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把三个孩子送进哈佛》:这位妈妈的做法,我们能复制

 北书房2014 2020-02-13

刚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在想:会不会又是一位虎妈,用强制管教的措施让三个孩子拼命学才达到目的的呢?如果是这样,我倒要看看孩子们心理健不健康,跟妈妈关系好不好。

就这样,我是预先在心里装了块坚冰去“审视”这本书的,但打开书后,一页一页的读过去,心里的坚冰竟慢慢融化了。

这三个上了哈佛的孩子,不仅成绩优秀,身心健康,还跟妈妈的关系超级好,同时,妈妈自己的学业和事业也非常出色。

《我把三个孩子送进哈佛》:这位妈妈的做法,我们能复制

让我想起了那句名言: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位妈妈的做法完美诠释了这句名言。她让我感受到教育是美好的,是享受的,是饱蘸浓浓爱意的。

下面我们根据这本书的内容,一起拆解下这位妈妈的想法和做法:

一、首先要做一位好妈妈,关心孩子的营养和心灵,给他们足够多的爱。

很多人好奇这位妈妈的职业身份,她会不会本身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或者心理咨询师,或者其他我们普通人不具备的资源条件呢?

并没有。这位妈妈名叫方莉,兄弟姐妹九个,排行老六,父亲是教师,母亲是医生,她大学毕业后成家,后来又到美国攻读博士,拿到博士学历后在一家美国半导体公司任职20年。

虽然有着高学历的标签,但这位妈妈给孩子的爱都是朴素纯粹的,我们每个妈妈都能借鉴。

1、 注重孩子身体健康。

方莉认为养育孩子的根本,是要保证孩子健康。

在那个年代,国内很多人还认为多吃饭就会健康强壮,但方莉当时就觉得,多吃米面无益,营养均衡才是健康的保障。

怀老大和老二时,家里条件都不好,但方莉舍得花钱补充营养,那时冬天西红柿3-4美元每磅,她坚持买来吃。忍着孕吐,每天还保证豆浆和肉类的摄入,尽管她是一个素食主义者。

孩子出生后,每天煮各种蔬菜水给他们喝,同时补充足量的维生素、蛋白质;到孩子长牙齿后,每天会给他们搭配至少5种水果蔬菜。当孩子忙于学业没空吃水果时,又会挑选有机水果蔬菜打成汁给他们喝。另外,睡眠方面,方莉也让孩子们养成了好习惯,每天睡够觉。

作为一个工作忙碌的三宝妈,家庭条件又不好的情况下,能为孩子的身体健康做的如此细致,我只能想到用一个字来解释,那就是“”。试想现代生活中的我们,有几位能做到、又能坚持多久呢?

《我把三个孩子送进哈佛》:这位妈妈的做法,我们能复制

母亲的爱

2、 关注孩子感受,知道什么该说,什么忌讳说。

(1)多说“我爱你”。

很多朋友会问方莉,为啥你的孩子们都跟你关系这么好呢?她觉得原因之一是因为她常跟孩子们说“我爱你”。

“儿子把作业做完再玩,我爱你。”

“下次可不能再这样做了,我爱你。”

方莉原本也是一位传统的中国女性,不习惯把爱和赞美挂在嘴边,但后来她认识到经常跟孩子表达感受和赞美,效果堪比魔法。孩子们不仅会听妈妈指挥,还能体会到妈妈这样做的初心是因为爱自己。

(2)忌讳给孩子增加压力。

一位妈妈在孩子参加溜冰比赛前对孩子说:“花了这么多钱,练了这么长时间,一定要比好啊。”

还有一位爸爸在孩子考试当天对孩子说:“今天是爸爸的生日,你一定要考好,你的好成绩就是送给爸爸最好的生日礼物。”

如果你是这两个孩子,听完这些话会是什么心情呢?是不是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类似于这样的话,方莉都是忌讳说的。我们的经验也一次次告诉我们,这些话不仅不能达到父母自己的预期,还会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压力,最后起到反作用。

《我把三个孩子送进哈佛》:这位妈妈的做法,我们能复制

(3)如何跟孩子有效沟通

*孩子沉迷于游戏,可以说是让家长最头疼的事之一了。方莉的儿子有一段时间也被游戏占据着大量时间和精力。我们看下她是怎么让孩子停止玩游戏的。

一天在跟儿子去滑冰的路上方莉叹气说:“如果你能控制住自己不玩游戏,等把书写完再玩,你长大了一定会了不起。”

那段时间9岁的儿子在写一本书,他听完问妈妈:“为什么?”妈妈说:“就像吸毒一样,你能控制住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那一定了不起。”

之后,儿子立即答应并认真执行。同时,方莉知道写作的过程是痛苦和孤独的,于是每天早上5点去上班,早点完成工作,下午3点就回到家陪伴儿子写作,并给他适度的指导。

*有一段时间,方莉对女儿的教导过于唠叨,而越是唠叨,女儿就越听不进去。方莉就想了个办法,跟女儿约定,每天给自己5分钟时间说,要注意听,但可以选择做或者不做

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办法,重新打开了女儿的心扉。

从这位妈妈跟孩子相处的点滴中,我们能感受到,她从未居高临下跟孩子交流过,一直是用平等的 姿态和爱的初心跟孩子相处。这让孩子成功接收到了妈妈的爱,并愿意跟妈妈成为好朋友。这种良好 的亲子关系,无疑为教育的成功奠定了基石。

3、 为了孩子的教育,放弃回国“发财”的机会。

方莉任职的半导体公司,有几位同事邀请她一起回国开公司,当时回国经商的有很多都赚了大钱,她激动了好几天,但最终考虑到孩子不能只跟着爸爸生活,还是放弃了。同时,她为了保证陪伴孩子的时间和精力,20年没有换过任职单位

不仅如此,后来爸爸也有回国开公司的机会,她也给劝回来了。她认为全家人在一起最重要,陪伴孩子成长最重要。

想想自己真是觉得惭愧,闺女特别希望我陪她玩,可是我总以自己工作忙为借口推辞,其实我是没有耐心,也放不开,即使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也无法全身心投入到跟孩子的游戏中去,总有一个自恋的“我”阻挡在中间。

常听到一句话: “家长在关键时刻能为孩子舍命,却不愿意多陪伴孩子”。也许说的就是我,有一段事件,女儿总是在求陪伴无果后失望的离开,然后一个人玩,我看到会很内疚和心酸。看来陪伴孩子这门课,我需要好好修了。

二、妈妈独特的教育理念,为孩子的哈佛梦想铺好路。

1、 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如果说教育是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那么家长首先要自己成为满意的“灵魂”,影响孩子的过程中,才更有说服力。方莉自己努力考取学位,工作中兢兢业业、努力奋进,孩子们都看在眼里,尊敬在心里,于是很自然的会以妈妈为榜样,对标优秀者。

2、 鼓励孩子多尝试,找到自己喜爱的兴趣活动。

大家想一想,如果自己的孩子对钢琴感兴趣,我们花高价买来钢琴,请了钢琴老师,但学了一段时间不想学了,我们会怎么办?

也许很多家长会认为,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一定要督促孩子坚持下去呀!

但当方莉的孩子们对钢琴和和绘画课表示厌烦时,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坦然面对现实,决定退课。

后来女儿又崇拜上了一位溜冰健将,跟妈妈说要学溜冰。尽管作为工薪阶层,方莉很难支付高昂的溜冰费用,但她还是答应了女儿。

而且在孩子接下来十几年的溜冰训练中,方莉一直陪在孩子身边,找冰场请教练,每天4点起床做早餐,在得知孩子的偶像要举办签名活动时,开车7个小时提前一周到达目的地等待偶像。她认为,偶像的力量很强大,能帮助孩子巩固梦想。

感觉方莉作为妈妈,已经和孩子们融为一体,她行动力极强,从不说辛苦,一直相信,自己的孩子有更多的可能性,是一位极富智慧和爱的伟大母亲。

《我把三个孩子送进哈佛》:这位妈妈的做法,我们能复制

图片来源于网络,并非方莉女儿

3、赢得孩子的信任。

·了解孩子的朋友。

和有些怕麻烦的妈妈不一样,方莉欢迎孩子的同学来家里玩,她会准备好吃的,女孩儿来还会买好 鲜花。同时自己作为旁观者,观察每一个孩子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

·了解孩子。

方莉到美国工作了多年,但英语并不太好,为了了解孩子们,她找到孩子们喜欢的英文歌,每天上下 班路上听,学会了跟孩子们一起唱,进一步拉近了跟孩子之间的关系。

·帮学校老师带孩子户外活动。

方莉即使工作繁忙,也要尽量抽出时间帮学校老师做义工,即使有时自己的孩子不去,老师需要的话 她也会去。她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用自己积极服务的行为给孩子做榜样、挣面子

4、 重视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

孩子接触社会,一要有安全意识,二要有自卫方法。方莉在跟孩子们讨论暴力伤害事件之余,还给孩子们进行美国法律教育,他们认识到怎样做才算守法。同时,两个女儿都学了自卫拳击,以备不时之需。

此外,不像中国大部分家长那样保守,方莉认为恋爱和婚姻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提前跟孩子们分享自己对婚恋问题的看法,让孩子少走弯路。

《我把三个孩子送进哈佛》:这位妈妈的做法,我们能复制

5、 倾听孩子,了解他们需要怎样的家长。

做家长都希望孩子获得成功,想让他们时刻做正确的事情。然而什么是绝对“正确”的事情呢?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要求孩子的行为,对于孩子提出的反馈和需求统统无视。而家长的这些做法,本身就是不正确的事情。

会适得其反。养育孩子,就像养育一盆娇嫩的植物,要先问问植物需要多少水,需要什么样的肥料,再去按需给予,才能助其茁壮成长。

6、 陪伴和支持。

7、 教会孩子感恩、努力、抗压和缓解压力

8、 做孩子的粉丝,欣赏孩子。

方莉虽然自身学业事业都很成功,但跟孩子相处时,愿意放下架子,做孩子们的“迷妹”,让孩子们在赞美和欣赏中被激发出更多的闪光点。

9、 做孩子的阶梯,不做拦路虎。

有的家长听到孩子说:“妈妈,我想考斯坦福大学”。

有的妈妈会说:“什么,就你那样还想上斯坦福?别做梦了?”

而方莉会说:“太好了,需要妈妈帮你做什么呢?”

打压孩子会让孩子认为,我妈妈都觉得我不行,那我肯定不行,很可能就放弃努力了。

记得我小时候个子矮(当然现在也矮),有一天推着自行车想出去学的时候妈妈说:“你还没自行车高呢还想学自行车?”当时真的很难受,但我知道妈妈当时心情不好,还是自己厚着脸皮去学了,学的过程中,摔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也没敢跟妈妈说。

10、带孩子旅游,开阔眼界。

11、让孩子成为帮助别人的人。

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说过“美国心连心”这个有名的爱心组织,其实这个组织是源于大女儿在国内的一个捐赠想法,回美国后,这个想法受到弟弟妹妹和妈妈的大力支持。

方莉很开心孩子们的善举,积极宣传,迅速获得越来越多美国学生和家长的响应。但在筹集资金过程中,遇到了太多太多的困难,方莉也动摇过,但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她的付出和态度给孩子们带来极大的鼓舞。

而且小儿子申请哈佛的文书内容,也是对这次活动经历和感受的描写,读来很让人感动。我想,哈佛的招生官也很有可能为之动容吧。

《我把三个孩子送进哈佛》:这位妈妈的做法,我们能复制

三、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如何成功考上名校

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上名校、上哈佛是离自己很远的事情,就像一个神话,然而方莉并不这么认为。

她觉得是否能考上名校跟两个因素密切相关,一是孩子后天努力,二是正确的引导。

那么孩子天赋重要吗?方莉用二女儿的实例给出了答案。

二女儿上完小学一年级时,由于学校师资不足,没设立二年级,因此学校安排一部分学生升到三年级,只有包括二女儿在内的3个孩子留在一年级。

这对一个中国家长来说,孩子被贴上了“留级”的标签,根本无法忍受,最重要的,是她担心这件事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和前途。于是她去找老师、找校长、找区主管,得到的答案都是无法改变。

而当时家庭条件不允许转到私立学校,也没有其他公立学校的学区房,方莉最后不得不含泪接受这个事实。

更令方莉揪心的还在后面。二女儿所在的班级分为快慢班,每6周进行一次考试,按每次考试成绩分到合适班级。

而二女儿第一次考试,竟然将十几道加减法算式都按加法计算的,结果只能分到慢班,后来经过方莉的认真辅导,考到了快班,但不久又掉到慢班。

这样反复的状态持续了很久,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整个过程中,方莉并没有责备过孩子,而是一直给予孩子陪伴、分析和鼓励,慢慢的,二女儿经过不断的努力,成绩取得明显进步,最终也拿到了哈佛的录取通知书。

方莉一直强调,家长要做孩子的伙伴,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这一点上,她做的非常出色。我们很多父母可能也懂这个道理,但真正遇到孩子表现出比如拖延、玩游戏、考试不及格等不良行为时,大多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断朝孩子发泄情绪、贬低孩子,长期下来,孩子也慢慢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很可能就破罐破摔了。

有这样一句美好的名言:上帝给我一个任务,让我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们自己的孩子也许就是一只优雅的蜗牛,作为家长,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用足够的耐心,陪着孩子欣赏世间的美好。

《我把三个孩子送进哈佛》:这位妈妈的做法,我们能复制

詹青云

最近在奇葩说夺冠的才女詹青云,也有一对耐心呵护她成长的父母。

我们熟悉的詹青云,拥有学霸背景,在奇葩说讲台上思维严谨、逻辑清晰,反应速度非常快,各种知识典故信手拈来。

但很多人不知道,她的小学和中学成绩,连垫底都算不上。

当时她的老师们要么劝她留级、退学,要么建议她父母早点让她去读技校

在周围人眼中,这孩子似乎没救了。但詹青云的父母毫不理会那些说法,母亲总是“骗”女儿,说我给你算过卦了,等过几年成绩就变好了,然而一次也没有应验。

父亲也是同样心态。他从不催促孩子学习,经常带着女儿一起玩,还给女儿留出一整面沙发背景墙供她乱涂乱画。

在如此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下,“笨女孩”詹青云慢慢找到了自己的爱好——阅读,凭借广泛的知识涉猎和后天的努力,成功拿到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学士学位和哈佛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

真心羡慕这样的孩子,也许天资不够,是他们的不幸,但拥有这样的家长,又是孩子们最大的幸运。

四、对标名校,常春藤学校倾向录取什么样的人才,哪方面成绩更重要。

1、 GPA、SAT、AP的成绩,名校更看重哪个?

根据孩子录取的经历,方莉认为,GPA是指在国内学校的成绩,重要性排第一,其次是SAT,俗称美国高考,排第二的原因是SAT可以补考或突击,排在最后的是AP。

AP是指大学课程,有余力的同学,可以提前学习,成绩好的话可以作为申请加分项,让学校看到你的学习能力。

但变化无常,有一项成绩的重要性经常要排在AP前面,那就是课外活动经历。课外活动的独特性和意义性对于录取结果的影响非常大,要引起重视。

另外,如果学习成绩并不突出的话,课外活动、文书和推荐信就要更加出彩了,比如你的文书能够打动招生官的话,录取的几率就会增大。

2、 常春藤名校倾向录取什么样的学生

所谓常春藤名校是指美国排名最优的8所高校,是全世界顶尖学生聚集的地方,也是留学申请竞争最激烈的地方。

藤校每年的录取率不同,近年大部分录取率在10%左右,哈佛大学录取率一直较低,在5%左右,竞争尤其激烈。

那么每年被录取的那小部分学生,都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名校一般会先看成绩,成绩差的较多的,都被拒之门外;成绩优秀但又不是特别拔尖的,主考官就要看活动、文书和推荐信了。

《我把三个孩子送进哈佛》:这位妈妈的做法,我们能复制

常春藤大学

下面是几个真实录取案例:

·一名西裔学生,凭借一封超强的推荐信被藤校录取。

·一名17岁的非洲裔少年,由于申请文书极其优秀,被8所藤校同时录取。

·还有一个反面案例,一名SAT满分的华裔男孩,被多所美国名校拒绝。

最后这个案例让很多人瞠目结舌,美国留学指南分析认为,这个学生拥有一份完美简历,而正是因为“完美”才让人感觉,这个孩子不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更像一个机器人。

我曾经在大型留学中介任职三年,亲眼见证很多中国家长对孩子的培养尽心尽力,不惜花费大量金钱、时间、精力,力求将孩子培养成“完美学生”。

同时我也曾经见过和听过多个成绩满分的学生被名校拒绝的案例,其实从内心深处,是很心疼这些学生和家长的,但事实也让他们认识到,美国的名校虽然冷酷无情,但他们希望培养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既懂知识又懂生活的人,而并非一个完美的机器。

最后总结一下,方莉教育的成功,取决于多个因素,她自身优秀、努力、上进;懂得尊重孩子,跟孩子平等交流;给了孩子们浓浓的爱;不给孩子设限,相信孩子有无限可能;舍得投入时间、金钱和精力,享受跟孩子们相处的时光······

相信还有很多点点滴滴不能在书中一一呈现,我给大家分享的,也是最打动我的部分。希望能为你的育儿带来新的灵感和思路。当然,也希望各位父母放平心态,即使我们的努力没有达到预期,也不要灰心丧气,毕竟,孩子取得成功只是到达山顶的那一刻,我们不能为了那一刻的喜悦,把爬山的过程当作临时人生,而忽略攀爬过程中的所有美好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