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追过的潜规则

 六谷斋 2014-07-27

 前几天,北青有篇报道,讲的是一个基层法官的辞职故事。通篇看,文是好文,人是好人,但,与我日常所获得的信息,却是截然相反的。

比如待遇吧。那位原法官晒的工资条是5555元,按记者说法,是属于在北京连买车购房资格都不具备的主儿。他要是因此辞职,我相信。但,中国又有多少这样清贫的法官呢?虽然根本不可能,但我还是特想知道,这样清贫的法官,到底在中国法官里,占多大比例?

报道在说到这段儿的时候,引用了一句民谣:大檐帽两头翘,吃完原告吃被告。没错,我日常获得的信息,与这句话才吻合。就身边的例子讲,一个朋友打离婚官司,法官的确是吃了原告吃被告,结果还把原告给判输了。几经上访,目前的情况是发回重审中。

前两天,看到论坛里的一个求助帖,大意是哥们儿打架被判了,要判9年,请大家给支招儿。下面是几条我认为有含量的跟帖:

跟帖一:我哥们也进去了,判了,羁押了五个月,花了五万判了半年,下个月出来了;

跟帖二:托人弄到河北,据说舒服得多,也容易减刑;

跟帖三:关系都托好了,能抽烟,能吃上好的,预审也找了;

跟帖四:判前托人了,不托估计十年起了;

跟帖五:劝劝你哥们好好改造,该花钱的地方花钱,争取减刑,五年能出来;

跟帖六:我家邻居家里进贼,结果把贼砍死了。虽说在里边待了一个多月,可钱是真没少花,100个以上

……

不排除有小孩儿吹牛不上税的,但大体上我猜还是真实的,即:托人,花钱,搞定。基本面就是,当事人和法官都清楚,甚至许多年轻的网友也清楚,关于刑事案,存在某种潜规则。

刑事案事大,尚能如此,其他的,人情社会,貌似更不在话下了。

比如这样一个帖子,问托人进公园工作,求个事业编,花多少钱合适?回答不一,从两万到十几万,都有。就是说,大家首先,都认同花钱求职这个潜规则,然后,再各自依经验,给出一个相对合理的价码。

今年5月,我家老爷子住院。同病房有个做肾移植手术的,住进来第一天,就悄悄问我:要给医生多少钱?我打着保票说不用——你一分钱不给他也不敢给你瞎做。可他仍然狐疑:如果花钱,能安排在第一床做也是好的。最后他花没花钱我不知道,但从我家老爷子的手术解释过程看,就是会议室里,在我和主刀大夫的眼前,另一位家属就给另外一个大夫递上了礼盒,而且,那位大夫毫无尴尬地收下了。就是说,在这个会议室里,除了我,两个大夫,外加一个家属,都默认了这个潜规则。

人情社会是中国国情。多个朋友多条路,是一个基本的生存法则。所以,一般而言,朋友多,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一件事。但,如何维护这个朋友圈,才是重点。以上所言种种,对朋友关系的维护方式,无一例外,都是通过权钱交易的方式完成的。而从这种朋友圈的保有量,也可以测算出,在中国,每时每刻,又发生着多少权钱交易。

打老虎,我们现在已经几乎是天天见了。但老虎产生的背景,其实与苍蝇存在的背景,除了权的分量和钱的数量,本质上并无区别。也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这些朋友圈的故事,必然会导致老虎的出现。每个人都会谴责老虎,每个人都以打老虎为快事,但是,每个人也都该扪心自问,在老虎的成长记里,自己又做出了哪样的贡献。甚至,每一人都需要对自己的每一个朋友做一下检索,他(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朋友?

君子之交,我辈俗人不敢奢望,但闺蜜损友、酒肉朋友,我们总还是做得来吧。反正,玩潜规则的朋友,不算朋友,我觉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