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诗词中的“蒙太奇”

 杂货店伙计 2014-07-26

 

“蒙太奇”最早属于建筑学概念,原本独立存在的许多材料如石材、木材、水泥、沙子、玻璃等,经过建筑师的设计,再经过建筑工人的施工,成为浑然一体的高楼大厦。这种方法运用到电影艺术中,就是电影蒙太奇。导演根据电影文学剧本,按照剧情写出分镜头脚本,然后由摄影师拍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镜头,再经过剪辑,完成电影制作。那一个个镜头,通过电影机连续放映,就形成具有立体效果,有动感、有情节的画面,诠释着整个剧情,传达了电影要表现的内容。

 

艺术是相通的,因为它们都是按照美的原则进行创作。在古代,虽然诗人不懂得“蒙太奇”,但是他们在写诗填词时,不自主地也在运用“蒙太奇”的手法,表现自然景物,抒写人的内心感受。在这样的诗词作品中,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零散的”、“碎片式的”,但是在阅读时通过想象和联想,全篇就有了完整的画面和深邃的意境。最为典型的是元代诗人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开头三句,写了九个物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似乎它们都是单一的,相互之间毫无关联,可是与后面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联系起来,就有了秋日游子思乡的愁绪,有了一种强烈的苍凉感。而前面看似没有关联的几种物象,就不再是单摆浮搁,而成为构成完整画面不可或缺的元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这首小令:“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境。”

 

像这样的表现手法还可以从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中看到: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可以说,四句诗写了四个场景,也是四个画面,难怪许多画家依据这首诗创作了无数寒江垂钓之作。不过,这四个场景却共同构成一幅雪景图,而且是“孤舟蓑笠翁”在“独钓”,又有了一番孤高的意味。像这样的诗句还可以举出许多。比如:

 

中唐诗人刘长卿的“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在写作手法上都体现了一种文学的“蒙太奇”,尽管那时这样的概念尚未出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