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在枣庄(二)——抱犊崮 熊耳山双龙大峡谷 峄城万亩石榴园

 勒杜马 2014-07-24

      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枣庄市东北20公里处,群山绵延不绝,峰头林立,自西向东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抱犊崮海拔 584 米,是一座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名山。山势突兀、巍峨壮丽、柏苍松郁。山脚下有古庙两座,分别为清华寺和巢云观;半山处有山洞数十个;山上松柏茂盛,苍翠欲滴,奇花异草,满崮烂漫。

      沿着台阶走了几十步,就见一八十多岁的老奶奶正边做边兜售自己的小花扇,耳不聋眼不花。这静静的山谷,肯定会有很多的长寿老人吧。                 此行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什么叫“崮”,也亲身感受到了接近崮顶时的艰险。这次出游对目的地估计不足,以为只在微山湖看荷花,就穿了一双鞋托,结果登山时受罪了,被落在大队伍的后面。现在想想鞋不合适是一个方面,而最关键的是近期出游太频,身体疲惫所致。峰巅处非常陡峭,头晕,真的打算放弃了。最要感谢的是司机王大哥,很耐心地鼓励,在他的帮助下,我也终于看到了豁然开朗的崮顶。

      据地质专家考证,抱犊崮的崮形山体是国内最具典型的崮体,字造型就取于此处。

     “崮”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四周陡峭顶端较平的山,山东省中南部山区多用作地名。如:孟良崮、抱犊崮。”

    崮的形态:崮的顶部平展开阔,峰巅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面坡度由陡到缓,放眼望去,酷似一座座高山城堡,成群耸立,雄伟峻拔。这些戴着平顶帽子的山,这种四周陡峭,顶部较平的山,属于地貌形态中的“桌形山” 或“方形山”, 或叫做“方山”。当地人称之为崮。其裸露的“石帽子”,由坚硬的石灰岩组成,高度在10至100米之间。这是我国继喀斯特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丹霞地貌之后的第五种岩石造型地貌。

   崮的分布:近年来,据各地地名普查,分布在鲁中南低山丘陵中的崮主要集中在沂蒙山区的蒙阴、沂水、沂南、沂源、平邑、费县、枣庄市山亭区等7个县区境内,有名有号的崮不下百座,组成了壮美的沂蒙崮群,其数量之多、地域之集中、形态之壮美,为世界罕见。沂蒙“七十二崮”,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

     崮的成因:根据地矿部门介绍,这种奇特山势形成于距今约5亿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浅海相沉积,结束于距今约67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喜马拉雅山运动。它们经受了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经过漫长年代的浸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地质作用形成。据专家介绍,在距今5亿-6亿年寒武纪时代,沂蒙山区还沉浸在汪洋大海之中,海底有一个个突起的山地。风吹雨打,河流摆动等外力作用无时不在侵蚀着山地,经过千万年之后,逐渐降低成平原。 当平原再遇地壳抬升时,再次被抬起,形成平顶的山地,从而进入新一轮侵蚀循环。崮就是新一轮侵蚀循环的残留物,平坦崮顶就是平顶山地的遗存,崮顶高度可以代表古平原的抬升高度,隐含了地壳抬升运动的重要信息。

      抱犊崮还有个传说相伴呢!近代《峄县志》载:昔有王老抱犊耕其上,后仙去,故尔得名 “ 抱犊崮 ” 。传说古时山下住着一个姓王的老汉,因无法忍受官吏的苛捐杂税,决心到又高又陡的楼山上去度过残生,可老汉家的耕牛无法上去,他只好抱着一只牛犊上崮顶,搭舍开荒,艰苦度日。谁料老汉平日饥食松子茯苓,渴馀山泉甘露,久而久之,渐渐觉得神清目朗、风骨脱俗,后经一位仙人点化,居然飞升而去,抱犊崮因此而得名。清代诗人雷晓专门为此作诗一首:遥传山上有良田,锄雨耕云日月偏。安得长梯还抱犊,催租无吏到天边。

      抱犊崮素以天险著称,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震惊中外的“民国大劫案”就发生在这里。抗日战争时期,罗荣桓元帅率八路军115师挺进抱犊崮山区,建立了鲁南抗日革命根据地,凭借天险与敌人浴血奋战,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

      吃过午饭,我们来到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崮形、崩塌、溶洞、一线天,被公认为熊耳山地质公园的四绝在我国超过100的一线天不足20个,而熊耳山大裂谷的一线天却长达千米,且内含无数溶洞、崩塌地貌,可谓奇迹。

    当地流传的这样一个凄楚的故事:熊耳山脚下原有一个六户人家的小村庄,叫毛家村,一天夜里,忽然地动山摇,随着一声巨响,山崩地裂,整个村子被埋在大石堆下,除了一个外出串乡的货郎和一只猫幸免外,村内其他所有生灵全部遇难。货郎悲痛地远走他乡,而那只猫死也不肯离去,过了许久,猫的悲惨叫声还常常传到邻村。这个故事世代流传,无疑具有真实性。笔者看到,山脚下巨石堆中有一个半露的石碾槽(这种石碾槽是这一带老乡祖祖辈辈碾米的必用工具,一般置于村口),它的槽沟光滑,磨用痕迹清晰明显,证实这里的确曾有一个小山村,这个石碾槽也曾使用过很长时间。它静静地躺卧在巨石堆下,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无言地诉说着那场毁灭性灾难的发生。

      进入狭长的裂谷,有丝丝凉气透过肌肤,如精灵般穿梭在谷里,回手一抹,碰在壁上竟是湿湿地润入心底,才知道山上是有泉水的。探身往前,渐渐发现一些奇妙:裂谷其实形如地道,陡峭的夹壁顶往往并未完全分裂,只是偶尔的能见些天日,但这一线的光亮便形成了所谓的“一线天”;暗淡的彩灯映照下,能看到千姿百态的石灰岩形态,或如张开的百合,或如奔突的小兽,或如临镜的淑女,让人顿生“别有洞天”的感慨。最后一段通道是新近打通的,线路呈“V”字形,刚铺的石阶坡度很大,俯视下面幽幽的山谷,颤颤得如临深渊。及至到了出口,豁然开朗,才恍然又重回了世间。

野葡萄

        现在,在熊耳山巨石堆南面300米左右的一个村子叫毛宅村。村里人都说,祖先是地震后迁来的,因震后新建的村内已无毛姓人家,故改“毛家村”为“毛宅村”,意思是此地附近曾有毛姓的老宅子。这个传说也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一天连爬两座山,腿脚仿佛都不是自己的了!酸疼酸疼。自己都不敢相信竟然能够爬上去又下来,当然啦,得感谢王大哥的帮助哦,呵呵。

      马不停蹄,还有一个不能错过的去处——万亩石榴园。

      峄城万亩石榴园位于峄城区西部的王庄乡和棠阴乡北部山区,全长17.5公里。内有一条曲曲弯弯、高低不平的柏油马路贯穿着六个旅游风景点。全园面积达10万亩,有石榴树40余万株,43个品种,始建于西汉成帝年间,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枣庄石榴园以历史悠久,面积之大,株数之多,品色之全,果质之优而闻名海内外,为目前我国最大的石榴园林,因而被誉为“冠世榴园”。

      要和这棵石榴树王合影是要交钱的哦。主人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

      车子行驶在田间的小路上,闻着乡野的气息,真希望,这条路没有尽头。

      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我是生平第一次见到——棉花的花!

      还有一片高粱,挺拔葱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