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宣宗:打老虎打出“仁宣盛世”

 松边醉客 2014-07-25

作为大明王朝的第五代帝王,明宣宗朱瞻基比起父辈来,应该算是幸福的:不用像曾祖父朱元璋那样刀头舔血打天下,也不用像祖父朱棣那样炮火连天闹靖难。外加经过几代帝王励精图治,交到他手里的大明王朝,也早不是立国时候满目疮痍的烂摊子,却是一个经济繁荣,四夷宾服,欣欣向荣的强大帝国。

当然要说烦恼,却也是有,比如一直闹战火的交趾问题,从永乐皇帝在位的时候,就没消停过。等到明朝迁都北京,对南方越发顾不过来。偏在这时候,交趾又出了一个强悍的领袖黎利,多次击败明军的讨伐,动静闹得越发大。

而在这件事上,二十八岁的明宣宗,第一次展现出了果决的判断力,不顾众多大臣反对,果断停止了对交趾的战事,将留在当地的八万六千多明朝军民撤回。后又授权黎利“权署安南国事”,黎利死后,其子黎元龙在明朝正统元年(1437年),正式接受了明王朝的册封,受封安南国王。这场持续明朝三代帝王的战争,就此彻底解决。

放弃交趾这事,至今依然存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当时的明朝,不但深陷交趾的战争泥潭,甚至财政也被其   拖累。就国家的承受力而言,明宣宗确实做出了明智的抉择。随着交趾问题的解决,明朝一大战争负担也终于卸下。自明仁宗起就一直倡导的休养生息政策,开始全面推行。

而且即使明宣宗自己也明白,交趾问题,看似大事,但是折射出来的,却是一件更加攸关王朝兴衰的问题:腐败。

这腐败问题,在交趾动乱的时候,就把明朝闹得尴尬。多年以来,明朝派到交趾的官员,一个赛一个的腐败,终于闹得民怨四起,动乱不停。以“权署安南国事”黎利自己的话说:倘若明朝派到交趾的官员,人人都能清廉,我又怎么会造反呢。

而且更令明宣宗感到抓狂的是,彼时明朝腐败的“重灾区”, 却是朱元璋当年为反腐败苦心设立的部门:都察院。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深恨贪污腐败,为此设立了都察院制度。都察院的御史们,官职极小,权力极大,七品的芝麻官,在中央可以弹劾重臣,在地方更可督查官吏。反起腐败来,素来简洁高效。

但日久天长,这制度就出了问题:御史们可以查百官,可是没人来查御史,渐渐贪官们也摸清了门道,有罪不怕,把御史拉下水就行。于是相互腐蚀,一开始还是贪官收买御史,后来竟发展成御史朝官员索贿,风气越发恶劣。

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都察院左都御史刘观,身为都察院的一号人物,这位刘观的人生可谓奇葩:早在洪武十八年(1386年)他就高中进士,朱元璋在位时,曾是出名的廉洁人物,多次受到表彰。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后来变了质,到朱瞻基在位时,已经贪到地球人都知道,而且这人的一大毛病,就是好收贿赂,还极讲学问,收钱的时候自己不出面,全由儿子刘福代理,他这儿子更不省心,除了替老爹收钱外,还包揽词讼,热衷打着老爹的名号跑关系,是京城出名的“腐败经纪人”,爷俩一对活宝。

连反腐败的都察院尚且如此,明朝的吏治状况,自然迅速恶化。当时京城的大小酒楼,生意都特别热闹,公款吃喝极其普及,宴会整夜不停,大小官员招妓做乐,甚至竞相攀比奢华,歪风邪气全国刮。

为了惩治腐败,朱瞻基也做了很多努力,但都收效甚微,痛定思痛后,他决定下个重手,抓个位高权重的腐败典型,开刀的对象,就是贪得声名远播的刘观父子。

朱瞻基这次的办法,就是引蛇出洞。先是宣德三年(1429年)六月,借故贬刘观去督查河道,这风声一放出来,各路御史为了邀功,纷纷上奏弹劾,揭发刘观的奏折雪片一般飞来,正好省了取证的麻烦。这下朱瞻基顺水推舟,立刻逮捕刘观父子,然后一番审讯,数罪并罚,判了充军辽东。这个明朝永乐末至宣德初年的最大巨贪,就此倒台。

刘观被查后,接替刘观职务的,就是清官顾佐,事实证明朱瞻基很会看人,这位新任的顾大人,既是著名清官,更是著名狠官,行政恪尽职守,为人孤僻自傲,平日里除了工作往来外,从不和同僚交流,官场绰号“顾独坐”。堪称官场独行侠。

这样特立独行的人物,办起案子来更雷厉风行,上任不到一年,就借着刘观案子顺藤摸瓜,一口气撤了四十三个御史,又选拔增补了多名清廉干才,一度烂透了的都察院,就此生机焕发,再度撑起反腐重任。

都察院靠谱了,紧接着官场大震荡,大批铁面御史们积极活动,大力整顿贪官,不出几年,明王朝吏治一片清明。这事的好效果,朱瞻基本人也得意,一次更给内阁大学士杨士奇夸耀说:“当年要是不重办刘观,官场风气哪能这么好?”

但即使这样,明宣宗还是不敢怠慢,为避免都察院腐化的教训重演,宣德十年(1435年),又在制度上做了个修正:都察院选拔御史,以后要由都察院定名单,写明其具体事迹,然后交付吏部审核,一旦御史出问题,推荐人和审核人,都要一道办罪。这样一来,吏部和都察院之间,既要互相盯,出事更要连带陪绑,御史的准入标准,一下严格起来。

而反腐的后果,更不是一般的好,除了像明宣宗自夸的那样,官场风气好起来,更重要的价值,就是助推了此时正紧锣密鼓的经济改革。

自明初以来一直蒸蒸日上的国民经济,这时也遭遇到了瓶颈:一是通货膨胀,这事说到底,还是明朝的货币制度闹的,明初以来的货币制度,是铜钱与纸币(大明宝钞)并行,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制度很快遇到大问题:纸币贬值太快,经常性通货膨胀,从朱元璋在位时期就发生,一直到宣德年间,通胀越发厉害。二是欠税问题,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一是由于江南地区税重,二是迁都北京后,运输成本增长,百姓负担加重,所以自从永乐末期开始,就经常性欠税。

而朱瞻基解决这俩个问题,却都倚重了永乐时期的第一经济强人:夏元吉。

夏元吉的理财能力,早在永乐年间就名扬天下,别的且不论,就说永乐皇帝朱棣一辈子,折腾了那么多大功业,国民经济却能支撑,长期担任户部尚书的夏元吉,可谓功不可没。后来因为反对朱棣的第五次北征,夏元吉一度被下牢狱,也正是这期间,明朝通货膨胀骤然恶化,仅大米价格,就比朱棣刚登基时,涨了整五十倍。

而到了朱瞻基登基后,夏元吉早已官复原职,也开始放手救火了,他的主要办法,就是全力恢复大明宝钞的信誉:一是把食盐价格和宝钞挂钩,用盐作为纸币准备金。二是多回收宝钞,少发宝钞,第三招则配合反腐败,官员每受贿一两银子,则罚一万贯宝钞。这招有学问,明朝当时禁用金银货币,这样一罚,等于是把宝钞价格和金银挂钩。三招齐下,物价果然稳定。

而比起通货膨胀问题来,欠税问题,却更难办。这事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于朱元璋当年愤恨江南人民支持张士诚,设立了重税制度。但这条“祖制”却轻易碰不得,碰了是死罪,不碰解决不了问题,进退两难。

这个难办问题,并非夏元吉亲自解决,稳定物价的事,已耗尽了他人生最后的能量,他于宣德五年(1430年)过世,然而在此之前,他却已经物色到了一位解决这问题的人选:周忱。

在这之前,周忱可谓默默无闻,他永乐二年(1404年)就中了进士,而且年纪轻轻就进过文渊阁,很得当时的永乐皇帝赏识,但这以后,仕途就一片黯淡,虽然也做到了刑部员外郎的职务,却一直毫无建树。

之所以没建树,直接原因,还是有人压他:夏元吉。这倒并非俩人有过节,相反夏元吉深知此人才干,但每当有升迁机会,却全被夏元吉破坏掉,理由也是一致:这个职务太平常,根本无法发挥周忱的才干。如此一来,光阴蹉跎,直到宣德年间,周忱的官职,还是原地踏步。

作为老成谋国的能臣,之前的这一切,其实也是夏元吉对周忱的考验,当看到周忱一如既往,毫无抱怨后。夏元吉终于确认:他,就是解决这个大难题的不二人选。

宣德五年(1430年),经夏元吉以及大学士杨荣的举荐,周忱获任江南巡抚,开始直面这一挑战,一开始就出师不利,到任后想尽办法,不但毫无成效,当地势豪大户还趁机作梗,外加天公不作美,江南闹水灾,结果一番折腾,反而落下了个绰号:周白地。

但周忱心态好,听了绰号也不急,反而自嘲说:“今天叫我周白地,来年我叫谷满地。”相当信心十足。接下来果然如此,经过失败的周忱,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虽然祖制不能动,但具体细节可以灵活掌握。老百姓的赋税,先前分为俩块,一是应交田赋,二是运输费,也就是“损耗”,田赋既然不能减,那就在损耗上做文章,有钱的多交,没钱的少交,这样负担大大减轻,税收效率也提高。这个著名的法令,就是“平米法”。

这样一调整,效果果然大好,不出几年,江南地区的欠税全面交清。而后周忱再接再厉,又在正统年间,首创了“金花银”制度,也就是把应交的粮食,部分折合成银两征收,这个重要的改变,后来更变身成一个重大的改革:一条鞭法。

这几项改革一推广,江南的局面立刻不一样,不但老百姓负担减轻,税收增长,周忱更从税粮中拿出多余部分,设立了“济农仓”,在他任上,“济农仓”遍布江南大地,不但用于赈济救灾,甚至商业贸易,创业贷款,都可从中告贷。而在当时明朝,这些“济农仓”更有一重大作用:几次明王朝遭遇重大变故,以至钱粮短缺时,基本都是从江南“济农仓”调钱粮补充,特别是后来的土木堡惨败后,正是江南的钱粮输送,帮助明朝打赢那场卫国战争。周忱,也真正兑现了他到任的承诺:江南大地,已是一派家家户户粮满仓的繁荣景象,。

而在这诸多艰难的更革转型中,大明王朝的综合国力,也更加蒸蒸日上。明朝的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政府储备增加,仅福建一个丁州府的存粮,竟然足够当地官军支用百年,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更从南方推广向北。更骄人的成就是手工业,比如纺织行业,明初的时候,就连江南这样的纺织中心,也只是城里才有,而到了宣德年间,却扩展到乡镇,比如吴江县这些县城里,都有乡民从事这行业。陶瓷业也更发达,著名的“青花瓷”正是宣德年间出产,而且瓷器产业重镇,除了传统的景德镇外,更向大江南北扩展,冶炼业的进步更惊人:宣德年间的最高铁产量,达到了8329000余斤,是永乐年间最高数值的六倍。

也正是伴随着生产进步,明朝的工商业更加繁荣:各色繁荣的工商业城市,大江南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宣德年间仅新增的商业税收入,就比永乐年间多出五倍。这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蓬勃上涨的帝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