表时间:2012-05-28 星期一

  无论什么人,干什么事,都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赞同,批评的声音在所难免。许多时候,尽管批评是善意的,但却不能得到对方的善待。善待批评为什么难呢?这个问题,值得认真思考。

  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207年,在经历了一场艰苦的战斗之后,曹操率兵回到了许昌,先“科问前谏者”。原来,出征之前,许多大臣都劝他不要出兵,但曹操执意不从,结果得胜而还。得知这一消息后,“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以为曹操要兴师问罪,处罚进谏者。不料曹操“皆厚赏之”。他解释说:“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佑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实际上,这次出征,各方面条件都不具备,尤其是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时天寒且旱,二百里无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錾地入三十余丈方得水”,能够取胜,偶然因素居多。曹操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不表功,先反省,表彰给自己提过意见的大臣,让他们今后不要有畏难情绪,该提意见就提。

  古往今来,历代王侯,诸多将相,高高在上,手握重权,总要处理很多事务,也总是要面对不同的声音,但能像曹操这样善待批评的,实不多见。历朝历代,许多直言进谏的大臣都丢了乌纱帽,甚至被杖责、被杀头。善待批评为什么这么难呢?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人的自然天性所致。不论什么人,都喜欢听表扬,不喜欢被批评。正如《庄子》所言:“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因此,表扬的话,总是入耳入心,皆大欢喜;批评的话,往往刺耳闹心,不欢而散。但是,人的自然天性并不意味着正确,有时候也会与个人完善进步、事物客观规律相背离。而来自他人客观实际的批评,正是扭转个人认识缺点,纠正不当做法的最有效手段。所以,在对待批评上,一定不能“率性而为”,而是要听得进、能接受。

  二是人的社会地位影响。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来自亲人、朋友的批评,不管多尖锐、多直接,都能接受,若是来自陌生人、上下级的批评,往往就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之所以有这样明显的区别,是因为前者是生活中的“熟人”,后者是社会中的“同类”。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有不同的社会地位,相比亲友关系要复杂得多,也相对难沟通得多。这一点上,处在领导岗位上的人尤其需要注意,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谦虚、理智,切忌以职位高低判定意见正误,盲目压制来自下级的不同意见。

  三是能否正确认识批评。“忠言逆耳利于行”,既然是批评,就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公正,往往是强调弊端,指出不足,不中听,多片面。如果一遇到批评,就将其视为“全盘否定”、“另有图谋”,就很容易忽略批评中的真知灼见,致使错误无法纠正,事情越干越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