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胃运动: 胃部疾患的常见症状脘腹胀满、疼痛,其直接原因多是胃运动障碍,如运动亢进、逆运动或运动减弱乃至消失。目前已知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抑制胃肠运动的理气药有枳壳、枳实、青皮、陈皮、佛手、乌药、沉香、香附与木香。在温里药的实验研究中,发现用药物作皮下注射,对小鼠胃排空起抑制作用的有小茴香、丁香、附子与白胡椒。针对脾虚证常用的补气药党参、黄芪、人参、灵芝、白术、甘草以及四君子汤、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黄芪建中汤与参苓白术散,能缓解消化道平滑肌痉挛或调节消化道平滑肌运动。化痰药半夏、胖大海、旋覆花、猪胆汁能促进胃肠运动,而贝母、前胡、洋金花、昆布等对肠道平滑肌痉挛有缓解作用或引起肠蠕动降低。由此可见,影响胃肠运动的方药很多。 抗炎抗菌作用: 抗菌抗菌中药随即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各种有效中药复方更是研究重点。例如黄连、大黄、黄苓、金银花、连翘、丹参、赤芍药、蒲公英等被认为是抑杀的良药,许多中药复方如黄连解毒汤、泻心汤、四黄汤、香连丸等都是很有前途的消炎抗菌中药制剂。至于有抗炎作用的中药为数更多,诸如柴胡、黄芩、甘草、荆芥、防风、生地黄、牡丹皮、赤芍药、黄柏、黄连、龙胆草、金银花、人参、党参、黄芪、当归、鸡血藤、冬虫夏草、杜仲、骨碎补、肉苁蓉、淫羊藿等。炎症尚有感染与非感染性之分,中医辨证则有虚、实的区别。一般来说,清热解毒药、清热泻火药、清热凉血药与清热燥湿药等药性寒凉的抗炎药多用于实证,而补益药多用于虚证。临床上常用的活血化瘀方药主要通过两方面的作用影响多种炎症,一方面是抑制病原微生物,另一方面则是调整机体的功能状态,影响炎症过程,比如可通过改善胃黏膜血流的作用来影响炎症过程。 调节免疫功能: 慢性胃黏膜病变与免疫功能异常关系密切。调节免疫功能是防治胃黏膜病变的重要手段,有些方药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如活血化瘀新方(益母草、川芎、白芍药、当归、广木香),单味药当归、桃仁等;有些方药则有免疫增强作用,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生脉散、玉屏风散、六味地黄汤、益气活血方(黄芪、川芎),单味药人参、党参、麦门冬、石斛、女贞子、黄精、黄芪、灵芝、枸杞子、当归等。有不少中药则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如黄芪、何首乌、当归等对免疫功能就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清除自由基及对表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自由基学说在抗衰老、抗肿瘤的实验研究中已被国内外学者作为重点加以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近年来,在胃黏膜防御机制的研究中,发现有不少药物通过清除自由基而参与胃黏膜的保护作用,人参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综上所述,中医常用方药对胃黏膜保护作用的机理是相当复杂的,涉及多个方面,因此我们在研究具体方药时,应抓住其主要作用,重点突破,做到既重视整体的多环节、多因素,又十分注意有显著作用的个别突出环节。基于这种认识,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有一定代表性的中药与复方。对具有代表性的、有突出作用的重点药物,本书将从品种来源、加工炮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各个方面给予比较系统地介绍。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