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

 枫屿岛 2014-07-26

 

    今年第三期的《英语沙龙》里有一篇短文,题目为《Cheater》,姑且把它翻译成《抄袭的人》吧。文章讲述主人公作业未写,怕影响平时成绩,便把朋友的作业本拿来抄袭,然后交了上去,然而终因惭愧难当而向老师坦白错误。分明是一件小事,但不禁让我联想到自己,联想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早在大二外国文学课上,孟智慧就讲到了关于东方人(主要指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耻感文化与西方人(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圈,包括信奉天主教、新教的美国和西欧国家以及信奉东正教的东欧各国和俄罗斯)罪感文化之间的差异,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这两个名词。所谓耻感文化,即以自己所犯的罪行为耻辱,但是这种耻辱感并不是自发的,而是在被别人发现或揭露自己所犯罪行后的感受——这意味着倘若他们没有发现或揭露,他自己并不会感到羞耻,更不会忏悔。而西方人不同,由于《圣经》和基督教教义中的“原罪”学说,以及西方人对宗教的信仰已经作为文化传承被继承下来,所以西方人表现为罪感文化,即倘若犯罪,“我”就会感到害怕,觉得自己有愧于上帝,因此“我”会真心地忏悔。说到这儿,我想起电影《教父》第三部里,二代教父迈克尔·考利昂向神父坦白杀人和忏悔的场景。他痛哭流涕:我杀过人,我还杀死了我的亲哥哥......这便是西方人罪感文化的典型表现。迈克尔·考利昂在成为教父后已变得极其凶残、冷酷,但罪感文化的“基因”并没有因此在他的骨血中消融。

    回到短文《Cheater》,主人公仅仅因为一次抄袭作业便会内疚不安,难以释怀。这是他在把抄袭的作业上交后的一段内心独白:“当我想到如果上帝站在我面前他将会说些什么,我就觉得自己的胃里一阵难受。他应该会很失望地看着我吧!我好像看见了母亲,她在注视着我,也许更糟,也许她已经表达了她的悲伤和失望之情。我关上更衣柜的门,低下头,泪水涌了出来。”倘若我完全不懂西方的罪感文化,我一定会对这些叙述产生怀疑,乃至嗤之以鼻——不就是抄了一回作业么,至于么?这有“伪君子”的嫌疑吧!这样的想法就是以东方人的耻感意识看待西方人。我从小到大抄作业,考试作弊恐怕不止百次了吧,这不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么?我从来没有忏悔过。即使到了现在,每学期期末考试,我不也是拿着小条在考场上抄吗?而考试作弊时候的紧张绝非来自于羞愧,而是怕老师发现,怕被当众揭穿,那时候才会感到丢脸——明显的耻感文化影响下的心理,而且是根深蒂固的。而用这种态度看待西方人和西方文化,是绝对不行的,差异过大。

    当然,上文所提毕竟还只是小事,以这样的小事对比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终究还显论据薄弱。那么,举另外更值得信服的例子。

    在中国,绝大多数犯了罪的人,在没有被查出之前,依然以“正人君子”自居,一旦东窗事发,面临被严惩的处境,他便痛苦流涕:“我后悔,我对不起这个,对不起那个......”其实他是后悔么?当不是的!他若有半点悔意,也不会再东窗事发之前还敢腆着脸充当“正人君子”。他只是觉得羞愧难当,“正人君子”的外衣被扒光,赤身露体地袒露在众目睽睽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