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门八卦掌练法会萃

 天地虚怀xia 2014-07-26

孙门八卦掌练法会萃

【来自】:金陵八卦门_南京体育论坛_西祠胡同

http://www.xici.net/b796004/

 

八卦掌练习时十趾用力抓地,但不是将脚趾卷屈而抓,而是抓而不屈,是为增加附着力而抓,而非抓拿之抓。抓地牢是指小腿、脚背、脚底、和脚指都完全放松不用力,而把重心完全落在涌泉穴上,以保持身体平衡脚部牢固,没有丝毫倾动。把脚指用力扣地,只会造成脚部僵硬,对维持身体的平衡以及步法的变动反而不利。脚向前迈步落地时要探落,以前脚掌先落地,点探落实后,胯部前送,使脚掌向前搓地落实。每一步皆如此,如地下有陷坑状,须探出踏实方能落脚。双脚迈进时须摩足擦踵,每一上步,都须使双脚之内弓及踝部内侧相摩擦,以保证双腿整而不散,并使双脚内缘都在圆弧之切线上。脚离地时要力勾,使脚离地后不向后翻蹄亮掌,以保证脚掌能平起平落。双膝内扣,使两膝始终保持内合之势,每一动步,须使两膝相擦而行。两胯向内扣合,亦即两大腿向内扣合,使两腿有内夹之势,从而使劲整而不散,合而不乱。保持双膝始终处于弯屈状态,初练时可微屈,随着功夫日深而蹲之亦低。 

八卦掌内气运行要明九节,透四梢。九节:臂之三节为腕、肘、膝,腿之三节为胯、膝、足,体之三节为头、躯、腿。具体到练和用则要求头顶项竖、腰如立轴、屈膝随胯(身之三节),松肩、坠肘、坐腕(臂之三节),合胯、提膝、旋踝(腿之三节)。所谓气通分三节,是在意念上对三节之处要着意,比如松肩气到肘,松肘气到手。

掌劲: 炼八卦非内力深湛不可,以静坐修道炼气为主,再由转掌将内气转化成活劲。吐纳之功又必与转走相配合,练招式时注意气的运用,气功自然形成,这是自然和灵动的气功。炼内劲的方法是静桩与动桩,透过静桩的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拧腰坐胯、曲腿趟泥、放松调息、松柔沉着的锻炼产生内劲,再透过动桩与转掌,将内劲用到拳法上。发力用指尖不用掌根,求力透不求发人于丈外。走转行拳时时注意力贯指尖,久之指力自然坚强。

八卦不过是炼一旋转的铁球。是经年累月左旋右转走出来的,走到一定程度,整个人体如同一个旋转自如的金刚球体,别人一碰就落空,就要受到跌翻或打击,人乃一球形,击必求其中心,我亦球形,遇击则圆转以走。

  对方打来身如球,拧走转换莫停留,进入盘蛇吸食走,刚柔互济着意求。

  八卦放出去的是抽弹劲,用法如大蟒钢鞭。走圈是内劲的基础,可练出八卦掌的全部劲力,只有走几年圈练出内劲,招式才用得上,走转功夫是发力训练的重要部分。能靠步打人,要让身体练出绷簧劲,有了这个劲,胳膊只要碰到你,你就得出去,两臂如有电,不论是打别人,还是别人打他或格挡他的攻击都会被击出。绷簧劲就是结构原理,加走转步法练出来的。定式掌加意念练是练习绷簧劲的主要功法。

下按掌两手如按在球上,两胳膊如拦一大气球,松肩撑肘,含胸拔背,虚领顶劲,上身稍向圆心转,走趟泥步。设想在齐腰深的水中,要带着按的球和胸前拦的球一齐走,不让球跑掉,又不能把球挤压破。边走边体验,每次练习都要有这样的意念,常习一摆出架势,有一点意念,马上就有感觉。

  双抱掌指分掌凹,如抱直径五六十厘米大气球,设想在齐肩深水中走趟泥步,既不让球跑掉,又不把球挤坏。设想水的波动冲击球上浮下沉、向胸等各方向动,不论向哪里,都要阻止,令球随人动。定式掌其它六式与这两式大同小异。意念不可太重,否则会头晕脑胀。随着功力的加深,意念逐渐淡化,做到似有似无。出现各种感觉不理不睬,一切顺其自然。

寸劲打人极易造成内伤,按在肋骨处,外表不显,可打伤内脏。松肩坠肘、虚领顶劲、节节贯通、周身协调、前手打人、后手使劲、意要深长。找一大小适中的小树,先用手指按在树上,后用掌根突然击之,做到周身一致,掌与树接触瞬间全身一紧,意欲把树击倒。后重心返回,恢复平时松灵状态,掌根离树,只用手指肚按在树上,开始先用顺步式,右掌击左掌后撑。再用拗步式。把两米多长木板埋在地里一米,板上部钉上狗皮,反复练习塌掌、掖掌等。如选大树或墙壁没弹性,练不出寸劲,还会把手腕弄伤。

  八卦劲性的根底全在一个推字上。明劲更是以推字诀为基础。推字诀强调的是一个瞬间状态。推重物时的身体状态就是全身整劲的状态,将这个身体状态体悟于心,运用到每一个临界出拳的初始状态中,无论是刚练还是柔练,都能很快找到打出整劲的状态。把劲含在身上练拳。由松至刚再由刚得柔,柔练刚用,刚是用的时候才体现出来的。拳练的就是身体的一种状态,等这种状态上身,劲也就练出来了,到时候一举一动皆有拳意。真正有了内劲,一个单换掌也可以生出无数的变化,要怎么打就怎么打。点重身松,要练到身子稳稳的,一伸手就把力搁到人家身上,很大的力量搁到你身上,而人家的身体重心却没有给你,使你无法招架。八卦劲好可怕,一打人就打坏了。

  抓黄鳝手到之处黄鳝身上立刻象鼓了气一样,抓哪里就哪里有。这和内家拳里说的“周身无点不弹簧”的意思是一样的。练拳的时候,就是要全身含上劲来练,练到了极处,就能达到一动周身皆动的效果。转掌其实也要求周身象蟒蛇一样蹭上劲来走,碰上就不得了。

八卦开始踏地掌式一成,身上带的就是掤劲,是最好的防守劲,掤劲一起,全身各处连接贯通,就形成一个类似与拱桥似的受力桩态,外来之力皆不能突破这个桩态,必然滑走,这就是来力不入,利用的是桩架的优势护体。掤劲是防守劲,也能用来打,不管对手出什么手法,你只管从自己中线起掤,一直掤到对方脸上就是,化打结合。正确练法,是一直含着掤劲打到底,不管什么动作,发什么劲,掤劲都不能丢。这样掤劲就长在身上,溶进了其它劲里,发什么劲都能含进掤劲,出手就能破开敌招直接打中对方,那才是真正的化打合一。

  横劲讲究起横不见横,是因为横的是身子不是手,能横飞人就在于身上有这八方支撑力,三体式开始站的就是这个支顶力。八卦之用如大蟒钢鞭,其刚之一面全在此劲上。八卦是由根练起,从根往梢上练,一切以桩为基础,刚劲就表现在桩功上。八卦最先能出劲的地方在肩肘。这是由根往梢的表现。如单换掌,刚打时不要想着一下掌指上能有多大劲,那样容易失去姿势的中正。而应在换式时想着好象敌人在你肩、肘的位置,实战时就要偷步到这个位置上,就用换式时腰胯旋转身体的力量带动肩肘一撞一砸就是了,初练时肩肘好使,功深自到掌上,这就是练了发力,其钢鞭劲就在于此。然有刚而无柔终不能用,其柔在开合、拧转,塌掌、撞掌劲都在开合上,带掌、穿掌劲在拧转上。大开展的式子练的都是开合,身上出不来开合,此类掌式展不出劲来。而束身、拧转的式子练的就是拧转劲。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蓄发。拧束后必有展发,展后必有合,合即拧束。展亦打,如铁捶撞击,如钢鞭砸人,如青龙摆尾。合亦打,如蟒蛇缠身,缠抱合击、怀中抱月。其一在此。其二在其身法。

八卦拳的拳劲、丹田之气,是由合乎姿势的走转产生的,做到之时,自会发现人体之劲、力、气都合于丹田的部位上,在心静时不思而生,随身动而自有感。初练时都是要求稳与沉,去拙力而求巧劲,不憋气而空胸下气,求心不动而意捷、神足,善借地力与骨力及腰腹丹田鼓荡之合劲节节贯穿而达落点。走圈转掌就可以产生惊人力量,杀伤力就是从转掌中得出的,根本不需要外家练法辅助。八卦真正的打法全部依靠内功,是转圈儿转出来的,挨人人就起。稍稍接触手似软绵力量却能应运而生,一重重的内力排山倒海,陷对手力场之内无法自拔。练功的目的是将身体四肢组成一个有序的整体,练的是全身骨节松开,节节贯通,四肢在全身整体协调之下发挥着各自独立作用的一种整体力。长期苦练转掌式,就练出了全身的整劲儿,练出了双掌在行走中的发力,走中有打。单纯练套路不能代替走圈转掌之功,走圈功用几个单一的式于强化训练,出功更快。通过转掌能够得到所有功夫,八卦掌所需要的整劲和独特功夫,通过走圈都能练出来。拧旋走转练至合一,也就产生了八卦掌不停运动中以螺旋劲统领下的浑元劲。

 八卦奥密在转掌(单换掌),一式通,百式通,千变万化在心中。不必将八掌练全,只将单换掌习熟,则变换之理油然而生。只在单换掌或转掌上下功夫足矣,开始时一定要把要求吃透,每一个字都要琢磨,有一处做不到就白练了,且气易上浮,应平心静气,放慢速度一招一式的练。八卦是慢功,走三五年的单换掌,而且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要求都要做到,自然会有内劲产生,身体会有整劲的感觉,再练其它套路会很容易。单换掌形简意深,实战性强,八卦功夫尽在其中。基本功在单换掌中,其它七掌多是变化而已,只要步法、单换掌对,八卦掌就已经掌握了一半以上,以后多练增加功力,否则掌握的掌法再多,可能也只是空有其形,所以要多练走转和单换掌。八卦全部变法都以单、双换掌为本。各派不同的单换掌本质东西对了,外形很随意,所以单换掌的用法就很多。单双顺为基本掌法,式子简单,但身法难练,练好单双顺就得到八卦真谛。

  单换掌从动作外形看,两掌掌心一向里一向外,两脚一摆一扣,从外表看它是一个面对圆心、左臂屈肘外旋向右则掩肘,于头右侧上方,右掌于左肘外侧下方,两手指向上,两脚对弧线的推掌动作;要求周身上下完整不懈,头顶气沉、沉肩坠肘、两臂圆撑、空胸拔背、肩肘松垂、收臀裹胯、两膝相抱、脚趾扣地,无一处不在顶劲,无一处不在用力。一掌前伸,一掌护后下方,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裹胯合膝、虎口圆撑、五指微扣,双手感觉是在抓抱篮球一般,劲力达到五指,既是外顶内按。通过“舌抵齿扣、提肛溜臀,气沉丹田”的心法,结合里直外扣、平起平落的趟泥步,加上合膝、拧腰、裹胯的方法练习。只要架正、气通、意合就可以加强掌力和产生螺旋力,积累在走转换式之中逐渐打通全身筋脉,平衡阴阳,也具备了击技的基础。换势的时候是穿掌,腰转掌穿,易做成类云手的开掌而不是穿。

初习单换掌,掌对前方;继续努力,掌对圆心;继续苦练,掌过圆心,胸对圆心,此时虽有了一定功夫,但身架仍没有拧旋到位,没有越过这一层面,功夫不能产生根本性突破。在此基础上,至胸腰过圆心、头扭向里圈肩的肩窝处,下额放在肩井穴,后掌的掌指在前掌的肘尖下,后掌的肘尖下对肚脐,前掌下对后脚跟,也就是前掌的掌根与后脚的脚根在一条垂直线上。这样才是身架拧旋到位。如此身架,走转自如,似行云流水,运掌转换,突变洒脱,说明四肢、腰胯及周身骨节已解开贯通,力自然达四梢,周身劲力必饱满无疑。遵照下顺上逆中圆的身架而练至浑身拧成一股绳,从而所获得的整劲,也叫浑元劲、螺旋劲。

  走八卦单换掌可用劈拳的架子,一手前扑一手后兜,将这个架子维持住,两手不要再动。在圈子上的内脚直走,外脚内拐,这样就走成了圆圈。劈拳一手前扑一手后兜时,隐含着向左右的撑起之力,既然走了圈,就要将这隐含的劲撑圆了。走八卦练的是浑身的完整,手势不动,要以身动手。内脚直走,身子前进,架子就有了向前扑的劲,外脚内拐,身子侧转,手臂就有了向外撸的劲。一扑一撸地走圈,劲力就鼓荡上了。练单换掌看似两手不动,其实劲力在不断地翻腾,一比武就有了招。走圈就是蹬身子,鸡翘脚般随时能独立,但不能露了形,要看似脚不离地的走。

有人练八卦转一会,就头晕目眩,这是光蹬身子了。八卦圈不是脚脖子转出来的,而是头领出来。头首先要虚顶,只有虚顶了才能转动灵活,头微一侧转,整个身子就得调过来。这个圈子是一侧一侧走出来的,所以偏门攻防的意识就养成了。学会了调身子,重量就跟上了。这么走走,就是“全身重量上拳头”的好法子。而且劈拳两臂发挥向左右之力,架子就抱圆了,所谓“两弘圆则气到丹田”,可以养生出内劲,有身轻力厚之妙。弘是两臂内侧的肌肉,两臂通着呼吸,两弘伸展,胸就含住了,气息就能向下深入。脑门有顶意,拳头的分量就加大,后脑有仰意,撤身就快。可见单换掌“以头领身”的训练多么巧妙,脖颈僵硬地走八卦,就走不着东西了,单换掌是先有头功再有腿功。

  前掌虚实牛舌样,转掌时一手在前,松肩、坠肘、舒指、坐腕,五指上竖回裹,虎口撑圆,掌根向前顶,其外形酷似耕牛口中伸出上舔的舌头,虚是五指,实是掌根,其劲力也和牛舌一样,舌根处是硬的,舌体是柔软的。另一只手藏于前肘下,随时出击,后手变前手,出手不见手,暗藏杀机,使敌难防。左手推右手拉时用单换掌就能换成右手推左手拉。

  单换掌就是八卦拳的核心。太极学最出丹田之气,并产生八卦拳的核心劲法。因太极左阳右阴,故以两仪平衡。单换掌在一气变化中是两仪,两仪练的是中和阴阳二气,实质上单换掌还是在练走,还是在练太极学。八卦走的是动的三体式。单换掌上承阴阳旋转一气流行,自求一气伸缩,下载四象万象变化之源。一气出,其余掌式,尽由意动。式上讲求上下相连、内外六合。知单换,八卦明。前辈所说苦练单换掌三年,实际上就是练习左旋右转。单换掌整个过程只有一个转身,双换掌转换了两次,双换掌无宫位为内取象,双换掌属外取象,单换为八掌式母,双换掌为八形掌母。每个掌势都是要左右练,不管敌人在左或在右都能熟练的使出来打击敌人。单换掌是外用的根基和变化,双换掌是内修的基础,走法与要领不同。单换掌炼气与力的分合,气归气,力归力,双换掌炼气与技,先天八掌只有观念,没有定法。其动作皆用行步,毫无停止,进行中皆以变化击人,有一定形无一定之势,神明莫测,然终不出单换掌之功。

  单换掌里面包含了八卦掌的主要的劲法,如双手争劲,身体拧劲,双肘和双腿的裹,掌根的翻塌等等。单换掌势包含了八卦之劲,拳架工整,劲技完整,内含推、托、带、领、搬、扣、劈、进八法。知开合、了收放、明吞吐、晓翻转,八卦真理了悟大半,与顺势掌同参事半功倍。对于八卦掌之十六字劲法都会有所体会,八卦走转身形之基础;阴阳、虚实、刚柔、动静之变化;包含了八卦掌的基本打法。练好后八卦掌的基本要求及劲法可以说基本掌握。虽然其它七掌各有特点,但是总的原则、劲法是不会改变的,单换掌不能作为一个套路训练,手、眼、身、法、步;精、气、意、力、神缺一不可。再训练时注重伸缩、周身鼓荡,丹田挤压、身体开合,转换时要求拧、缠、包、裹等方面。

  八卦起手结尾都无非单换掌,功纯后未见其手人已败跌,无非是一手单换掌与敌互动间沾抹变化,如停于那手如何用,则必真用之时发觉无一掌堪用,掌握好最基本的要领就行了,并不在乎一招一式的如何如何,具体的招式在实战中,可以用出来的很少的,真正可以用的只有八卦掌的本质。松,坠,轻,拧,疾,还有气沉丹田。功夫不到八卦一招都用不上稍帮点挡架而已,功夫一到单换掌即是无量掌,可沾穿翻压撞探捆搬截拦擗搜骨戳搓,无一不在单换法内,微动即得。功深时周身一掌,无处不能捆人击人。八卦掌中暗藏点法甚多,点时必以抵隙贴实,再用全身气力一吐,则沉重如山,必透肤里。

单换掌的用法,应加上暗腿的要求,起步摆,跟步扣,摆到位置,扣到地方,方能打的脆;以斜取正是八卦掌的特长,马上能形成以两手对一手,两脚对一脚的优势局面。应注意暗腿的使用,不要让对方起腿膝。单换掌不在乎是否真的力大或快,只要让你的对手觉得你快和力大就行,也许你并不快和力大,这才是真正修炼出来的力大和快,其中大部分来自于巧。第一个接手主要是分内门及外门,如我右手接对方右手为内门接手法反之我右手接对方左手为外门接手法,无论内门及外门接手目标都是穿开正面在左右两门击打步法会在穿掌时自动走位,一接一穿一打是手法打人,或一接一穿拔对方根是鑚翻劲打人,又或一接而拔对方根是胯步打人。第二手可穿可上架可栏亦可捋。第三手打上打下可用拳用掌。

  傅式八卦最大区别是换掌不同,左式转圈换掌时,扣左足摆右足,右转身换掌。别派是扣右足摆左足,然后程派是撑左掌,下接一个叶底藏花,换掌。尹派是仆步下插掌,下接一个弓步撩掌,虚步穿掌,换掌。二是走转拧翻,傅式讲究磨转脐不转,要求换式三步、五步拧转,这样就便于背后击敌。

转圈将基本功和最高层功夫统一成极简单、内涵又极丰富的练功方法,是八卦特有的劲力与身法相结合的方法。是在不断的盘旋绕转中,仍然能够身体放松,脑子精神安静舒适,然后再静中求动达到专一而不乱。能产生一种旋涡让习者能将其放大、混合、控制,自然能量透过自身与天地往来,这种拧转的作用根据练者心意产生螺旋能波,同时这种能也可带反过来带动其形气,在高级阶段,此旋涡可同时飞腾于天及沉降于地,并产生威力惊人的杀伤破坏效果。旋转是发挥力量最佳方法,不论坚如钢铁或柔弱如水,一经旋转,即产生无穷威力,钢铁旋转固然令人不敢逼近,空气旋转造成的旋风也威力无比,水旋转产生的漩涡则更加恐怖。身体就象流动似地旋圆圈,在挡避的同时反击。球状或弧状能承受更强的压力,也可通过螺旋积极的转换或偏转能量,要精通这种技巧,应用意而不是用力来完成。

  转圈把“意、气、力”三方面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在连贯圆活的肢体运动中达到外动内静,意气相随的境地,气沉而不浮,归于丹田,久久加功,精神与肢体都可获得最高的呼应。临敌格斗,一触即发,其产生的强大内劲猛不可挡,有如电力,顷刻之间,可置敌于寻丈之外。因虚浮之气己被练下去歇尽了心中火性,眼光即可渐渐明亮,心胸开朗,目透金光,眼可不瞬,此后只一动手,目即圆起,炯炯有神。

  转圈是架式使然,如果架式没有拧转的动力而勉强走圈,是未得要领。当深入八卦高层后,会发觉不得不转,在于全身各部位的拧转,当八卦拳的架势出来之后,会带动出一个行动力来,形成了前进的势和拧转的势,实际上是劲在走。最初是身体产生势,后来是整个势在带动身体,单换掌要掌握那个势,身体要随势而走。八卦是求变的,要产生变,就要把自己的中心缩小,极端的拧转,要把中心缩的越小越好,中心越小,变动就越快,可变的范围就越大,气势一摆开,就好象一张网。转掌不是走的,而是身形逼出来的,所有的招式都兼带反弹力,身法步法全都是在别劲中进行,要将腰的柔韧性练习到象一条龙一样,几乎盘在树上。八卦的进退是藉身形架构的轻微改变而改变架式的势,比方塌腰向前,坐臀向后,加上拧转就是回旋,所以是身随势,步随身。不是用腿去迈,而是用整个身形催动腿走出。

走圈最好转树,正是通过以树为圆心的不断走转,才练就出腰如轴立的横劲。转树功法的根本目的是练腿和腰,腰如轴立不是孤立的,其基础还在腿,而且是运动着的腿,走起来要稳如坐轿,才能发挥腰部拧转的劲力,才能将这股螺旋劲上达掌臂,所以走是根本的根本。练走圈并不是一上来就要转树,先学会步法并标准化,然后走直趟并垂臂,等腿上有劲了稳定了自然了再走圈,这时先走大圈,脚微微内扣,慢慢的再收缩,等腿完全变稳,如坐轿了,然后才拧腰转树,走八式。

初走圈以稳顺入手,入手即求轻灵则会流于轻浮而根基不稳,气血上浮,从而犯三害之弊。稳就是定架子的要求,一步一趋找四德的要求,按照九要去逐个对照,再逐渐理解八能。顺就是首不犯三害,手足顺其自然而出,注意头顶塌腰、肩与胯之气力缩劲、脚之踏劲、脚后跟之扭劲、谷道之上提则初步可。抽胯为了上下相通相合,同时小腹微提而腹内尽量松空。移左步抽住左胯根,右步抽住右胯根。不仅虚步能进退,实步也要能起落进退。首先身架要合规矩。手与脚的劲力从腰而来,腰圆活力就发放出来了。若要腰活,就须塌腰坐胯。若要塌腰坐胯,就须沉肩坠肘、顺项溜臀。若溜臀,就须吸胯裹裆。若裹裆,就须曲膝。若曲膝,就须舒趾而重心达足。只有节节协调贯通,力才能通达四肢。腰要向下沉坐于胯。两腋裆胯周身处处呈现一圆球状,既圆活又有撑力。两肩、两肘、两肾、两胯要向内裹。两膝要相抱,两肩两胯要向内扣。四坠即肩要往腰上沉坠,腰要往胯上沉坠,胯要往膝上沉坠,膝要往足上沉坠。要求两足要平起平落,不揭蹄、不亮掌,有趟泥行走之意。裹裆、两足内侧胫骨要相磨。要求做到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心与气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天地人三合(头要融天,脚要融地,胸要融空)。上身要向圆心转,两肩连线与径向成 30度或 45度。出脚要平,不要抬脚尖,不要压脚尖,出脚要松。腿上用劲,凭身势带动,脚腕不要用劲,出脚要圆,不要直出,要有一定的弧度,以树(桩)为中心的圆。身要正,不要往里偏。身要轻灵,不要有起伏。迈步在胯动,要胯换胯,不要腿换腿。光是腿换腿,容易两腿叫劲,不能顺劲。足平出地面,但是不要推着地。转圈不是趟泥。胯以上姿势保持不变,步伐大小按个人小腿长短定,走转之时两脚基本与地面平行。腰要塌住,胯与大腿有夹角。下坐,气下沉。放胯时,利用身体的惯性,把胯扔出去就行。前脚和地面保持一定的高度,在走的过程中是松的,碰到东西才会紧。就靠惯性往前一送就行了,而不是迈出去的,是靠腰腿劲把它送出去的。不要光转身,要掉胯转胯。走时要把身子扭过来,向着圆心。腰以上部分扭,胯以下还保持向前的方向。一能拉抻各大肌肉群,二把身体绞起来,便于发出螺旋力。

转圈有快慢之分,快转锻炼身法、步法、眼法、久转之使脚底下有活儿,身法非常灵活。练的是腿脚身法。慢练也叫细练,功效是出内功,练的是内气,着重练气,逐步体会阴阳虚实的转换(胯),应该越慢越不嫌慢,配合呼吸,应比打太极还慢,始终是用一只脚在支撑体重,找横劲,要用丹田领着走。所有动力都由脚底发动,因此每移一步,都是实脚,两腿单轻单重,身体又极度放松,加上落跨的旋转,两腿变成打气机,气的产生非常快。转圈核心是身转步走的拧旋度要达到要领要求,身步合一地拧旋到位。身架自转拧旋度要达到要求。走圈过程中不能休息中断,如换式也应如太极般一手接一手其势连绵不断,一气练下去,不可中断。断则散。每次练习的时候保证一百圈的运动量或者确保半小时,这样就比较容易有气沉丹田的充实感,而且全身的劲、气流动也会让人感到运动后的舒畅,双手会感到充满劲力,似乎手掌都变得厚实有力。

  行步如趟泥,全身不滞不散,不迟不断,腰似车轴,气如行云。换式如高山流水,连绵不断;两脚要虚实分明,左右互移。抽身换形,翻若惊鸿;随机应变,奥妙无穷。初练时先走大圈,上身拧转不要过大,否则腰不活,硬往里拧,走转不稳,心火上升,内气不调,五脏受损。初练时走转要慢,由慢到快,可早练慢,晚练快,不可操之过急。要想功力增长快,慢练是最好的途径,在功力训练一定时间以后,还要同时练习身法,快练主要以步法配合身法,以身法找步法,以步法身法带动掌法变化。呼吸任其自然,气自然往下沉,意念上有松沉的意境,日久气沉涌泉,乃至地心。待丹田气足,催动全身,则走转日快一日,时快一时。初练时走的圈要大一些,会走大圈的人也会走小圈,一般以寻常人走路的步距12步一圈为宜。有功夫后,可以走大圈也可以走小圈。大圈练习力气,小圈练习功夫,初练圈要不大不小,方便找劲,入门后圈要小方便长劲,再练又要大,圈越大就越近似直线,同时这全身拧成一股绳的感觉似乎也越难找,功深入骨后,即便在日常生活中随便怎么走都有拧的感觉。

转圈想象成推磨以练出行步走转的功力,转掌始以推磨之状,试想推磨之际由手至脚之整劲,但练时无磨,便以淌泥之状练出整劲及拧弹力道。走的时候脚要求要平起平落,刚练时是慢的,可以说是一种暗劲儿,是慢慢地小心地趟,一点点找出这股劲来。从走中求身劲的整,求出了内家的整和顺。随着功夫日益渐长,步子越长身架就越低。走圈能使全身上下协调一致;八卦掌左旋右转,以斜打正,处处走圆,走圈功就能练出圆形步法,步随身换。多站八卦桩对转圈有大益。先从走圈开始,每天坚持练,直到走正确走活了,再开始练掌。老一辈的开始至少都要走三个月的圈,这样能练出下盘力量和平衡力及将手上的筋拉开。

八卦就是教人送,八卦像推磨.凡推过磨的人都知道.要想将谷物磨得细腻.直愣愣地推肯定不行,手上的那股劲得把磨杆送出去,送得平、圆、悠、远,还要送出一股向下的碾劲,叫留。八卦掌便是有送有留,这不是靠站桩就能站出来的。所以八卦门不站桩,都是在运动中求送、留。八卦如推磨,除了向前推,还要推出向下的碾劲,八卦掌一迈步要有两股劲,随时转化,明白了这两股劲的道理,就能理解八卦掌的招数为何千变万化。

走圈转掌的速度非常慢,感觉比太极还慢,渐渐地感觉到了转圈时手臂、肩以及背的开合,每走一步都是一开一合的,慢慢的更还有了一松一紧的感觉,尤其是从一开始没有着意于呼吸,后来每走一步呼吸就自然地与动作相配合了。每当后脚向前迈步时,后肩会带动后手会不由自主地往前下一按,前肩也会带动前手不由自主地与后手一合,与此同时腰那么一拧就人过来了,一落一起,一松一紧,一开一合,一吸一呼都是自自然然形成的。身体不要有起伏摇摆。在稳健中求轻灵,两脚平起平落随着掌法的变化。

行功是要在如痴如醉的轻缓步态中体会天人合一、无人无我的境界。初学时,意念稍注于足底涌泉穴,此为要诀。行到极佳处,即忘其行;达到行功如站功,动功如静功,实是在动中求静而至真静,故仍归回静功。走转起来即要有随天而运,随地而行之悠悠,又要有神充天地,意满环宇之气势。时时势势要呼吸绵绵,自自然然。走到日月星晨亦与我同旋转;又如站三体式桩,直站到山川河岳与我同呼吸;再如太极拳,一举动则我之开合天地亦与我同开合,是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的协调。

转圈发展平衡力和敏感度,也是发展速度和力量的基础。练套路虽可增加功力,但绝不能代替转圈,八卦的特点通过转圈的习练都可达到。八卦的各个掌式,都有其左旋右转的劲力变换方式,通了这个劲力变换,转圈几乎就是八卦的一切,练功与散手都含在其中。转圈把整体的劲力转出来,练习身法、步法和劲力和在走中发劲。穿掌为了把左右劲力平衡起来,也就是一动而无不动,腹贴腰、胸贴背、肘护心、膝掩裆、头顶悬、尾找地。转目的在于松筋拔骨,极好的松是为了极好的紧,内劲即出。全方位攻击及卸化,行走中而站桩。日日走转不停,练出螺旋之劲、混元之气、走打之功。而最终一以贯之、中和之态。转圈中苦练几个单式掌,可练出走中发力,走中打。

  站桩有基础后才可开始练走步,而且步宜大,目的是把下盘走开。开始站桩找正,走起来后应该从正中求活,如果此时立刻就拧裹的话,身体感觉很紧,有种全身劲力都憋在身上的感觉,练一阵大步走开后身体就感觉很活,从下盘练起,感觉比从上盘好。须走出自身离心力,横行斜步才易变化。用身形势走掌,而非以步为主。八卦的基本功摆扣的走转步法练习加上八大掌和变掌的练习,是身法灵活的最好训练。头上领全身有下坠之态,这样会感觉到只剩下一个头,下面的部份可以随时的改变。

  八卦所行之圈极小,只须二尺正方之地即足回旋,其用意所在,专以避敌为能,妙在乘人之背,避实击虚。凡圆行之用,所以习行步迅捷,袭敌之背,使敌不及迥旋,其换掌之用,所以习顺势黏贴,使敌猝不及防,而我手已及其身。至于行动之时,尤须意专而气沉,故变换数势之后,恒觉百脉调畅,两掌十指,无不膨胀。须步快腰软者能习之,极灵变,习熟则圆转自如,真有飞若游龙之概。拧来绕去如大蟒翻身,所以八卦有功夫的人一是脚下快,二是身法活。八卦拧成一股绳,强调不停走转,大蟒就一条大脊,利用肌肉和腹部鳞片不停收缩得以灵活运动,倘若肌肉和腹部鳞片停止收缩,活蟒变死蟒。

  转掌眼神闪烁不定会让意念跑掉,意念要守在内。脊骨要会上下呼吸,不是用外力去使力使劲,而是用意用脊骨内息驱动着整个人体,攻击是全身带手整体过去给予致命的攻击杀伤力,穿掌戳肚子就要见肠子,一个腰斩就是重伤,一个起心动念内息马上在脊骨运作一上一下的做内呼吸,转掌练的就是脊骨中的内息运作的任督两脉做小周天循环,进而练就深厚的内功。其快是因为意念比敌人快,内息通畅无碍。走转时讲究左右平衡,特别是内功掌,左右转的圈数应该基本相当,否则导致左右半身气血循环失调,左右半身会一边冷一边热。

练八卦掌只有松,才能产生气,松是练气的不发二门。因为只有松,才能神静,呼吸才能细缓匀畅。要从形体到精神,从五脏六腹到四肢百骸,全部做到放松,这样一来,渐渐小腹、背脊面部都感到发热,最后可达到行气如九曲珠,无孔不入”了。有了内气,就会产生内劲,时日愈久,内气愈充,内劲越足,功夫越深。当八卦掌练到刚柔相济的程度的时后,就具备了一种弹簧劲,周身就象一架弹簧机,对手攻击到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会在瞬息之间,将其力柔化掉然后反弹出去。这种弹簧劲,正是刚柔相济内劲的本质特点。松能练出内气和弹簧劲,然而做到松并非易事。走圈是八卦掌的基本功,首先要在走圈中反复体会这个松字,然后在小八掌(又称功夫掌、定势转掌)、单操八势、转掌八势等等。直到大八掌中体会,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松练。几年八卦纯功,必然产生体内体外的变化,力也渐渐的不同。开始练的时候,不知道松是什么,不懂为什么松能打人,随着功力的增长,泄去自身的拙力,产生内家拳的力。最初产生的刚力是硬力,不能说是真正的刚,打人疼,伤人的力,不过也算是渐渐入门了,然后把硬力松开,产生柔化的力量,可以发人,随着功力的高低,可以达到发人数丈而不伤。分尺劲、寸劲,渐渐的已经懂力了,所谓化刚为柔。功力再长,便又出现真正的刚力,非前硬力可比,所谓化柔为刚。至于能不能达到刚柔相济,纯以神行,那就要看悟性。这些力产生,都是以整体力为基础的。

  初练八卦还是从不发力入手,先练身法、步法,久而久之,身法步法纯熟,自然就可发力了。不松,螺旋拧根本走不到位。向另一个方向平滑转换的时候,出现死角。需要一挂肉挂在一副骨头架子上转来转去,拧来拧去,钻来钻去,走来走去。松到才能拧到,入门以后,形成的就是松下来的拧。一开始练不发力,是为了行气,怕不会发力乱发,反而乱了气息。松是为了能紧,将肌肉松开方能拧转入内。放松放松再放松,步步深入。不松的话,拧不到位,走不匀,螺旋线转向中出死角。明劲也要大松大柔的去练,八卦掌同样也是要枝节灵活节节贯通,全身上下有任何一个地方松不开都不行,松而拧、沉而灵;拧裹钻翻、螺旋缠绕的立体走转,出汗而不气喘,神气意力归于一念方为入路。八卦起初训练先从大架式外形作易筋(抻筋拔骨),此为明劲,易筋后,筋长力大,但此时的劲需大,但不灵活,因此应开始以松作训练,能松至放弃肌肉,而用骨力,此为暗劲,光松不合,势必流于懈怠散乱;不拧不成八卦,八卦就是一个拧,拧并非拧住不放,时时拧转不停留,沉中才能体现出灵来。松的越好内劲就越大反之内劲就越小。

  松沉两字的用意无非是指将人体拳架骨节解开,使重心向下落至足。周身沉稳,转换灵活,一气贯通。内已含有解开骨节之意,骨节不解开,重心向下降落是不可能的。沉的标准是:将意气向下落入丹田至足,骨节解开后贯通,重心向下落到足、深入地。这样一来,拳架整体身法既解开了骨节又紧密、坚实,身沉稳、圆活而步灵动。沉的目的:即接对方来力时,我用力份量大而又转换灵活。发则劲力传给对方,自身重心沉稳又不给对方,足下却能走转自如。当然这需多年的围圆走转方可获得。真正做到八卦掌的要领时,几年内怕是得紧的不得了,象上螺丝一样越上越紧,功夫只有从紧中出。相信时间长了才能慢慢真正松下来,这时功夫也才真正的上身了。只要练的标准,就是在十冬腊月,走上几圈身上就冒汗。内圈手刚开始蹲身下势,就是在极度紧张中求大松大软。练到最后,踮着脚尖走内圈手。

  下塌腰克服生理曲线,即腰向后塌,臀向前收,不但有利于腰胯腿放松,而且所发的劲力,能全部到达肩部,只有松得好,筋才能放长。击人击能丈外,离地一尺以上贴在墙上停顿一下落地,叫挂画,所用手法叫张手雷,是练挑掌而成,带人与地面平行向后飞出是练带手而成。打外伤内,把胸膈肌震裂,是练杖板而成。皆是重点松根节锻炼出来的。

一、手足自然往前伸——顺

  手足顺其自然往前伸,肩肘腕胯膝关节自然放松,使气血畅通。伸绝不是用力的击或打,左旋右转中,身体、手足不可有丝毫别劲之处,而要练出舒服、自然、顺的感觉。不是求绝对的快,而是要达到快慢有机的统一,以求练到内外三合、连环纵横的程度。自始至终不使拙力、笨劲,日久四梢就会随着意念的指挥而动。意境上要无限远,手扣至天门,形体上要肩肘腕指节节抻开,意念送出时让两臂之夺力出来。此时两臂筋脉必有一个往回拽的劲儿,不让膀子出去,要想返回先天之和谐,就得通过练功把筋脉一点一点地全松开。

  二、气、力合—极力往回缩——逆

  手足要出力,但力不但不外露,而且要极力往回缩。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形散乱便无形体。气、力极力回缩可使身体协调一致,从双肩双胯往回缩,使气、力合一缩到丹田,达到蓄神目的。注意调气灌于丹田,然手足的自然伸展,看似松散,神和内劲就是在这种似松似散中逐渐练出来的。还可帮助于定心气,心定则神凝,神凝则心安,心安则气升。久之则达到筋顺、骨速、劲连,气之循环不断。

  三、气、力要保持中正——和

运动中的呼吸不是急促和猛然的,而是气似云行,出入绵绵,若存若无,在自然呼吸中养成匀、细、深、长的习惯,达到周身之气圆满无亏。日久气到用时可敛入脊骨,与力合到一处。拙力的存在会妨碍内力的产生,必须把拙力除净,内力才会逐渐产生,而气、力中正便是除净拙力的有效方法。必须掌握每一个动作用力的瞬间和不需要用力的分界,该用力的时候坚持缩力,保持力的不顶、不丢、不过。形体上体现舒适、自然,身形稳健。这个阶段就是内劲内涵阶段。但这时也最难坚持和最容易产生灰心丧气情绪,会感到周身无力,与人较技往往伸手便被击出。会认为把功夫练丢了,练功方法不对,以至产生不愿继续练下去的思想情绪。这时千万挺住,这是练功高层次的换劲阶段,必须坚持练下去。

  四、后天之气、力归于丹田——化

  人的气、力均属后天,是浊气、拙力,若使其转化为真气、内力,就是将后天之浊气、拙力合一缩到丹田,形成转化。运动中的伸缩应该配合呼吸来进行,发拙力与呼气的时候使气、力合一,一起极力往丹田里缩去。这个转化过程时间较长,习者一定坚持长久地练下去。不要怕练得浑身无力,更不必担心将多年的功夫练没了。不通过化的过程,真气就永远化不上身,内力永远练不出来。练功日久,对外来的侵袭,不但能用视觉来观察,而且能用身的触觉来体验,因为触觉能触到对方意念的真实性。不但与人较技时如此,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形成新的运动素质,形成新的条件反射。日久,身体气、力化之似觉有若无,每逢静中动时,身体移出而不知己之动,则不知有己,每与他人动手时,伸缩往来变化,闪展腾挪,如入无人之境,而身体气力自觉无动,这是不知自己之动而静,则不知有彼也。形成了掌无掌,意无意,形无形,象无象,无我无他的境界。

 

【来自】:

孙门八卦掌练法会萃_金陵八卦门_体育_西祠胡同

http://www.xici.net/d56206840.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