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国宝华亭曲子戏诞生与发展的几个问题

 昵称14979747 2014-07-28

奇葩不是墙头草。她是国色天香的牡丹,肥沃的大地催开了她的雍容华贵;她是天山的雪莲,昆仑的冬虫夏草,崖畔挺立的灵芝,天地精华赋予了她的珍贵和稀有。本文就是想通过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亭曲子戏诞生和发展背景几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的分析,探求并揭示这朵民族奇葩的成长规律,以便于我们很好地继承和创新。

一、“文字狱”夹缝中诞生的“笑谈”艺术

中国戏曲与元、明、清“文字狱”是一对孪生兄弟,是“文字狱”压迫下诞生“新生儿”;在戏曲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中,“文字狱”功不可没。因文字获罪,历朝历代都有,但到了明、清两朝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不仅文人士大夫畏惧,就连平民百姓都颤颤惊惊,唯恐犯忌杀头。大明建国,朱元璋竟然下令将《孟子》删掉八十五章,占全数的三分之一。删掉的部分包括:

   1不许说统治者及其官僚走狗的坏话--“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梁惠王上) 

    2 不许说统治者要负转移风气之责--“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一正君而国定矣。(离娄下) 

    3 不许说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公孙丑上) 

    4 不许说反对征兵征税和发动战争的话--“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尽心下)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离娄上) 

    5 不许说人民可以反抗暴君、可以对暴君进行报复的话--“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下) 

    6 不许说人民应该丰衣足食的话--“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梁惠王上) 

    7 不许说人民应该有地位有权利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以上七个方面基本确定了明清两朝文字狱的涵盖面。圣贤尚且如此,黎民百姓患有什么还有什么盼头。但是,人总是要有精神生活的,此路不通,另辟蹊径。于是以口传心授为载体、狐怪故事和前朝轶事为内容、装扮神鬼(脸谱)角色为主要形式的说唱笑谈艺术便诞生了。这便是中华文化宝库中全新艺术奇葩----元明杂剧。这种艺术最早没有白纸黑字的本子,全靠艺术家口传心授;装神弄鬼的化妆,隐去了表演者的真实面目;唱罢便散的随意性,不给告密者抓辫子的机会,一切的一切都为了避免朝廷的骚扰。

曲子戏也脱离不了这种发展的轨迹,只是其产生与社会的最底层,没有京剧、秦腔那样规模化普及而已。

二、陕、甘地方戏曲的诱导和帮助

    戏曲在明末清初就已传到华亭。清朝初年在什民鸿蒙寺(至今存有北魏石窟造像)建有戏楼,清中期建有县城城隍庙乐楼、红山镇(今安口镇)戏楼,当时“西府”秦腔已在华亭盛行,为陇东一带主要的戏种,而华亭曲子戏的形成流传已是清中期以后的事。所以,陕、甘地方戏曲对华亭曲子戏的形成与发展有着诱导和促进的作用,有着积极的影响。

1、对表演形式的影响。初期的华亭曲子戏以唱曲为主,最多是演员着戏装,拿把彩扇走“十”子、绕“8”子,表演一些秧歌动作,演员没有角色之分。受秦腔等大戏影响,结合剧情发展,增加了肢体动作的表演手法,突破了一唱到底的传统模式,为带有复杂故事情节的剧目表演做好了准备。表演形式的复杂化,使得表演者出现了主、配角色之分,如《四郎探母》、《双官诰》等等。

2、对剧情的影响。传统剧目如《八仙上寿》、《天官赐福》、《文王采莲》、《刘海撒钱》等,并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只按小曲的特点变换着曲调唱故事;受秦腔的影响,华亭曲子戏逐渐出现了带有较复杂故事情节的剧目,如《秋莲检柴》、《告斧头》、《钉缸》、《闹书馆》、《顶转头》、《狐狸送子》等,加上了曲折的故事情节,突破了纯小曲的模式,相当于大戏的剧目框架了。

3、对曲调的影响。部分地区吸收了眉户和其他剧种曲调的成分,入道情的成分等,使得华亭曲子戏各班底在唱法、曲调、乐器配置等方面至今没有完全一致的调式。

三、安口窑场文化对华亭曲子戏的补充与提高

1、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安口窑场文化基本特征——开放包容性;

安口无论从地理、经济还是文化的角度讲,都是镶嵌在陇山东麓、古丝绸之路上一颗明珠。这里的陶瓷生产和煤炭开采可追溯到宋代,有学者认为西汉的安民县就设在这里,而它又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驿站。据明代赵士春编撰的《平凉府志》和历代保存下来的《华亭县志》记载:安口窑就是享誉西北的“陇上窑”。直至有文字记载的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统计:安口有陶瓷经营企业140余家,从业3000多人;有瓷窑50多座,小煤窑14座,加上店坊、酒楼、饭馆,不到1平方公里的安口镇已有近万人。这些人中,有来自江西景德镇、西安耀县的专门看火候的“烧窑大师”,有腰缠万贯、来自全国各地的“头把子”(及投资者),有从四川、陕西、青海、蒙古、新疆前来贩运煤炭、陶瓷的“脚户”,还有前来安口窑度荒年的苦工,他们口音五花八门,习俗各不相同,但有一点他们十分明白:要共同生存就必须相互包容。正是这种生存的需要,酝酿开发出了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窑场文化”,支撑着安口窑这块特殊的“活命宝地”。具体分析历史资料,不难看出安口“窑场文化”文化的如下一些特征:

方言的包容。在安口这块地方,什么方言都有,都可存在。因而现在的华亭方言中“鞋子”、“街道”和四川话"haizi""gaidao"发音是一样的。一些方言与陕西话、陇南话基本相同。

习俗的融合。从婚丧嫁娶到节令时序,华亭往往与周边地区有较大区别,而与不相为邻的陕西关中、甘肃陇南等地有许多相似或相同之处,这使许多民俗学者疑惑不解,其实是“窑场文化”的特殊效应。

文化的多元。“窑场文化”的市场规则容纳了关中文化、川蜀文化、西域文化、游牧区文化的同时存在,在饮食、接人待物、习俗礼节各个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多元性特点,在周边地区所有镇店是绝无仅有的。

生产生活方式的相互开放渗透。“窑场文化”文化的另一特征就是在融合了不同地域习俗、文化的基础上,又增进了生产生活方式的交融渗透。土平房本来是产业工人从干旱地区传来的低成本民居,顶上铺一层干泥用石磙压实防水,用做储存瓷器坯子的半成品库房的。却被安口人看准做普通民房使用,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安口镇还存有大量成片的土平房,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砂器本来是产业工人用烧窑炉渣与石英砂混合捏成器物形状,烧窑时顺便放在窑里烧出的又黑又粗的器物自己用,不料却因为它炖出来的饭菜特别鲜美而变成了商品,供不应求。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的相互渗透力用在安口之外,很难看到。

2、“窑场文化”对华亭曲子戏的影响。

“窑场文化”不仅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产生影响,对安口这一方的文化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理所当然的对华亭曲子戏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第一,赋予了华亭曲子戏开放包容的个性特色。窑场文化的多元性特色为华亭曲子戏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奠定了基础,大量吸收外来的、不同剧种剧目,被加以改造移植便成为华亭曲子戏剧目演出。如来自河北梆子的《钉缸》、来自秦腔戏的《张连卖布》等。

第二,丰富了华亭曲子戏的内容主题。“窑场文化”以产业工人为主,清一色的“光棍汉”,他们工作生活中的精彩段子、笑话、故事很快就成为华亭曲子戏演唱的内容。因而,在华亭曲子戏的传统剧目中,保留了大量市侩化的、玩笑似的“酸段子”“黄段子”,当然也不乏一些表演苦命人走“桃花运”的如《刘海砍柴》等,鳏寡艳遇的如《钉缸》等,婆娘拉是非的如《两亲家打架》。这些大戏里没有的,华亭曲子戏却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三,促使华亭曲子戏走向市侩化,成为民俗化了的语言绝唱。《善待人类文化遗产----对华亭曲子戏的观察与思考》一文已有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第四,扩大了华亭曲子戏的影响力。“窑场文化”带动了当地戏剧的演出和繁荣,清朝中晚期安口不仅拥有专门的演出场所——红山镇戏楼,而且每年逢三月三、四月八、春节唱庙会。到了民国安口镇西街辛氏家族建起了全县第一个家庭剧团——辛氏班子,民国35年平凉平乐社演员高兴平牵头成立了安口新声社,华亭是有了专业剧团。当时以唱华亭曲子戏为主的社班已多达20余个,分布在东华、西华、策底、山寨、上关、神峪等地。

四、大量“待补”进士、举人的文化加工

    文人秀才的艺术加工是华亭曲子戏走向成熟的途径之一。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文人对华亭曲子戏的艺术加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班底传承中的艺术加工。一种是将别的剧种或者故事进行改写移植,变成华亭曲子戏进行演唱;另一种是对现有剧本进行二次艺术加工,提高剧本水平;还有一种为表演艺术的加工,使其更受观众欢迎。据朱栋苍(1925----2011,已故曲子戏专家,《华亭曲子戏研究》作者)先生《粗议华亭曲子戏》提供的资料记载:民国初,华亭县东华镇张天河老艺人孟继孔(清末秀才)就以当地流传较广泛的故事改变出了《皇姑出嫁》、《白蛇盗草》两出曲子戏,从秦腔剧本中移植出了《李彦贵卖水》、《双官诰》等曲子戏剧目。东华镇范家庄老艺人沈进堂(清末武秀才)先学秦腔戏,随后投身于曲子戏表演,将秦腔戏手、眼、身、法、步、做、打等基本技法融汇于华亭曲子戏中去,他演出的《下四川》、《顶砖头》、《研磨》、《闹书馆》丑角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2、传统剧本中的艺术加工痕迹。本人已在《善待人类文化遗产----对华亭曲子戏的观察与思考》做了系统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五、口传心授的家族班底风格

1、以家族为基础的表演社班。华亭曲子戏诞生处于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农村任然比较封闭,村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妇女基本不参加文娱活动。搭班子学曲子戏主要以家族同辈弟兄或者姑表、姨表弟兄为主;偶尔有不同辈分的进班子也不能同在一个段子里演出。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年我国进行戏剧资源调查时,这种倾向依然存在。文后附表(1)为1980年华亭县曲子戏班底调查统计表,很能说明问题。

2、以家族亲戚为纽带的各社班互访交流,促成了流派的诞生。“社火走的亲戚庄子”。华亭曲子戏除了在本庄本社表演外,对外演出主要走的是亲戚路子,演的是亲戚庄子,久而久之,同源同派形成风格相近或一致的流派。到目前为止,华亭曲子戏在唱腔上任然维持着以陈家河为代表的上关派、以正街为代表的安口派和以山寨几个班社为代表的北部派,各派有同有异,差别不大,但特色各异,在曲子戏的百花园里竞相开放。

、春节社火文化的带动壮大

1、春节是华亭曲子戏的主要表演时段。曲子戏几乎全部集中在正月初四至二月初二这段时间演出,随后举行封箱仪式,直至第二年开箱,期间是不能动箱具的。

2、春节文化活动是华亭曲子戏的传承载体

3、“走亲戚”习俗是华亭曲子戏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华亭曲子戏每年的演出信息、排练信息、都是靠春节走亲戚传递的;亲戚首先在拜年时提出邀请,演出班底选好良辰吉日,回拜亲戚时告知对方,全村人就读知道了。

附表(1):华亭县曲子戏班子一览表

名称

组织者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主要演员

演 出 剧 目

西华仙姑街

朱光霞郭风金

民国二十年开始每年正月初十左右开始至二月二

西华各村、

马峡、东华

朱光霞 郭风金 张作明 张生有

两亲家打架、二姑娘问病、李彦贵卖水

西华王寨

白永泰贺德林

民国十年开始延续1965年转业余剧团

马峡、山寨、上关、东华

周  明 王 灵 苟青林 杨汉杰

钉缸、访朋、拣柴、李彦贵卖水

蔺家沟

刘  忠杨树方刘  孝

民国元年开始正月初十至二月二日

西华各村、马峡、上关

刘  忠 刘  孝 杨树方 俞德江

八仙上寿、刘海撒金钱

刘磨

刘  贞刘  代刘  孝

85年开始初十至十五

东华、西华 陈家沟、小煤窑

曹铁俊 刘 代 苏友珍

下四川、双放牛、双官诰

西华新庄

柳发元

五零年开始正月初十至十五

马峡寺沟 王寨

王德勤 钟海民 柳发元 柳德元

秋莲拣柴、伯牙奉琴

西华十字路

肖金奎李风情

民国2年开始每年正月初十至十五

山寨、西华、马峡、安口、策底、新店

魏忠玉 魏忠义 魏忠发 魏忠丕 魏忠孝 陈海龙

张连卖布、黑访白

马峡街

魏忠孝陈国江

民国十年开始正月初十至十五1949年有业余剧团

上关、西华各庄、东华

肖金奎 李风情 李占苍

下四川、双放牛、双官诰、李彦贵卖水、走马

马峡赵庄

魏俊汉

80年开始每年正月

马峡、

山寨各庄

魏俊汉 魏俊杰 赵银兰

劈山救母、游西湖

马峡腰崖

大 队

81年开始每年正月初一、十五

马峡各庄

马志忠 张 仁

下四川、张连卖布、花园卖水

马峡阳街

郝维新

81年开始每年正月初一、十五

马峡各庄

安维杰 郝切林 郝维新

黑访白、伯牙奉琴

马峡寺沟

刘都文

79年开始每年正月初十、十五

马峡各庄

柳 师 刘都文

张连卖布、双放牛、黑访白等

马峡千树村

范 义

80年开始每年正月初十、十五

马峡、西华

杜正积 谢营才 范 义

下四川、两亲家打架

马峡罗马寺

包振华

79年开始每年正月初十、十五

山寨、马峡 

李志芳 罗小军 包振华

顶缸、卖水

马峡大岭

王福奎

79年开始每年正月初三、十五

本 村

赵新林 刘晓芳 王福奎

五典坡、二进官、双官诰

马峡大岭

成玉忠

83年开始每年正月初三至二十

本 村

马正青 高 俊  张俊录 马丽萍

双官诰、张连卖布

山寨上街

马兆堂 周 明

民国十年每年正月初四、二十二

安口、土谷堆、西华、东华、马峡

张树成 张清合 马万民 石金堂 焦全科

双官诰、活美人、泥窑、百花仙送子

山寨下街

任忠文

民国十年

马峡、西华

石金堂 马熙堂 段志德

拣柴、小放牛、全家福、下四川

南阳洼

新民德

民国二十八年正月

马峡东庄

王彦林 新民德 袁 二

下四川、张连卖布、拣柴

山寨西街

王建堂

79年开始

本 村

任忠兴  唐玉西 郭正平 王光成 王宏恩

梅降雪、四郎探母

山寨峡滩

杨浩德

民国三年正月初三十五

河南、策底、砚峡、山寨各村

程万升 谢 术 程战荣

双放牛、下四川、顶灯

神裕新寨原

孟浩仁

1962年开始正月

神裕各村、陇县邻村

韩清莹 孟彩详 孟元详 孟 杰 高彦林

铡美案、伐木

陶家平

陈荣升

民国二十五年开始正月

安口、崇信有些地方

周长发 张元明 徐柳才 张得绪 冯 西 李建军

道逃、李三娘推磨、下四川、赶骆驼、钉缸、闹书馆

神裕下关

陶 义 

1985年开始正月

本村和上关

曲根详 刘阳杰 杨 春 李玉兰 陶 义

走雪、二进宫

郭家沟

朱光锐 张志仁

清朝后期正月

安口三星、石堡子、土谷堆

朱万录 郑生林 张西录 朱新段 朱生玉 张西孔

春秋配、小姑贤、八仙上寿、草坡传讯、推车车、双放牛

落家庄

候 苍 王曹立

51年开始正月

砚峡月园、南川、安口街道

樊战胜 郭正清 郭建华 苟世详

刘海砍柴、洞宾戏牡丹、陈姑赶船、大赐福、访朋、狐狸送子

东西湾子

贺 财 王盖勤

光绪年间

策底乡各村、河西、砚峡

连文忠 李喜春 王春合 张宏武 王善俭

八仙上寿、状元叔街、喝麦仁、观灯、送妹、二呱子吆车、小姑贤

堡子梁

贾彦明

1950年

砚峡、策底、东华

陈振邦 莫殿忠

二姐娃看病、研磨、皇姑出嫁、下四川

白草洼

杨世林

1968年

砚峡本村

刘彦清 李照杰 孙世详 李凤详

两亲家打架、草坡传讯、春秋配、李彦贵卖水

景儿山

王治业

1964年

河西殿沟

梁国忠 吴永才 杨雪川

下四川、钉缸等

河西村

尚国泉

光绪年间

杨庄、新庄、盘坡本村

李建国 李建英 王文艺 辛旭明 唐东红 莫建莹

卖水、秋莲拣柴、状元祭塔、梅降香

策底村

张珍易

光绪年间开始正月

策底坡、罗莽、东西湾子

高尚智 冯志得 张世杰 何生辉

烧窑、取子、祭塔、降雪

小南裕

肖明德  贺兴发

光绪年间正月

马峡、山寨、砚峡新庄

肖功德 肖元德 肖万恩 贺万芳

去江庙、打路、王详卧冰、白蛇盗草

南巷子

马志详

光绪初年

县城及附近本村子

王立福 石佐堂 杨换青 马义录 李 秀

十八扯、药王卷、阳功卷、二度梅

八王沟

何 珍

民国初年

策底、砚峡等地

朱栋苍 朱 英 雷 义 魏国清

双官诰、双放牛、钉缸研磨

胡家窑

何辛录

55年开始

安口附近村庄、崇信

刘长发 冯宏伟 刘会琴 胡 岗 文发福 梁岁学

刘秀喝麦仁、小姑贤花亭相会、拣柴、张连卖布、八仙上寿

晨光

赵 明 朱长发

民国初年

安口、华亭、砚峡、珍珠庙、吴家庄

王 喜 赵国林 赵叔林 朱 林 王德义

卖水、打路、梅降香双官诰、全家福、断桥下四川

武村埔

赵忠富

光绪年间

珍珠庙、朱家坡、阴庄、吴家堡

张德 李光发 李 瑞 王德业 龙明科

双官诰、卖柴、上寿、闹书馆、老换少、玩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