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三个孩子送入哈佛等名校的"牛爸"分享教育经

 天高海阔 2014-07-24

近两三年来,有关“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影响探讨越来越多——2011年,“中国狼爸”的“棍棒教育”引发诸多争议;2013年起,随着《小爸爸》电视剧、《爸爸去哪儿》和《爸爸回来了》节目相继推出,“父亲教育”成为全民津津乐道的话题。

“既不强制压迫,也不放任不管”

张志诚先后将三个孩子送入哈佛、麻省理工和耶鲁,培养成为顶尖律师、投行副总和医生博士,人称“常春藤牛爸”,对名校情结浓厚的中国家长颇具吸引力。

张志诚在美国求学、工作、生活已30多年,他的三个孩子均在美国出生长大,是典型的“ABC”。尽管身处在纯正的美式教育环境中,但他规定孩子们在家必须讲中文。直到今天,张家的言谈交流仍然完全以中文为主。

既要学习西方的优势,也不能放弃中国传统,在家庭教育上,他始终坚持“中西结合”:“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比较介于传统中国父母与西方父母之间,既不强制压迫,也不放任不管。”

他强调“陪伴”的重要性。“很多父母以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作为自己对孩子最大的关心。但是,孩子们更需要的是父母花时间的陪伴。这里花时间不是指天天在旁边督促、严格限制,而是有计划、有系统地导引协助,陪孩子一起学习进步……”

很显然,他的教育理念非常成功。大女儿聪明有主见,大学前一直就读公立学校,却没有被校内的不良风气影响,成功考入麻省理工学院,之后又求学于哈佛法律博士班。儿子高大帅气,年幼时以篮球为终生理想,通过引导后,没有一心专注篮球而荒废学业,大学毕业前就被欧洲投资银行正式录用,一步步成长为投行副总。小女儿高中毕业时收到所有常春藤大学的录取,兴趣爱好广泛,却时常隐忍自己的想法,经过鼓励,最终鼓起勇气追寻成为医生的梦想,以耶鲁毕业生身份到哈佛读医学。

相对于成绩,品德和价值观才是重点

尽管把三个子女都送入了美国常春藤名校,并培养他们成为了各自行业顶尖人士。但在孩子求学期间,身为美国教授、拥有多个名校研究生学位的张志诚并没有给他们多少关于学习技巧方面的辅导,这一方面是因为孩子们本身学习能力出色,并且在他的引导下,培养了很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则因为他的教育理念。和绝大部分只重视成绩、升学的中国家长不同,张志诚坚定地认为:“相对于学习成绩而言,品德行为与价值观才是关注的重点。”

大女儿在大学前一直就读公立学校,经过对比了解了公、私立学校的区别后,在儿子和小女儿读中学期间,张志诚和太太花了很多时间和心血为孩子挑选私立学校,甚至去了每一所有可能的学校实地参观拜访。“私立学校重视品德教育。”这是他们坚持让孩子读私立学校的最主要原因。

“三个孩子成长期间,我们除了对功课学习的基本要求、品德教育、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鼓励广泛兴趣爱好外,还特别注重家庭观念。”张志诚和三个子女的关系亦父亦友,可以一起阅读、看电影、玩游戏机、倾谈心事、在艰难时期互相鼓励,子女们也非常团结亲密,在彼此有需要时一定挺身而出,全力以赴。

优秀的品德教育和亲密融洽的家庭关系让张志诚非常骄傲,这也是他的“教育经”中最重要的部分,而这恰恰是现在很多中国家庭所忽视和缺失的。

在应试教育日趋衰败,素质教育漏洞百出,“狼爸”、“猫爸”皆受争议的现在,张志诚以一种温和的“暖爸”姿态,宣扬了品德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给中国教育模式又带来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谈留学专业规划

如果你想成为医生,先问自己是否有勇气面对生离死别

关于留学选校,他指出,“就读常春藤或其他美国名校,就好比穿一双名牌鞋,但合不合脚,舒不舒服,能不能帮助自己在未来走得更远,只有穿鞋的人自己知道。合适的学校远比一味追求名牌更重要。”

“选择合适自己的大学,需要做好细致的规划。”张志诚建议,择校时,学生要对自己的实力和院校录取有比较客观的了解,可以同时选择几所想进但是有一定难度的学校作为冲刺,几所希望较大的学校以求稳定,再选几所保底的学校,制定梯度申请方案。此外,学生还需要对学校声誉、地理位置、特色专业、师资力量、硬件设备、奖学金和学费、打工和实习机会、校友网络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这个过程尽管繁琐,但是值得去做,还可以向专业的留学顾问寻求指导。”

关于专业选择,张志诚表示,每一种专业都有不同的挑战,要诚实地问问自己愿不愿意接受这些挑战。“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医生,必须事先询问自己是否有勇气面对生离死别,面对人性最脆弱的一面。此外还要问问自己,如果无法喜欢从事的工作,该怎样面对?如果辛苦的工作却难以换来满意的基本生活,是否该坚持下去?”

好在美国转系或转学院不算特别困难,从数学转念计算机专业,从航天物理转念分子生物,甚至从人文社科专业转念理工科专业都有可能,给迷茫于专业选择的学生多开了一扇门。

谈留学职业规划

找工作就像执行项目管理

张志诚指出,找工作就像执行项目管理——首先确定自己想从事的工作方向,然后列出希望在哪些行业发展,这就需要细化。比如学的是商科,但又可细分为会计、金融、国际贸易等,而金融体系中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工作内容就有很大不同,这些都需要提前了解。完成这一步后,再列举出5-10所意向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初步了解。接着进一步确定自己希望在这些公司中所担任的职务,将适配的工作和职位描述打印出来,有系统地进行归类和跟进。如有可能,最好能利用校友、教授、朋友等资源,寻找到意向公司中能做出录用决定的关键决策人,“在企业招聘中,内部员工推荐是非常重要且常见的方式。”

张志诚认为,规划还体现在妥善管理时间,求职者应列出每天、每周、每月的求职进度表,表上有目标和行动计划,包括上网查询、发简历、联系推荐人、参加交流活动、跑招聘会、面试等。这种方式也有助于日后的工作管理。

谈留学教育规划

热爱数学可以培养音乐爱好,喜欢语文的多了解经济

如今为孩子留学和就业考虑,操心的主要还是家长。如何引导和陪伴孩子一步步实现梦想,是留学生家庭非常关注的问题。国内许多父母存在“家长本位”的思想,在制定留学方案时,父母往往惯性地将自己当成留学主题,无论是择校还是选专业,都附加上自己的意愿,甚至强加梦想于孩子身上。

张志诚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角色是陪伴者,并非规划者。“比起教导,孩子更需要的是陪伴。”比如在对待孩子玩游戏机一事上,无论是高压限制还是放任自流,都不是合适的方式。作为父亲的张志诚,采用了与孩子一起玩,但是事先约定游戏规则,限制时间和次数的方法。在陪伴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分享了孩子的乐趣,也避免了孩子沉溺游戏或者结交不良朋友,还培养了孩子的“契约精神”。

关于如何培养孩子做好人生规划,张志诚提出了两点建议:

首先教孩子学会设立目标。目标分为三类:短期目标可以是月度和季度目标;中期目标可以是年度目标;长期目标则是未来5-10年的目标。短、中、长目标要保持持续性,执行目标的过程需要家长持续的激励。言传身教利于行,张志诚和妻子在生活中也严格地践行着各自的目标,因此,孩子们自然受到鼓舞,一家人都以设立目标和实现目标为乐趣。

其次,张志诚提出家长应引导孩子跨领域学习。“热爱数学的孩子可以培养一些音乐爱好,喜欢语文的孩子不妨多了解经济概念,有会计专长的孩子需要补充金融知识等。这些看似无关的领域,其实可以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他自己的小女儿就是这样,本科阶段主修航天物理,辅修看似毫无关联的戏剧,同时,在耶鲁大学担任校刊总编辑;硕士阶段则转向了数理逻辑研究领域。“跨领域的学习,让孩子同时兼备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深厚的人文素养,成为极受企业欢迎的复合型人才。学习不是功利地追求高分,天地万物皆是学问。”张志诚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