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行”的发明:呼吸机

 dongchang 2014-07-25


1_副本

 

        众所周知,氧气是人体不可或缺的,简单地说,我们通过呼吸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呼吸是我们人类最基本的生理机能,是人体必不可少的客观生理现象。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无论是救护车上,严重昏迷、呼吸困难的人,还是医院病床上躺着的患者,都戴着个口鼻面罩进行吸氧。


  呼吸机可以代替、控制,甚至是改变人的正常生理呼吸,增加肺通气量,改善呼吸功能,减轻呼吸功消耗,节约心脏储备能力。在急救、麻醉、ICU和呼吸治疗领域中应用很广,是挽救急性、病危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


  利用氧气人为地延长了病人的治疗时间,呼吸机挽救了无数生命,功不可没。可是,有谁知道,这一伟大器械的发明者竟是一个“外行”——麻醉师比约·易卜生。


  1951年,在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举办了第二届“世界小儿麻痹症大会”,因为乔纳斯·索克博士刚刚发明了小儿麻痹症的疫苗,这种传染病即将成为历史,到场的医生护士无一不喜笑颜开,然而,好事多磨,这种欢乐的聚会却导致了小儿麻痹症病毒的扩散。原来,众多的医生护士中有病毒的隐性携带者,他们把病毒带进了丹麦,第二年,哥本哈根就爆发了瘟疫,仅布莱格丹姆医院,丹麦最大的医院,每天都会接待约50位重病患者,远超出了医院的承受力。


  这一病毒会损害神经系统对呼吸肌群的控制,导致患者无法自主呼吸。许多病人由于无法呼吸,最终气喘身亡,所以,亟需人工辅助呼吸的工具。


  其实,在1927年,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就已发明了一种呼吸辅助装置,外号“铁肺”。将病人从脖子以下密封在一个金属罩子里面,有阀门控制罩子中气压,辅助呼吸时,把其中气压降低,肺部会被强行扩张,空气自动进入肺里。然而,医院拥有的机器数有限,只有一台大的和六台小的,供不应求,而且,使用效果并不好,死亡率大于80%。


  该怎么办才好?看到瘟疫发生后,居高不下的死亡率、一幕幕的惨象,让医生们急于找到一个比“铁肺”更有效的辅助呼吸的办法。就在全院上下忙成一片的时候,聪明的麻醉师易卜生被一位老医生推荐给了院长。那时的麻醉师只负责手术前把病人麻醉,属于“技师”,并不算是正式医生,所以拉森院长并没对他寄予多大期望,想着死马当作活马医,就让他进入看护病房,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病房里躺着一个14岁的女孩,她叫做维基,当时由于缺氧,脸色发紫,急促地喘息着,四肢已麻木失去知觉,拉森院长早已对她做出诊断:病毒已经入侵到脑组织,没救了。而易卜生摸了摸病人皮肤,又量了下血压和体温,判定这只是缺氧的征兆,要求医生前来输氧。在他的坚持下,院长同意了,易卜生连忙找来一名医生,命令他割开维基的喉咙,在气管上开了个口子,插入一根管子,管子另一头接着一个氧气袋,随后,易卜生开始手动挤压氧气袋,想通过这一方式往维基的肺里灌氧气。

 

1

图片与原文无关


  然而,维基的气管发生痉挛,被堵住了,无法输进氧气,眼看着孩子的生命危在旦夕,易卜生着急得满头大汗,突然他想到了平日里常用的一种麻醉法:用箭毒麻痹病人的呼吸肌群,让病人停止自主呼吸,然后再用人工方法维持病人的呼吸,这样做可以大大减少麻醉剂的使用量。想到这里,易卜生马上给她灌了片麻醉药巴比妥,进入麻醉状态的维基的气管痉挛消失了,见此情景,易卜生立即动手挤压氧气袋,为维基输氧。慢慢地,维基的脸色好看了很多,出现了红晕,体温和血压也恢复正常了。


  看到这一方法见效,拉森院长下令把医学院的学生召集起来,手动给病人输氧,直到瘟疫结束,很多人的生命得到了挽救。后来,人们对呼吸机进行改造为电动的,不再需要手动挤氧气袋的操作。
  上世纪60年代后,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应用于呼吸机,有了更好的同步功能、通气方式和报警功能,比如纽邦E-100型呼吸机等。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之后,呼吸机应用计算机技术,其性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具备了全面的报警功能及各种监测和显示系统,像SIEMENS300、Bird8400、Bear1000、DragerEvita2等机器。


  如今,大多数呼吸机都安有软件接口,有些厂家还提供了各种管理软件,能进行显示、存储、记录各种设置的数据以及监测数据。未来的呼吸机会采用微机控制,完善的性能、直观的操作,人机对话的实现,会让呼吸机更加完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