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个给苏轼打“疫苗”的人

 大宋有东坡 2022-02-10

经常看到有文章里讲,张爱玲曾经说过,出名要趁早。

苏轼成名算很早了,进士中得早,被文坛领袖欧阳修提携得早,但是,却有两个人觉得,不能让他的名出得太多,官升得越太快。

看到此处,很多朋友肯定就能想到一个人。

《宋史 苏轼传》记载:

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千言万语累积成一句话,如果官位一下子给高了,恐怕天下士子不服,还会导致他们觉得自己也有一步登天的机会,从此变得很浮躁呢。所以,慢慢来吧,多培养培养,历练历练,时间一到,水到渠成,也没人敢说什么。

后来这话传到苏轼耳朵里,他很高兴地说道:

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其实啊,早在他几年前做凤翔签判的时候,就受过类似的对待。

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过陈季常“河东狮吼”的典故吧,陈慥后来就成了怕老婆的典型人物。

(剧照)

他跟苏轼就是在凤翔认识的,他的父亲陈希亮,当时是知州。

这个知州啊,完全不把少年成名,考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第三等,乃大宋建国百年第二人的至高荣誉,放在眼里,反说,区区一名判官,有什么好贤良的。

苏轼也不爽他,中元节官府聚会故意不去,结果,竟被老陈参奏朝廷,罚铜八斤。

两个人的梁子越结越厚,苏轼报复的机会,终于来了。

陈希亮建了座“凌虚台”,请苏轼写文纪念。苏轼挥笔,大谈这些玩意儿,古代的垮了不少,现在建的,谁知道什么时候垮呢?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

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建了个亭子还当多大事呢,还想让后世记住呢,真是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啊,呵呵,你做得太明显啦。

人家新房开张,要求个吉利话,结果,句句都是背时话,行行都在讽刺太守。

但陈希亮并没有生气,而是对人说:

吾视苏明允,犹子也;苏轼,犹孙子也。平日故不以辞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惧夫满而不胜也,乃不吾乐耶!

我就是想让这个家伙吃点亏,才晓得人间不易,不要太志得意满啊。哪里晓得,苏轼他还往心里去了。

多年之后,苏轼应陈季常之请,帮陈希亮写传记,还在感慨:

公于轼之先君子为丈人行,而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形于言色,已而悔之。

从陈希亮到韩琦,都希望能将苏轼多多打磨,给他设置一些小小的障碍,磨炼他的意志,使这个文才出众的青年人,可以更为成熟稳重。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

苏轼后来所受的苦难,比起他们所能想到的,严酷得多,可怕得多。

不是人人都像他们一样,看似严格,其实善意,而是以秋风扫落叶般的恶意,想将苏轼置于死地。

但,苏轼之所以能那么豁达,或许也跟他们提前给他打的预防针有关。

因此,苏轼才会感激他们。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