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中医唐医易先生伤寒论讲稿第三十二节 三物黄芩汤

 南山松952 2014-07-25
 

民间中医唐医易先生伤寒论讲稿第三十二节 三物黄芩汤

(三物黄芩汤《金匮要略》
黄芩一两·3 苦参二两·6 干地黄四两·12
【用法】水煎二次兑匀温服。
【主治】妇人产后发烦热。
【方解】邪热内伏,阴津耗损就会长期低热。方中有苦寒之黄芩、苦参能清热,又配以生地凉血养阴,既清热而不伤阴,邪热去则津液复,烦热自愈。
【应用发挥】用仲师原方加减还能治疗的各种疾病。(包括自己心得和各家医案)
1、小儿夏季热及后期 夏季热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病,其特征是夏季持续发热(39-40℃),口喝,多尿、少汗。起病缓慢,有夜热早凉,也有早热暮凉者,部分患儿喜伏地而卧。现代医学说;这是因为1-3岁的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汗液排泄功能差出汗少,不易散热有关。论说小儿纯阳无阴,实是元阳充足容易滋生伏火,火盛者阴津则耗损。用本方加鲜地龙治之,后期低热,用原方。
2、妇女春夏季烦热 临床上见不少妇女每到春夏季就会出现手足心烦热,并伴有心悸、心烦、失眠、盗汗、纳呆、低热、倦怠等症。到立秋以后天气凉爽就逐渐不治而愈,次年再发。用三物黄芩治之可愈。
***案例***
何xx,女、1975年生。2009年7月3日,主诉;曾患有月经不调,乳腺增生,乳房纤维瘤,卵巢囊肿,失眠,便秘等一系列疾病,自前年开始,每到春末天气转暖时,就会出现莫名发热烦躁,偶有几天失眠,手足心烦热心悸,每次西医检查均诊断为;功能性发热,就是什么药都无效,中医诊断阴虚发热,用药依旧无效,但是每到中秋节前诸般症状不治而愈,又要到来年春后再发。临床见;舌色暗瘀,苔薄白。右脉浮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