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泪诗行觅“绝唱”

 菡萏香 2014-07-27

血泪诗行觅“绝唱”

                                       ——《琵琶行》教学思考

                                                               肖培东

 曲尽沦落苦,辞传相知情。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浔阳江畔琵琶女的一曲深情的弹奏,触动了诗人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有事物寄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白居易触景生情,因事起意,以饱蘸泪水的笔墨,尽情地倾诉了悲愤不平的感情,郁积心底的愁闷与幽愤铺满整篇《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随着这琵琶声与悲泣声的交织,《琵琶行》更成千古绝唱成为不朽的诗篇。那么,教学过程中如何引领学生走进这哀弦声声的秋夜去感受《琵琶行》不朽的艺术魅力?扣“千古绝唱”,读血泪诗篇,《琵琶行》的课堂我们读懂的就不仅仅是相逢的凄恻和相知的悲悯。

师:这首诗,大家也读了几遍了。请问诗人在《琵琶行》里写到了琵琶女的几次弹奏?

显然没有料到老师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短暂沉默后回答。

生:两次。

生:三次。

……

师:到底是几次呢?我们还是把《琵琶行》全诗再读读吧。

……

生:是三次。第一次是诗人送客到江边,“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第二次就是“移船相近邀相见”后的一次弹奏,也就是诗人写得最详细的一次。第三次是诗歌的结尾部分,“莫辞更坐弹一曲”。

师:琵琶三弹美韵扬,全诗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导入”。一个成功的导入设计如同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并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进入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诗歌中的琵琶女绝非等闲,她曲为心声,弦弦皆有情”,只简单乐器,竟能表达满腹的哀怨悲愁。白居易的《琵琶行》更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跌宕起伏的心潮。所以教学《琵琶行》,教师多会从音乐演奏入手,如此开场,教学重点自然明确但多了几分平淡,缺少激发因素,难以在瞬间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阅读《琵琶行》,学生很容易被这字字血泪的琵琶声打动,沉浸在诗歌的情境中往往会忽视诗歌的整体构思等。我们可以抓住如此的阅读心理做出导入设计。诗人在《琵琶行》里写到了琵琶女的几次弹奏?这一问题看似简单,但阅读时易被疏忽。一弹琵琶“主人忘归客不发”,二弹琵琶“说尽心中无尽事”,三弹琵琶“江州司马青衫湿”,如此三弹架构了全诗。所以,以此导入,既可以先声夺人,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又可以让学生保持注意力,主动积极地投入课文学习活动中去深究文章细研课文为整堂语文课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而老师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全诗自由诵读一遍,整体感知,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给学生留足与文本接触的时间,以获得最佳的课堂阅读效果。这样,学生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曲调未成但整堂课诵读教学的情韵已现,可谓一石多鸟。

师:知道这首诗在那个时代它的风靡程度吗?白居易去世,大中皇帝以诗吊之:“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胡儿能唱琵琶篇,少数民族的孩子,他们都能熟唱这首《琵琶行》。可见,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的轰动。历经千年,这首诗依然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的明珠,真可谓——

生(齐):千古绝唱!

师(板书“千古绝唱”):都说《琵琶行》是千古绝唱,那么这首诗绝在何处?

……

生:他对音乐的描写用比喻的手法,我觉得很好。

师:你能读出其中一句吗?(生读)

生:我觉得这首诗语言优美,优美中又不失通俗易懂。

师:把白诗的特点全概括了。那你觉得全诗最吸引你的诗句在哪里?

生:写琵琶,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读)

师:俩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交汇点——语言、音乐,也就是说,大家都认为诗中写琵琶女弹奏琵琶技艺的句子是非常生动,绝了。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段音乐描写的诗句。

……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作为一篇经典课文,《琵琶行》可以挖掘的地方很多,表现手法、人物形象、情感抒发、思想内容、结构特点等等都可作为切入点来组织教学。若是一一讲解,课堂零碎机械,拖沓无味,收效甚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必须精炼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有效地设计教学主问题,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达到高效目的。琵琶女的弹奏,指尖划过流泻出的是她坎坷的人生,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尽在其中。一曲琵琶,诉尽沉浮岁月,暗藏沧桑人生。所以这低眉信手续续,恰似可以关照整个人生的一个巨大问号在叩问着上天与命运。那么,教学中我们又该用一个怎样的问号去引导学生读尽这诗中无限事呢?千古绝唱《琵琶行》绝在何处,就是一个足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精妙的主问题。

千古绝唱,绝在这段音乐的描写。读《琵琶行》,总难忘诗人笔下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音乐无形,摹声最难,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更加难。而第二段中的音乐描写,白居易笔下生花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了音乐形象,将乐曲的曼妙非常表现得淋漓尽致。《琵琶行》也因此被誉为描写音乐的经典之作。清人方扶南评价说白居易这首“江上琵琶”为“摹写声音至文”,称“足以移人”。白居易摹写琵琶声音极尽一时之妙无以重加。那复杂多变的琵琶声,被诗人描绘得层次丰富,音色分明。这是一般阅读者都会由衷称赞的。此“绝”一明,教师即可引领学生反复细读《琵琶行》的第二段,和学生一起品味并探讨琵琶女精湛的技艺以及诗人语言艺术的魅力。从“嘈嘈切切”“大珠小珠”“间关莺语”到“铁骑裂帛,诗人独辟蹊径,在妙喻联翩中赋予抽象的音乐以有声有色、具体可感的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读出诗句中的声音变化,体悟诗人多方设喻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的写法,感受以声喻声以形写声的妙处,理解作者是怎样借助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美妙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的。音乐描写还绝在以声传情声情交融的手法上,从“似诉平生不得”到“说尽心中无限事”,从“主人忘归客不”到“惟见江心秋月白”,直接描写或是侧面烘托,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来写,更大大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其内在情韵的体验。其他如象声词双声词摹写、弹奏动词的正确运用等等,都可在细品深究和多次诵读中一一品味。

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又将诗中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借助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音乐性地塑造出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整个演奏过程,或低徊掩抑,如泣如诉;或圆润流美,莺歌玉转;或高昂明快,铁骑交锋,无不生动地传达出弹者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交织着她对人生不同时段诸般滋味的深切感受。这样,在解析弹奏之绝时,我们又可以将音乐描写与琵琶女的形象分析结合起来,联系自述身世的诗句,继续推进文本的解读。“仔细思考一下,琵琶女的这段身世是怎么通过他的琵琶声传达出来的?”教师顺水推舟的一问启迪着学生去感受诗中琵琶女的悲苦身世,很自然地完成了对琵琶女的形象的分析。京城乐坊的当红名角灯红酒绿中的笑语欢歌,直至年长色衰后的生活变故,无奈嫁作商人妇的孤独凄惨,诗人都以简练的笔墨作出了经典的勾勒。“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一曲倾诉天涯沦落、人间不平的琵琶悲歌一个地位卑微而造诣精湛却惨遭遗忘的女艺人,都在白居易的平平仄仄间成为了文学经典。而这一切,全在“千古绝唱”的“绝”问下交由学生“虚心涵咏,切己体察”学生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绝”之问就使得《琵琶行》的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

 我国著名文艺翻译家傅雷先生在《蒙娜丽莎的魅力》一文中写道:“它们会唤醒隐伏在我们心底的意识,一个声音在我们的灵魂上可以连续延长至无穷尽,并可引起我们无数的思想与感觉的颤动。”美好的音乐对人心灵有洗礼的作用关于琵琶行,《唐宋诗醇》所谓:“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陷在往事中不能自拔的琵琶女只为自身遭遇伤感,而在情感共鸣中思索命运的诗人却写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千古名句,成为失意人的共同语言。所以,千古绝唱《琵琶行》,千古长叹沦落人,声声琵琶引起诗人无数的思想与感觉的颤动。感商妇之飘零,叹谪居之沦落,从别人的不幸想到自己的不幸,人悲,己怜,这就有了诗歌之“最绝”。“一首《琵琶行》,你还能找出更绝的吗?”欣赏音乐描写固然重要,理解心灵的共鸣与悲哀的渲泻同样必要。学生在此问下,势必会把目光聚焦在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诗人形象上,聚焦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句绝叹上。学生深入诗中探究这两个不同角色不同地位的“天涯沦落人”的命运相似点,读懂诗人滚热的青衫泪,这才知道,《琵琶行》其实也是白居易对琵琶女的命运的“转注”和“假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更因其命运多舛相惜相知而成为千古绝唱至此,课堂教学走向高潮,北大教授孔庆东对《琵琶行》一诗的“三绝”评价赫然推出:一是写出了琵琶女的艺术才华,二是凝练概括了琵琶女的生平,三是把琵琶女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写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名句。

《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为这个对话过程构建阅读话题钱梦龙老师强调课堂教学要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千古绝唱《琵琶行》绝在何处?”这一低眉信手的一弹,使教学有张有弛,风生水起,避免了平铺直叙,真的是说尽了诗中无限事。无论是“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环境烘托,还是“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感铺垫,或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喟叹,都在绝唱中,也都在一次次的课堂诵读里,最后都化成学生自觉的积极的吸收而来的课堂“营养”。

师:能够唱出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的千古绝唱,你认为白居易最伟大之处是什么?

生:他有宽大的胸怀。

生:他从京城流落到这里,没有一丝的放弃。

师:宽广的胸怀,坚持。

生:他才华横溢,又极富同情心。

生:善于从他人的角度理解别人的身世。

师:善于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这句话很关键,有一个平等的心。所以才华以外,更要的是一颗伟大的平等的心。毛泽东主席这样评价说:“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的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其然岂其乎?”此论堪称高远。还是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出这句千古名句,把这颗伟大的心永远记忆在我们的灵魂深处吧。

 生(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绝”问探究后,课堂教学已至尾声。“白居易最伟大之处是什么?”教师曲终收拨当心,终使课堂再起裂帛之声。细细思考,“三绝”之中,最令人感动的当属第三点:诗人作为封建官吏和文人,不以琵琶女身份地位为卑,能倾听她的音乐和话语,并且表现出深切的同情,从而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长叹,青衫泪里有一颗如此平等的伟大心。诗从肺腑出,笔落惊风雨,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文人官吏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这样,学生对《琵琶行》的阅读有了升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所感受到的也不只是珠玉般的诗句,更有浸透纸背的人生和一颗平等伟大的心。

血泪诗行觅“绝唱”,反复诵读品华章。《琵琶行》的教学,可以简洁如此,丰富如此。

 

参考篇目:

1.《琵琶三弹美韵扬 名诗三绝万古传》郑媛媛、孙治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