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10

 孤石洞 2014-07-27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9)
(22):
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1〕十章,文鄙〔2〕理疏,意乖言拙〔3〕。详其旨趣,殊非右军。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4〕未泯〔5〕,翰牍仍存。观其致一书、陈一事,造次〔6〕之际,稽〔7〕古斯在。岂有贻〔8〕谋令嗣〔9〕,道叶〔9〕义方,章则顿亏,一至于此!又云与张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10〕。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何其寂〔11〕寥〔12〕!非训〔13〕非经,宜从弃择〔14〕。
  注释:
  【1】 《与子敬笔势论》:传为王羲之所作,对该文的真伪,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孙过庭运用“内证”证明该文之伪。
  【2】 鄙:粗俗。
  【3】 拙:笨,不灵巧。
  【4】 尘:、世间。
  【5】 泯:消灭,丧失。
  【6】 造次:匆忙。轻率。
  【7】 稽:考证、考核。《荀子·正名》:“无稽之言。”
  【8】 贻:遗留,留下。
  【9】 嗣:继承。柳宗元《六逆论》:“宋襄嗣而子鱼退,乃乱。”
  【10】 叶:和洽。
  【11】 诞:欺诈,虚妄。
  【12】 寂:静,没有声音。
  【13】 寥:稀少。
  【14】 训:典式、法则。
  【15】 择:选择、挑选。《荀子·性恶》:“择良友而友之。”
  
  世传王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句鄙俗,理论疏率,意义谬误,言词拙劣,仔细研究它的主旨和情趣,绝不是王羲之的作品。王羲之地位高,天份好,格调清隽,文辞雅致,在世间的声誉并未泯灭,书信仍有存世。研究他写一封信,谈一件事,即使在仓卒的时候,还在考求古训。传授书法给后代,应该合乎义理,而此书竟然违反法则到这样的程度!又说他跟张伯英同学,更是荒诞无稽。若是汉代末期的张伯英,时代和东晋完全不接近;如果晋代有同名的张伯英,为什么史书上寂寥无闻!此书既不是法则,也不是经典,应该放弃。
(23):
夫心之所达〔1〕,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2〕、尚难形于纸墨。粗可仿佛其状,纲纪其辞,冀〔3〕酌〔4〕希夷〔5〕,取会佳境。阙而未逮,请俟〔6〕将来。今撰执、使、转、用〔7〕之由〔8〕,以怯〔9〕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10〕掣〔11〕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吁〔12〕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
  注释:
  【1】 达:通晓。
  【2】 通:懂得,彻底明了。
  【3】 冀:希望。《韩非子·五蠹》:“冀复得兔。”
  【4】 酌:考虑,度量。
  【5】 希夷:指空虚静寂,无声无色的玄妙境界。《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6】 俟:等待。
  【7】 执、使、转、用:皆为用笔运笔之法。“执”指执笔,“使”指运笔,“转”指转折。“用”指点画结构安排。清代宋曹《书法约言·答客问书法》:“客谓谢陵子曰:‘作书之法有所谓执,可得闻乎。’射陵子曰:‘非浅深得宜,长短咸适之谓乎。’曰:‘其次谓使,可得闻乎?’曰:‘非纵横不乱,牵掣不拘之谓乎。’曰:‘次为转,可得闻乎。’曰:‘非钧镮不乖盘纡相属之谓乎。’曰:‘次谓用,可得闻乎?’曰:‘非一点分相背,一划辨起伏之谓乎。’”
  【8】 由:方法。
  【9】 怯:害怕;畏惧。
  【10】 牵:拉,引领向前。
  【11】 掣:牵引,拉。
  【12】 纡:屈曲,曲折。
  
  心中的领悟,不易用语言表达;语言明了,也不易形成文字。只能大概描述它的形态,陈述它的要领。希望能描绘书法的玄妙境界,体会到它的精妙之处。我还做不到,只好等后人来完成。现在解释执、使、转、用的方法,让迷惑不解的人有所领悟:执,就是执笔有浅深长短之分;使,就是运笔有横竖撇捺之别;转,即行笔的转折呼应;用,即结构的揖让向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