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希亮处心积虑打压苏轼,苏轼为何还破例为其写传记?

 写乎 2022-12-21 发布于四川

作者:许云辉



苏轼在被欧阳修推举参加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制科考试中,获得吴育之后“百年第一”的好成绩,意气风发出任凤翔府判官(相当于今市政府秘书长),被衙役尊称为“苏贤良”。

知府陈希亮闻言大怒:“府判官,何贤良也?”从此,他对苏轼不假辞色,处处刁难,横竖看不顺眼。苏轼年少气盛,不甘受辱,总是针锋相对。双方势同水火,互不相让。可是,当陈希亮去世后,苏轼却破例为其撰写《陈公弼传》使其万古流芳。

陈希亮为何打压苏轼?苏轼又为何心甘情愿为其作传?

(一)治理长沙

陈希亮“幼孤好学”,在立志从师苦学时,遭到哥哥阻拦。哥哥为刁难他,让他收取三十余万贷款利息。陈希亮将所有欠款人召集起来,当众一把火烧毁借券,在一片欢呼声中离川求学,最终考取进士,出任长沙知县。

陈希亮下车伊始,便将长沙不可一世的和尚海印国师逮捕入狱。原来,海印国师因在京城时候能频繁“出入章献皇后家,与诸贵人交通”,因此有恃无恐肆意侵占长沙百姓土地,欺压得百姓敢怒而不敢言。陈希亮查清他的犯罪事实,毫不留情“捕治置诸法”,威震长沙。


郴州有个缴纳租税的人被仇家陷害,以伪造官府凭证罪名被官府逮捕,按律当斩。陈希亮复核案件时明察秋毫,将其无罪释放,并成功抓获诬陷者。

县衙老油条曹腆轻视陈希亮年轻,经常藐视和歪曲法令。陈希亮心知肚明,收集材料后将其当堂治罪。“曹腆叩头出血,愿自新。”陈希亮告诫他奉公守法,并免去处罚。曹腆从此改过自新,“卒为善吏。”

当地巫师为骗取百姓钱财,每年搜刮百姓钱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他们妖言惑众,说如果不舍财免灾,便会有三个红衣老人出来纵火。陈希亮上任后,宣布立即取消春斋活动,违者重罚。巫师们再不敢趁机敛财,百姓们由此减轻负担,“火亦不作。”陈希亮趁热打铁,销毁上百不合礼制的祠堂,勒令七十多个巫师转为农家。当陈希亮离任时,“父老送之出境”,恋恋不舍流泪道:“您这一走,纵火的红衣老人又该出现了!”

(二)京师担责

陈希亮在京师任职期间,福胜塔因火灾被烧毁。官府计划重建,“度用钱三万。”陈希亮大胆进言:"陕西正在用兵,希望陛下以此三万犒赏前线将士!”皇帝接受谏言,“诏罢之。”

青州百姓赵禹上书朝廷,分析“赵元昊(即西夏国王李元昊)必反。”宰相主观臆断赵禹挑拨离开,将其流放建州(今福建南平市建瓯县)。不久,赵元昊果然公开反叛。赵禹到当地官府上诉未果,逃至京城自己申辩,由此惹怒丞相,被逮捕关押“下开封狱。”陈希亮受理案件后,“言禹可赏不可罪”,与力主严惩的宰相“争不已”,上诉到朝廷。皇帝“释禹,赏为徐州推官。”陈希亮因直言敢谏,被宋仁宗视为最佳御史候选人。



不料,一桩命案断送了陈希亮的前程。“外戚沈元吉以奸盗杀人”,陈希亮略施小计,便逼得沈元吉供认不讳。但因沈在审问中“自惊仆死”,陈希亮被沈家告到朝廷。他得知宋仁宗诏令御史弹劾自己以及参与审案官员后,挺身而出主动担责:“杀此贼者独我耳!”他由此被罢官隐居。

(三)房州建功

一年后,“盗起京西,杀守令”,气焰嚣张,陈希亮被重新起用为房州(今湖北竹山)知府。百姓因“房州素无兵备”,人心惶惶,“凛凛欲亡去。”陈希亮组织数百名当地狱警与壮劳力日夜操练,“声振山南”,极大稳定住民心。

一支百余人的官军队伍突然闯入房州地界,沿途烧杀抢掠形同盗匪。百姓们怀疑是强盗改扮官军,急忙飞报府衙。陈希亮闻报,“即勒兵阻水拒之。”他命令守军刀出鞘弓上箭,“植立如偶人”严阵以待。一箭飞来,中箭者纹丝不动。射箭者“乃下马拜请死”,连连谢罪:“初不知公官军也!”

原来,这是一场误会。射箭者是殿侍雷甲,他在率部追逐盗匪进入房州地界后,因对部下管束不力,使得十余名士兵一路烧杀抢掠,才被百姓怀疑为强盗。真相大白后,房州吏士一致请求陈希亮将雷甲斩首示众,以严军纪。陈希亮宽大为怀,只将“为暴者十余人”治罪,令雷甲继续追捕盗匪以赎罪。

陈希亮的手下崔德赟为邀功请赏,将一户曾经留宿过盗匪的山民向氏父子三人斩杀并“枭首南阳市”,宣称:“这就是匪首之子一家三口!”陈希亮明察秋毫,“察其冤,下德赟狱。”崔德赟在牢里始终不服,直到匪首之子在商州被抓获,才哑口无言。

有人告发“负气倜傥、有纵横才”的华阴人张元因累试不第,恼羞成怒叛宋投夏。朝廷大怒,将张元的百余名族人流放房州,指示陈希亮监视居住。陈希亮仔细审问后,见这些人“饥寒且死”,于是秘密上书为他们求情:“张元叛宋投夏一事虚实尚未可知。如真有其事,'为国者终不顾家。’朝廷归罪其家属,反而更加坚定其助纣为虐的贼心!况且这些人都不是他的直系亲属,应该罪不及此!恳请朝廷开恩放还故乡!”朝廷研究后,“诏释之。”被释放回乡的老幼“哭希亮庭下”拜别,带回陈希亮画像供奉在祠堂中。

编辑

(四)救火队长

在滑州(今河南滑县)任上,陈希亮“奏事殿上”时,宋仁宗亲切安慰他:“朕理解您嫉恶如仇,希望您不要对当年沈氏之事耿耿于怀!”为表示信任,宋仁宗临时委派他担任负责征调粮食的河北便籴一职。陈希亮鞠躬尽瘁完成任务后,却遭都转运史魏瓘弹劾在当地擅自提高或降低物价。“希亮乞廷辨”,据理力争获得宋仁宗支持。宋仁宗将魏瓘贬职外放,“且欲用希亮。”陈希亮力辞:“与转运使闹到官家面前,臣也有责任!”他谢绝宋仁宗挽留,重回滑州。

时值盛夏,黄河泛滥成灾,滑州一带几乎决口,危在旦夕。陈希亮将所有朝廷派往黄河监督防洪的官员集中到一线,并派禁军严防死守河堤。他誓与河堤共存亡,在预计决口处搭建茅屋,日夜守护其间。官员和百姓们被感动得流泪,泣不成声轮流劝说他离开草屋,“希亮坚卧不动。”在他大无畏精神感染下,洪水终于被战胜。
  北方黄河水刚消停,南方宛句(今山东荷泽市曹县西北)盗贼蜂起,光天化日抢劫集镇,无法无天关押朝廷官员。宋仁宗闻讯忧心忡忡,“问执政可用者。”话音刚落,宋仁宗眼睛一亮道:“朕得之矣!”于是,陈希亮被火速任命为曹州知府,“不逾月,悉擒其党。”
  “淮南饥”,寿春太守王正民遭上司弹劾免职。陈希亮被宋仁宗指派为救火队长急赴灾区。之前,淮南转运使为解燃眉之急,命令乡一级公差以免除当地徭役为条件,就地征调大米十三万石救灾,称为“折役米”。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导致当地米价飞涨,“民益饥。”陈希亮到任后,奏明朝廷废除“折役米”制度,又仗义执言为原太守鸣冤叫屈,使王正民得以重新起用。

陈希亮转任庐州知府后,恰好有数百名在寿春没有参与谋反的虎翼军士卒被转移到庐州安置。当地官员十分戒备,唯恐他们闹事。果然,有个士卒趁夜潜入府衙企图行刺陈希亮。陈希亮笑着为他开脱:“此人必定是喝醉了酒!”他放走此人,将其他所有士卒调到身边当随从,“且以守仓库。”官员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陈希亮却对他们“益加亲信,(士卒)皆感德,指心誓为希亮死。”

编辑搜图

陈希亮出任凤翔知府时,颇有超前意识,向朝廷预支十二年战略储备粮。不久,凤翔遭遇灾荒,陈希亮毅然决定“发十二万石贷民。”有些官员担心背上“擅自发放”罪名,陈希亮让他们放心行事,天大的事自己一力承担。上天有眼,凤翔秋收喜获丰收,“以新易旧,官民皆便。”

在数十年的宦海沉浮中,陈希亮心力交瘁,渐生退意,“数上章请老,不允。”在一次被同僚中伤后,陈希亮痛定思痛,决意离开官场。

他主动弹劾自己:“臣在凤翔担任知府期间,附近州郡有用公款买酒相互赠送的行为,钱是国家出,酒归私人有,这是国法不容许的行为!臣曾经把别人送的酒转送贫寒的游士,想在回想起来,也是揩国家的油!臣羞惭不已,愿以家财赔偿!”朝廷认为他是小题大做,陈希亮却铁了心地“求去不已”,最终如愿以偿离开权力中心,“未几致仕,卒,年六十四。” 
   陈希亮一生“为人清劲寡欲”,从不看人脸色行事,严于律己,执法严明,“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他“见义勇发,不计祸福。所至,奸民猾吏,易心改行,不改者必诛。”

陈希亮与苏家数代世交,论辈分是苏轼的前辈。陈希亮在凤翔时处处打压苏轼,绝非嫉贤妒能,而是因苏轼“年少暴得大名”,深恐其锋芒毕露自毁前程,才对他继续挫折教育。多年后,历经宦海沉浮的苏轼终于体会到陈希亮用心良苦:“陈公是我的长辈,我在凤翔两年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形于言色,已而悔之。’”

陈希亮貌似煞费苦心打压苏轼,实则千方百计呵护晚辈。他以自己的高尚人格和出众能力以及个人担当,成为苏轼的精神导师,也成为古代文人入仕的典范!

编辑搜图

【作者简介】 许云辉,男,1984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且于同月入职杏坛。现为云南省保山一中教育集团高级讲师。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近百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