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姓”原来是指官,“洞房”也不是婚房

 浩之瀚海图书馆 2014-07-27

 “百姓”原来是指官员

“百姓”,今天的意思是相对于官员、干部而言的普通人,官员和百姓是对立的关系。但是在最早的时候,“百姓”却是指官员。

在周代之前,只有贵族才有姓,普通老百姓是没有姓的。因此那时的“百姓”是指贵族和官员,“百”是概数,言其多,所以众多的贵族和官员合称“百姓”。《尚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其中《尧典》篇中说:“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平章”是辨别、彰明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九族既然已经和睦了,接下来就该辨别百官,彰明各自的职责了。

春秋后期,各诸侯国之间征战不休,进入乱世,介于贵族和庶民之间的士阶层的地位开始上升,宗族逐渐衰落,“百姓”开始失去贵族的意义,地位与庶民相当了。战国之后,“百姓”开始泛指平民。

“百姓”指官员的时候,常常与“黎民”对言,“黎民”就是现在的老百姓这个意思。为什么叫“黎民”呢?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黎者,众也,因百姓众多而称为“黎民”。另一种说法是“黎”是“黧”的通假字,黑色。“黎民”又称“黎首”,脸部是黑色的,这是指受过黥刑的犯人。黥刑又称墨刑,乃五刑之一,指刺刻面额,用墨染成黑色,作为罪犯的标记。这部分人就被歧视性地称为“黎民”或“黎首”。相应地,普通百姓则被称为“细民”。“细民”即平民,可见“黎民”的地位要低于“细民”。为什么会低于“细民”呢?那就是因为“黎民”是受过刑的犯人的缘故。

受过刑的犯人满了刑期,或者因立功而抵消刑期,就可以升为“细民”;同时,“细民”犯了罪也有可能成为“黎民”,慢慢地,二者之间的差别变得越来越小,“黎民”也逐渐演变为普通百姓的通称。

“黎”指黑色这个意思还用于“黎明”一词,“天将明而犹黑也”,故称“黎明”。

“城府”为何比喻人有心机

形容一个人很有心机、不坦率叫作“胸有城府”或“城府很深”,相反就叫“胸无城府”。“城府很深”多用作贬义。为什么把“城府”和心机联系到了一起呢?

“府”的本义是古时候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后来引申为官署,“百官所居曰府”。汉魏南北朝时,“府”多指高级官员和诸王治事之所,唐代开始设置府级行政机构。“城府”一词最早指的就是官府。《后汉书·逸民列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庞公是一位隐士,志向高洁,当然从来不屑进入官府。

大约从晋代开始,“城府”开始跟人的心机联系起来了。干宝《晋纪》称赞司马懿“性深阻有如城府,而能宽绰以容纳”,“深阻”是指性情深沉而不外露,其中的“深”字用来形容“府”,“阻”字用来形容“城”。古代的城池都建立在交通要道,往往据险以守,以防轻易被敌军攻破,因此城池的主要功能就是“阻”,险阻;管理百姓的官府为了宣示政治权威,不仅占地极广,而且非常幽深,只有这样才显得神秘,才会让平民百姓摸不清里面的虚实,从而保持对官府的敬畏之心,因此官府给人的感觉就是“深”。诗中有“侯门一入深似海”的名句,用“海”来比喻官府和权贵府邸之深,真是太形象了!

城池和官府的象征性就这样跟人的心机联系起来了。《宋史·傅尧俞传》比喻得更加清楚:“尧俞厚重寡言,遇人不设城府,人自不忍欺。”设,设置,部署。城池和官府都可以“设”,人心也就像“城府”一样,如果“设”了,别人自然就揣摩不出用心,就会产生敬畏之心。

这就是“城府”一词的来历。

“洞房”本来并不指婚房

朱庆余《近试上张籍水部》是一首著名的诗篇:“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洞房昨夜停红烛”,“洞房”当然是指新婚夫妇的婚房,但是“洞房”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作为婚房的代称的呢?相信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有这样的诗句:“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青庐”是青布搭成的帐篷,东汉至唐代的婚俗是搭起一座青庐,供新婚夫妇交拜,因此最早的洞房就叫“青庐”。至于“洞房”,原本并不指婚房。“洞房”一词最早出自《楚辞·招魂》:“姱容修态,絙洞房些。”意思是美人有着俏丽的容貌,美妙的体态,在洞房中缓缓走动。此处的“洞房”是指深邃而豪华的内室。东汉桓谭所著《新论》一书中写道:“居则广厦高堂,连闼洞房。”“连闼”是一重接一重的门,和“洞房”的意思一样,都是形容深邃的内室,因此“洞房”常常和“高堂”、“广厦”连用,用来指称王公贵族们豪华的宅第,和普通人没有任何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洞房”一词仍然沿袭了最原始的语义。西晋文学家陆机在《君子有所思行》中有“甲第崇高闼,洞房结阿阁”的诗句,北周文学家庾信在《和咏舞诗》中有“洞房花烛明,燕余双舞轻”的诗句,这是“洞房”第一次和“花烛”联系起来,但是此处的“洞房”仍然跟婚房无关,而是指舞者在幽深的内室里舞蹈的场景。

从唐朝开始,“洞房”开始频频出现在诗文中,但仍然不是特指新婚之夜的婚房。除了原始语义之外,也用来形容女人所居的闺房,比如王建《秋夜曲》:“秋灯向壁掩洞房,良人此夜直明光。”或者指男欢女爱的场所,甚至更多的是指娼家的场所,比如乔知之《倡女行》:“莫吹羌笛惊邻里,不用琵琶喧洞房。”王琚《美女篇》:“遥闻行佩音锵锵,含娇欲笑出洞房。”都是指娼妓所居的地方。“洞房”因其幽深,有时还用来指代僧人的山房,比如王维《投道一师兰若宿》:“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

大约到了中唐时期,“洞房”才开始指新婚之夜的婚房。比如刘禹锡《苦雨行》:“洞房有明烛,无乃酣且歌。”顾况《宜城放琴客歌》:“新妍笼裙云母光,朱弦绿水喧洞房。”就是形容新娘的装束和洞房行乐的情景。从此之后,“洞房”取代了“青庐”,成为新婚之夜婚房的代名词。


“百姓”原来是指官,“洞房”也不是婚房

选自许晖《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