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关于“契约精神”的故事

 常有理 2014-07-24
      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团体和家庭,有一种关系,叫做“契约精神”,听起来有协同合作和相互遵守条约,履行义务和责任的感觉,这是一种和谐而稳固的关系。百度了一下这个名词,真的有一个完整的解释,觉得很有意思。若这个词用在夫妻家庭关系的话,让我想到了“婚姻合同”。
 

     中国式家庭90%都是为了履行责任,而夫妻双方妥协共同生活,不论是为了上一代的意愿,还是下一代的成长环境,牺牲自我、内敛的民族精神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西方国家,公认的性开放国度,但有爱的家庭观念还是很强,尤其是忠于自我的感情,我想,这也是对对方的尊重吧---“亲爱的,既然我(你)给不了你(我)要的爱,对你我最好的方式就是放手吧!人生短短几十年,真正属于自己的日子究竟有多少……?”, 还有一个叫作“爱到尽头,覆水难收”的魔咒时刻威胁着我们的婚姻。

     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从相遇、相识、相知、相爱到相守,是个很浪漫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彼此要学会接受、欣赏、包容、体贴、懂得对方。相守至死,相比有血缘的亲情“修炼”得很不易,爱情若是昙花一现,那亲情就是细水长流。

     我仍觉得,除尊重、信任外,爱情是婚姻的基础,仅仅有责任是不够的。若婚姻无爱可言,那将是僵尸行走的坟墓,心无法交流,情如何传递?夫妻的情爱,那是因爱而有的责任,进而升华为的亲情,直至携手一起慢慢变老,经历风雨,相伴相依,不离不弃。我想同你一起迎接新的太阳,但我更想有你相伴送夕阳……

契约精神      

       契约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事物,上可以追溯到人类法制的源头,下可以延续到今天的宪政。契约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乃在于契约精神与法制文明共存亡、同兴衰。

  有学者从英国法学家梅因关于“从身份到契约”的著名论断出发,认为从身份到契约实质上就是从不平等到平等,从不自由到自由。

  因此:契约精神就是自由的精神,就是平等的精神,这也是整个私法的精神。虽然民法通则确定了平等、自愿、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基本原则,标志着我们确立了私法精神,但这还远远不够。自由与自愿是不同层面的两个问题,自由体现的是民事主体与国家主体之间的关系,核心在于人们不受国家干预与控制的自由度有多大,从形式上看就是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的界限;而自愿体现的是不同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核心在于民事主体在私法领域的意思自治。自由与自愿的相关性在于,国家赋予民事主体的自由是民事主体自愿的前提。

  有学者进一步认为,契约精神和宪政是当今法治社会的两大主题。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从“身份”到“契约”、从“大国家小社会”到“小国家大社会”的转变,在建立市民社会过程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八个方面来把握契约精神:

  (1)主体意识,要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个体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

  (2)权利意识,权利相较权力、义务,权利都是本位,权力首先是一种职责,一种责任,然后才是权力;

  (3)平等观念;

  (4)自由观念;

  (5)民主思想;

  (6)法治思想,契约精神提倡主权在民和人权保障,而主权在民和人权保障都要求法治;

  (7)宽容理念,契约需要宽容,没有宽容就无法达成契约;

  (8)和谐理念,真正的契约是一个双赢的结局,和谐本身就是契约的动力。

  也有学者提出了契约精神的另一种解读,即契约精神是一种相互妥协、满足对方要求进而满足自我要求的精神。契约的达成意味着当事人自我意志的限制与约束,意味着彼此间的忍让与妥协。这种妥协精神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体现了当事人的独立与平等,所有的让步与妥协都是在平等基础上,由当事人的独立意志作出的;其次,突出了当事人之间的协商与互利,契约当事人无法把对方仅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而必须把对方当做与自己同质的主体,通过协商与让步,使对方得到某种利益,从而换取对方作出同样的让步行为来满足自身。最后,强调了规则的治理,妥协是理性人之间的一种利益让步,须有一套外在的规则予以约束。

  契约精神与反抗精神应当是合而为一的,一旦有契约的相关主体违背的契约精神的原则,那么就需要反抗精神来加以制约。并且反抗精神应该是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共识中,每当有主体想要违背契约,就会受到最广泛的制约,以此来保证契约精神成为一种社会规则的效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