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的性格气质

 茶香飘万里 2014-07-27

所谓性格,是指一个人对人和事物在态度上和行为上所表示出来的心理特点。如刚强、懦弱等。通常人们所说的性格温文尔雅、性情温顺、这是人们经常赞扬的一种好性格。也有的人表现出的性格是懦弱、胆小怕事。有的人性格刚强、不畏艰险、吃苦耐劳,这又是一种高尚的性格,我们中国人历来都注意人的性格培养。

所谓气质,是指一个人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指向性等方面的心理特点。例如,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以及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事物,还是倾向于内心世界的体验,等等。

中国人的性格气质具有自己的特点,许多学者常常为中国人绘出一副谨慎、克制、耐心、谦恭、中庸、较少攻击性、善良、勤劳的形象。中国人的性格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社会化性格

社会化性格,又称社会性性格或社会取向性格,是指个人心理上表现出来的一种依循于社会和他人的态度而作出反应的性格,即一种社会从众心理。

中国人的社会化性格是普遍的,“众口*金”、“人言可畏”是这种性格的写照。中国人总是以社会的眼光来评价自己,即以别人的眼光看自己,而不是以自己的眼光看自己,因而,中国人总是尽量让自己的行为能被别人瞧得起,最好是得到别人的夸奖,千万别受到别人的贬低。中国人总是极力地调整自己的观念,使自己的观念努力与社会的一致,这样,对中国社会而言,总是觉得多数人的绝大多数观点是相同的,如对善良、真诚、好人、坏人的评价。

中国人的社会化性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人总是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尽量不要使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与别人的相悖;另一方面,中国人总是以在社会比较中得来的自己的观念和标准,也就是社会中其他人的观念和标准去约束、限制和评价一个人。也就是说,中国人一方面使自己与社会一致,另一方面也要求别人与社会相一致。每个人的社会化性格,实际上使每个人的行为更加社会化,正是因为太多的中国人具有明显的社会化性格,即使本来不想顺应于社会的人,其行为也不得不适应于社会,社会化性格也在这种过程中形成和深化了。对于违反传统,破坏规矩的人,我们视之为大逆不道并努力排斥他,对于自信心不强的人,我们视之为自卑,对于自信心太强的人,我们称他为过于自信或自负而加以贬低。人们的行为也逐渐顺应于社会的度的范围。

我们并不否认,中国人的社会化性格对于社会道德规范的遵守和伦理秩序的维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应该承认,中国人的社会化性格也有它的弊端。“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等极大地约束了人的上进心和进取力。正是由于中国人的社会化性格造就了中国人缺少攻击性、谨慎、克制、稳重、保守等性格特点。

中国人的社会化性格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庸之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庸之道要求人们不要走极端。这种“不走极端”的观点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与社会的看法一致,即不超出社会所认可和允许的范围之外。过分的有决心和没决心,过分的坚持和不坚持,过分的反抗和不反抗,过分的细心和不细心,过分的有耐心和没耐心,过分的容忍和不容忍.........等等,都不为社会所理解和接收,不符合中庸之道的原则,因而总是遭到社会的反对和排斥,人们的行为也就被约束在社会所认可的过分的有决心和过分的没决心,过分的细心和过分的不细心之间,.....等等,即凡事不过分,不走到两个极端去。

一方面,中庸的思想使人们更加谨慎为事,尽量不过度,尽量在社会认可的度的范围内,这就使中国人的社会化性格更加显著,人们更加在乎周围人的看法,更加顺从于其他人的观点行事;另一方面,中国人的社会化性格也使中庸的思想得以更好地传播和继承,根据别人的看法,别人所认可的范围来实施自己的行为,尽量不要背叛别人的意见,不过度行事,凡事不要过度的教训使得人们加深了对于中庸思想的理解和维护,中庸思想也才能得以更加迅速、广泛、历经久远地传播。

中国人的社会化性格在现实生活中的突出表现是中国人的从众心理。爱看热闹、爱赶时髦是最显而易见的,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事情不少见。

从众心理,也就使随大流的心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自己一个人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但大多数人的判断就不可能错误,因而大多数人前进的方向或者选择的道路必定是正确无疑的,这样,人们往往义无反顾地跟随大多数人的步伐前进。

中国人的社会化性格还体现在中国人的集体主义精神上面。对集体利益的重视,使每个人不仅约束自己,也借助于别人的社会化性格约束着别人。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总是有利于集体利益的维护,但是当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或者此集体利益与彼集体利益发生冲突,对于自己小利益的绝对维护就不对了。

中国人的社会化性格的形成和维持,还在于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三个重要特点,即重关系、讲人情、爱面子。尤其是中国人的爱面子,使他总是尽力迎合别人的需求,努力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靠齐。

二、求和

由于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在性格气质上历来都表现出求和的一面,“以和为贵”成为大多数中国人进行社会交往的格守信条。

“求和”包括爱好和平、追求和谐、待人和气等几个方面,性格上也就表现出平和、宽容、顺从、团结、依赖等特征。

中国人爱好和平的品性由来已久。上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时就说:中国是爱好和平的,不像西方人那样勇狠好斗。

追求和谐是中国人求和心理的又一体现,一方面中国人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即所谓“天人合一”,而西方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另一方面,中国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讲究伦理道德,重视人际关系。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道出了中国人际关系的共同心理,大多数中国人在社会交往中都以“和为贵”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中国儒家最重视“和”的原则,崇尚德化,排斥武力,赞成王道而反对霸道。道家崇尚自然,排斥人力,提倡和平更比儒家来得彻底。此外墨家也倡导兼爱非攻,主张博爱同情,反对暴力征服。几千年来,大家重视道德的势力,随处能宽容讲情,也促成中国社会重人治轻法制的结果。

中国人倾向于逆来顺受,和平虽是美德,但过分的求和,便倾向于文弱。

中国人为了和和气气地对待别人,说话时也很委婉,中国人讨厌直截了当,喜欢婉转陈述,使人们往往把握不住他们的真意,不好直接拒绝就婉转谢绝,不好直接接受就婉转表达。中国人总是担心一点点小冲突,说话尽量客气,举止尽量文雅,行为尽量保持礼节。

中国人“求和”的性格作用在自己身上,就是知足乐观。中华民族具有知足常乐的态度,中国人比较富于消受享乐的能力,对于目前生活求安而不求进,专重生活中不足以享受之处及可行之乐,所以也就在忙里也偷闲,苦中也要作乐,这种安分和知足思想,其实是由于古来各家思想深入民心所致。儒家学说主张礼让不争,要提倡安分守命,教人安贫乐道,处之泰然。对于物质欲望,各家的共通原则都偏重在消极的节制,求得内心的宁静,如儒家提倡寡欲,道家鼓吹无能,墨家提倡非乐节用,都如出一撤。

一般而论,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泛道德社会:政治上赞扬德治,社会上赞扬德行,经济上要求别义利,个人从小就被灌输忠孝一类的伦理思想,等等。

中国人的求和性格与其社会化性格是分不开的,中国人的社会化性格使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规范能在社会中起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个人的行为倾向于社会取向,他就不可避免地要关注社会的、整体的利益和要求,社会的整体利益要求和谐和统一,和谐成了每个人的共通愿望,也成了社会的共同要求和规范,对和谐的追求就形成了中国人的求和性格,不在乎自己一己之利,即使牺牲个人利益也应服从于整体利益的要求,这是中国人的求和性格的实质。

另一方面,中国人的求和性格也加深了社会化性格的形成,求和的结果和目标是社会得以和谐,这是符合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及个人长远利益的,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伦理秩序,使人们的利益焦点不仅放在个人身上,而且还放在社会整体上,人们关心这个社会,重视自己身边的其他人,其结果是人们的社会化性格不断得以强化,最终形成典型的中国人的性格气质特点。

三、自制

所谓“自制”,是指从自我的方面加以约束、限制,使之符合社会和谐的需要。

    中国人一方面是宽待人,求和谐;另一方面就是严律己,求自制。中国人的自制性格表现在很多方面:忍耐、稳重、谨慎、保守、含蓄、勤劳、撙节……等等。

   中国儒家为社会设定了理想的人格楷模——君子。君子的行为方式如下:

   ⑴ 君子应当立志努力达到理想人格;

   ⑵ 君子言行举动中归中矩,尤其要慎独,使自己的言行能守正直的中庸之道;

   ⑶ 君子要自重,躲避任何使自己人格受污染的机会;

   ⑷ 君子有独立自主的性格,而不受外物的役使;

   ⑸ 君子饱食居处,刻苦自制,好学优道;

   ⑹ 君子修谦让之德;

   ⑺ 君子举动稳重谨慎;

   ⑻ 君子言以对己,每日省察自己言行的错误;

   ⑼ 君子有过则改,又从不放弃行善的机会;

   ⑽ 君子尊重传授道理的老师,并友爱协助行仁的朋友;

   ⑾ 子曰:“君子欲纳于言敏于行”;

   ⑿ 君子全力追求理想的人格,不因贫穷困苦而灰心。

   从上面可以看出,君子修为是以自制为核心内容的,在这种传统道德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的自制性格也就有着突出的表现。

   忍耐是自制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自制就是从忍耐开始的。“小不忍,则乱大谋”成为无数中国人对待人生和人际交往的至理名言,它告诫人们凡事从大处着想,甘心忍受面临的各种情况,决不能因小失大,不应因遭受小的挫折而放弃远大的抱负,决不能自暴自弃或与世沉浮。孟子解释这句话说,“舜发可畎亩之中,传说举于版筑之间,胶融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私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力,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他举出在他之前的舜、传说、胶融、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位具体人物,他们虽然处在各不相同的逆境中,不仅肯于人手,而且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职,磨练了意志,增强了本领,在交往中得遇知己者,为明君所任用而功垂青史。他们的事例证明,在人生旅途中,逆境、困苦、艰辛总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只要学会忍耐,就会变不利为有利,从不被人知变为人所信赖,从而实现个人的宏愿。

   中国人在精神性格上的忍耐,是西方人所万万不及的。中国百姓在历史上受武人摧残、政府压迫的痛苦,苦在外国,革命和起义恐怕就要多出许多。在中国,人们追求和平统一的局面,做好百姓的人多。这种听天由命的德性,中庸的不偏的涵养功夫,都是西方人的精神文明所没有的。

   “小不忍则乱大谋”成为无数中国人对待人生和人际关系的至理名言。

   保守是中国人自制的又一特色。其实,无论是顺从、勤劳,还是节俭,在本质上均属于保守的性格。因为他们不是为自己或社会开创一个新的世界,而是在旧世界里替传统尽责。

   保守的性格使中国人在表达感情时也比较含蓄,保持分寸,保护感情,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自己的内心世界设置了较厚的帷幕或面纱。在人际关系方面,由于感情世界的面纱较厚,要求安一定规范、程式办事。所以中国人表现感情没有采取西方拥抱接吻这一类方式,而是用打躬作揖或握手,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中国人的自制性格还表现在对于环境的适应性,这种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约束人们的行为,要求人们顺天、知足、乐天,努力使自己适应天的安排。对于社会的适应,中国人强调的是个人适应于社会,而不是社会适应于个人,即从个人方面加强锻炼,加强自我克制,去适应环境的需要。中国人的好脾气、强忍耐力、坚强不屈的意志,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独特品质。

   中国人的自制性格从现代人的生活中也暴露无遗,比如:中国人保守、安定的心理,强烈要求生活的安全感,不想冒险去解除陌生的事物,表现在我们的生活形态上就有:我们重视不需要太多变化的家庭生活;慢慢地把朋友围城圈子并加以固定;与异性交往强调日久生情的培养,强烈排斥强列的激情;以互相谅解的心情对待朋友,但不知道与陌生人相处;喜欢做一些已知规则的事物,对不确定的事物予以忽视或逃避;冒险会引起我们惊慌害怕,必须找朋友一起出门,等等。

   在忍耐方面,中国人更是善于利用自己的忍耐,对小事不计较,吃亏认为是福。中国人喜欢忍耐力的人,而不欣赏没有耐心、轻浮圆滑的人。有忍耐精神的人通常能谋取一个好的职位,或者获得一些特别的荣誉,忍耐精神也是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扬光大。

   每个中国人的心理总是有许多话不能讲出来的,或者是情爱的焦虑、性的焦虑,或者是地位的焦虑、暴露缺点的焦虑、表现的焦虑。中国人爱面子怕丢脸,害怕别人议论被人看不起,因而强烈的自尊心就把自己想说的话堵在喉咙里面,抑或以婉转、间接、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声。例如,怕在别人面前说错话、办错事,怕被别人公开指责,怕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怕自己有失礼节,怕别人嘲笑、讥讽等等。

   中国人自制的一面就是克己的一方面,即使自己符合各种各样的规范要求,中国人的另一方面是求和的一面,就是使别人感到舒适、方便、合适,使整体和谐、统一。中国人的自制性格和求和性格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目的是求和,途径和方式是自制,没有自制,求和无法达到;没有求和,自制也就没有必要。中国人就是在这种严己宽人的道德思想影响下不断地改良者自己的性格气质,也就使得中国人的性格气质越来越明显表现在求和和自制两个方面。

   四、矛盾调和

   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并不是简单地一边倒,通常是两种对立性格的调合统一。实际上,中国人的求和性格和克制性格有时是相当矛盾的。严己宽人,严与宽是一对矛盾,已与人也是一对矛盾,中国人已经清楚了这种矛盾性,他们善于把矛盾加以调和统一,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中国人的矛盾性格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尊大与脆弱、道德与不道德、亲切与残忍、实际与理想、孤独与群居、轻信与怀疑、利欲与面子、坚韧与顺从、坚强与柔弱......等等。

   关于中国人的矛盾性格最好例证是中国人在接受责备时的谦和态度。指出他的缺点时,他耐心、殷勤甚至是诚挚地听着,与快的接受,而且附和说:“是我的过失,是我的过失!”也许还会感谢你的好意,表示自己不足取,发誓说一定要立刻、彻底、永久地改正。但是,你应该知道这些动听的誓言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他们不求实际的品性不可能纠正,他们的种种表示不过是故作姿态。

   中国人一方面害怕别人背后议论自己,讨厌人的瞎评,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总是在别人背后议论别人。

   中国人总是存在“表里不一”的双面性格,这种双面性格就是中国人矛盾性格的一种体现。双面性格的情形在我们的社会里已经成为一种合法的操作,任何人都能很快意识到表面话与心底话的差异,也颇能预测何时我们必须处在何种状态之下。我们很少直接攻击说表面话的人,有时更是心存感激于他人的表面话,但是,我们会在背后讥笑说表面话的人。

   中国人的矛盾调和性格与中国文化的双重结构和传统中庸之道的思想分不开的。中国文化的双重结构主要表现在儒家人文主义和道家自然主义的圆满结合。儒家的人文主义和道家的自然主义互补,作为对儒家礼教严格控制和压抑的倒行逆施,老庄的“无为而治”实质上是为充分发挥人文精神而另辟“治”路,最后在“净化”高度上达到与儒家人文主义的统一。儒道之家的圆满结合点在中庸,中国文化几千年绵延而不绝,其机理藏于中庸,在儒道之间。中国人的矛盾调和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也并入中国文化的进程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