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成人成语》

 langjipingzong 2014-07-28
成语是很有意思的词语,因为成语都有成语故事,市面上成语故事多了去了,不过那都是给祖国花朵看的过滤版,笔者这里讲的成语故事,则是成人版,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一段隐藏而黑暗的历史。
  
  不识大体

  不识大体这个成语听上去就是用来批判某些见识不足之人的贬义词,而事实上这也是其出处的意思——太史公教训平原君:

  “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

  此话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太史公的意思是平原君是乱世之中长得帅、又潇洒、且富贵的一个公子哥,却不懂得从大局考虑问题,言下之意,即这个君乃鼠目寸光之人了。
  似乎是嫌“未睹大体”还不够力度,意犹未尽的太史公在后面进一步补充了对于这个乱世帅哥的鄙夷之辞:

  “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原来利令智昏也是用来批判平原君的啊,其大意是乱世帅哥听信一个名叫冯亭之人的邪说,害得赵国在长平损失了四十万大军,连都城邯郸都差点赔进去了。
  看来平原君冤枉不冤枉,还得从头说起。

  话说战国晚期,人才市场高度发达,各国都出现了大量“收养”人才的大贵族,其中最出名的便是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和赵国平原君。这四个基本上活动于同一时期的所谓公子,各自“收养”的人才都号称两三千,而且由于身份特殊——都是国君的兄弟,因此对国运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其中尤以平原君为最。
  此公子乃是赫赫威名的赵武灵王之子,时任赵国国君惠文王之弟,长时间担任赵国相国,实际上总揽赵国军政大权。由于当时战国七雄之中,能和秦国单挑的,只有赵国,而且赵国又处于抗秦的第一线,因此平原君的表现好坏,实际上就决定了赵国国运的好坏,进而决定了天下的大势——要是他乱来,那赵国就很快会为秦国所灭,然后等不到嬴政长大,天下就被秦国提前统一了。
  而赵国灭亡于平原君死后31年,仅此一点,便可大约知道,平原君没有乱来。
  那太史公为什么说他“未睹大体”、“利令智昏”——与乱来差不多?
  因为一个兵家要地——上党。

  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上党,招架不住的韩国命令上党郡守冯亭向秦国投降,冯亭也确实投降了,但投降的对象却不是秦国,而是赵国。

  “韩氏上党守冯亭使者至,曰:韩不能守上党,入之于秦。其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原再拜入之赵,财王所以赐吏民”

  这可是非同小可的投降,并非是因为城池多达十七座,而是在于冯亭带来的这个上党,是秦赵战争中具有如同人之咽喉一般的超级战略要地。
  上党大体位于今天山西省的东南部,是由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块高地,东为太行山,西南为王屋山、中条山,西为太岳山脉;北为五云山等。其位据中原要地,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天下之脊:

  “跨太行之巅,居天下之脊。负太原,履蒲津,带汾河,裣伊洛”(明,计富)

  具体到当时的战略态势,如图所示,上党若归了秦国,那赵国不仅面临秦国南北两面夹击的危险,都城邯郸更是直接暴露于秦国的刀剑之下;反之,若上党归了赵国,则可以对秦国形成夹击态势,且进可攻、退可守,为邯郸取得一有力屏障。
  傻子都看得出来,既然冯亭主动降,还坐着干嘛,赶紧收地去啊。
  但若收了上党,必然会惹恼秦国,一场大战不可避免,因此惠文王有心去收,却又差些胆量,于是先找了一个名为平阳君的亲戚商量:

  “召平阳君豹告之曰:冯亭入城市邑十七,受之何如……对曰: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不可与为难,必勿受也”

  看得出来这个平阳君十分惧怕惹恼秦国,给惠文王的建议是别理那冯亭,将上党乖乖送给秦国吧,最好做个顺水人情。
  这种很有些屈膝称臣味道的策略,显然不合惠文王的心意,之后,他又问了平原君:

  “赵豹出,王召平原君……对曰: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王曰:善。乃令赵胜受地” 

  平原君极力主张收了上党,称之为“大利”,之后又成了收地的负责人,可谓赵得上党,主要责任人就是他了。
  结果秦国果然大怒,派大军进攻赵军驻守的上党长平地区。由于后来赵国在这场规模惊人的长平之战中惨败,史书称有四十余万降卒被坑杀(水分很大),导致国力一蹶不振,因此太史公认为立主收上党的平原君是最大的罪人——不识大体,利令智昏。
  那按照太史公的意思,应该听那软骨头平阳君的,将上党这个“利”送给秦国,才不是“智昏”,才算识大体?不利令智昏,又识了大体之后,秦国也不会被激怒,长平之战自然不会发生了,赵国国力未损,天下后来就未必归于嬴政了?
  愚蠢!
  秦国拼死拼活的攻打韩国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获取上党,以取得攻打最强对手赵国的制高点。太史公倒好,认为应该将这个制高点送给秦国算了,他的意思是嫌秦国扫灭六国的速度还不够快,还是对嬴政有个人的情绪,十分乐于幻想应该由其之前的秦国国君早早统一天下?
吕后之后,再度会让一些男人极度不爽的“变态”,则首推那鼎鼎大名的武则天了。
  这个女人,因为各种热播影视剧的胡编乱造,其当下的知名度远超吕后。只不过,这所谓的知名度,早已模糊、乃至破坏了她本来的面目,完全是在以一种妖魔化、后宫化乃至情色化的态度,在肆意恶搞这个女中豪杰。
  而各大导演恶搞的起源,倒也并非来自于他们那本来营养就不怎么多的脑袋,而是出自有着悠久胡诌传统的史书。
  如关于武则天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以诬陷王皇后的事件,堪称是武则天所谓“残忍阴毒之罪行”的代表,然而此事件的记载,却根本不见于成书于五代时期的《旧唐书》。这部成书时间距离唐朝覆亡不到五十年的史书,对王皇后的失宠,记载为
  “时皇后王氏、良娣萧氏频与武昭仪争宠,互谗毁之,帝皆不纳。进号宸妃。永徽六年,废王皇后而立武宸妃为皇后”
  根本就未提到武则天精心策划什么杀女诬人的事件。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此书却在根本没有提供事实基础的情况下,在对武则天的评论中出现了“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兒,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恆态也”的字句——请问根据此书编者的记载,武则天到底是咋么个“振喉绝襁褓之兒”法?以及更加耸人听闻的“菹醢碎椒涂之骨”——将王皇后、萧淑妃的骨头出挫骨扬灰?
  如此低劣的无中生有,不得不让人怀疑此书的编者,乃是因为“牝鸡司晨”而极度不爽的某些男人中的一员也,想必也只有在那种郁闷而可笑的心态下,才有了这种透着很多不甘心的“神来之笔”。
  至于后来为学界所推崇的《新唐书》,对于此事的记载那更是传神了。人家《旧唐书》好歹也只是在结尾带着某些男人的情绪玩弄了点胡诌的把戏,而《新唐书》就干脆在正文之中对武则天杀女诬人的故事,添油加醋、大书特书了起来:
  “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
  看看,成书时间距离唐朝覆亡有一百五十年以上的《新唐书》,对此事件的了解,竟然比成书时间距离唐朝覆亡不到五十年的《旧唐书》详细到了如此夸张的程度,连武则天悄悄弄死自己的女儿的动作,都了解的如此清楚,是当时她身边的婢女看见了,而且记下来了?还是哪个眼神锐利的太监瞧见了,也给记下来了?既然记下来了,为何不见于《旧唐书》,却见于《新唐书》?即便按照最无耻的逻辑,那是《旧唐书》的作者不敢公开攻击武则天,只能在结尾搞点小动作,那这股子鸟气,要等到一百多年后的《新唐书》,才得以发泄出来,岂不更是大大折损了某些男人的威风?
  说到底,这些编史书的人,基本上是男人,还不是迈不出“牝鸡司晨”那个怪圈,即便是他们迈得出,他们的主子,他们所处的社会,统治他们头脑的思想,也不容许对这种“变态”现象有正面承认的可能。
  然而,历史是本奇怪的书,在史官们胡编乱造的同时,却在不经意间写下了“褒扬”武则天成就的字句,相比于得到了司马迁、班固等人,乃至西汉王朝承认的吕后,这是多么的不易,又是多么的富有戏剧性。
  评判一个帝王,即便那是一个女帝王,后世的标准当然应该多多考虑彼时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如何。
  在武则天的时代,由于其卓有成效的经济措施,人口从唐太宗时期的300余万户(《旧唐书?地理志》),猛增到近700万户(《旧唐书?苏襄传》、《文献通考》)。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人口剧增,必然是在太平里,而且必然要有成功的经济,不然怎么养活如此多的人?老百姓又哪来的胆子以及余力生养孩子?
  再来会让今天的我们气死的超低廉物价。在唐太宗时期,米价极为低廉,“贞观时,斗米三钱”(《新唐书魏征传》),到了唐玄宗初年,米价则有些微上扬,“玄宗东封泰山之岁,东郡米斗十钱,青齐米斗五钱”(《新唐书本纪》),考虑到不可避免的通货膨胀因素,这点物价上涨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而唐玄宗乃是继承武则天的遗产,则可以推断武则天时期的物价,当与唐玄宗时期差别没多大。而在安史之乱后,米价则暴涨数百倍,“代宗永泰元年,京师米斗一千四百”(《新唐书本纪》)。无怪乎清朝学者赵翼有感而发——“至麦熟后,市有醉人,已诧为祥瑞,较贞观、开元时,几至数十百倍。读史者于此,可以观世变也”。

  诚然,吕后、武则天这两个女人,在身居高位、大权在握之时,也有种种确实可归之为残暴、阴毒乃至罪恶的行为,但若将她们的这一面,也即某些男人们最津津乐道的一面,放到所有古代帝王的平台上去,又会发现,其所为,不过是那样的正常——从古到今,又有哪一个真正的慈悲善人,做了帝王的呢?
  再说了,从她们所治之世来看,恐怕很多男性帝王,都要大大的汗颜一番才是。无论是男人做帝王,还是女人做帝王,只要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便是好帝王,“牝鸡司晨”一说,何其无聊。
  末了,看看英国女王的风光,为何国人要如此看低比其厉害得多的吕后、武则天呢?不知,英国可否会有“牝鸡司晨”一类的俗语。
  估计没有。
  可见,不识大体的,根本就不是平原君,他也并不是什么利令智昏,反是用这些词语批判他的太史公,才是在“大体”上很有些问题的“昏者”。若上党真被直接送给了秦国,那长平之战肯定不会发生,因为,赵国很快就会被秦国给灭了。

  再说,虽然赵国在长平一战中惨败,秦国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其高昂:

  “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若无平原君收上党,只怕秦国至多损失十分之一的兵力,就能从上党出发攻下邯郸了。
  而秦国以惨重代价在长平击败赵国,占有上党全境后,又于公元前259年发大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企图一举将这个最强对手“斩首”。平原君在邯郸保卫战中的表现,则完全有理由让他以一个堪称伟大的人物形象留名于青史,而非太史公那样横加批判。
  作为一个在当时具有极大“国际”影响力的人物,当都城邯郸被围之后,平原君便将其“收养”多时的人才拿出来,用于外交战——主要是向各国求援,其中就包括带着毛遂等人,以半威胁的危险方式使楚王答应出兵救援。在其努力之下,楚魏出兵总计达二十万前来救援赵国。
  而在楚魏援兵到达之前,为了抵御秦军攻势,平原君还听从门人的建议,散尽家财募得三千死士,让妻妾去后勤部队干杂活,结果将秦军一举击退三十里,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平原君既返赵,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皆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

  此后,楚魏救兵到达,战国三大公子: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与赵国平原君,上演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联手御敌,结果久战已疲的秦军,被打得大败,就连有战神之称的白起,也不敢接任统帅以阻败局,竟然要装病逃避: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居三月,诸侯攻秦军急,秦军数却……(秦将)郑安平为赵所困,急,以兵二万人降赵””

  此后,三大公子率领三国联军,一路追杀,收复失地六百余里,什么上党之类的,又都夺了回来。此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元气大伤的秦国再也没有能力发动对赵国的大规模侵攻战。
  遗憾的是,三大公子此次联手之后,便分道扬镳,而暂时没了强秦威胁的六国,又陷入了频繁混战的局面,今年燕国打赵国,明年齐国打燕国,打来打去,最后终于等来了卷土重来的秦国,然后被统统灭掉。
  而识大体、亦非利令智昏的平原君,则在邯郸之战七年后去世,他的后代,也在三十年后赵国灭亡之时,全都殉国了。
  即便史书上关于这个平原君的许多花边新闻都是真的(有兴趣可去翻阅《史记》、《战国策》等),太史公的批判也是假的,即便他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收养”的人才也大都是饭桶,也当是燕赵慷慨悲歌之士中的一个,而且是应该得到足够尊敬的一个。
  他不怕秦。
------------------------------------------------------------------------------------------------------------------------------------------------------------------------------------------------------------------------------------------------------------------------------
牝鸡司晨

  鸡,分为公鸡和母鸡,公鸡主事打鸣以及欺负同类,母鸡主事下蛋以及带小鸡,除了那种“公鸡中的战斗鸡”,世间所有的鸡都要受到此自然铁律的限制。换句话说,如果有哪只特立独行的公鸡要去下蛋,或是哪只突发奇想的母鸡要去打鸣,那就是违反自然铁律的,就是不正常的,是变态的。
  与鸡一样,人,分为男人和女人。与鸡不一样的是,除了生孩子,男人、女人在业务上并没有自然铁律方面的限制,即,男人能干的事情,理论上女人也能干,反之亦然。
  但,大自然不限制,不等于没限制。
  由于男人和女人所生活的世界,存在着所谓的权力这种东西,导致了男人与女人在业务上的分工,出现了比那打鸣下蛋还要严酷的人为铁律。
  应用到中国古代史的片段中,有一个极为形象的成语,诠释了这种人为铁律的权威性。
  牝鸡司晨。
  牝鸡,便是母鸡,司晨,就是干起了打鸣的业务。
  根据前面的理论,这样的母鸡,那就是变态的母鸡。
  而这个成语,所指的当然不是公鸡与母鸡之间的那点事情,而是以鸡讽人——乃是批判的女人当政的“变态”现象。
  此语出自《尚书?牧誓》:“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母鸡是不能从事打鸣业务的,如果出现了这种“变态”现象,那养此鸡的人家就要遭殃。
  单独看此一句,并不能了解太多,看看它的前后,就恍然大悟了。

  “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作《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

  原来,此语乃是周武王在讨伐商纣王的大战之前,所发战前宣言中的一句。他的意思,便是那商纣王听信妇人之言,胡乱治国,如同让母鸡干起了打鸣业务一般,这是有违天道的,因此,我周武王就是代表着老天来执行“天之罚”的正义使者。
  按照西汉学者孔安国的解释,牝鸡司晨之意即为“喻妇人知外事。雌代雄鸣则家尽,妇夺夫政则国亡”。
  大约周武王所指的“变态母鸡”,就是后来深入人心的妲己了。姑且不论历史上的商纣王,是否有听信妇人之言以治国的事迹,只是从周武王的这种男性霸权主义出发,便可知至少从他那个时代开始,女人就开始要在中国古代史中扮演一种弱势的角色——管天下,是男人的事情;女人,不仅不能参与管天下的业务,还要被男人管,因为天下都是男人的嘛。
  但偏偏就有那么些“变态”的女人,不仅不服男人的管,还要管到男人头上去,直到坐上管天下的高位!
  妲己这种传说中的人物就不论述了,有史书确切记载的第一代“牝鸡”,当为汉高祖刘邦的老婆——吕后。
  在汉高祖刘邦还未归天时,吕后就展露出了“变态”的本色。她先是联手萧何,收拾了名将韩信,又施计诛灭了造反爱好者彭越一族。连张良之辈都甘心为之驱遣,在保住自己儿子刘盈太子之位的宫廷战争中出谋划策。如此一个厉害的女人,在刘邦死后,自然是要登上管天下的高位了。
  公元前188年,吕后临朝听政,正式干起了皇帝的业务,成为中国古代史上女人执政第一人。
  于是,男人们便大大的不高兴了,尤其是那些位高权重的男人们,他们怎么受得了这“牝鸡司晨”的“变态”现象?
  于是,吕后死后,其吕氏一族便遭到了大清洗,被她压制的男人们,立即夺回了权力。
  奇怪的是,史书中却并未对之大加鞭挞,如太史公、班固等人,虽然在以大段笔墨记载其“暴行”,却将其单独列传,而且紧接于刘邦之后,与帝王同列,文中甚至出现了“高后多少年”的字句。
  这种记载方式本身,就说明吕后的“牝鸡司晨”,已经得到了史书作者的承认。
  为什么?
  还不是因为人家虽是女人,管天下却管得相当不错,甚至要好过很多的男人。
  太史公便称:
  “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不仅如此,吕后死后,依然得以按照皇家最高规格,与刘邦合葬在长陵。不幸的是,西汉末年的战乱中,长陵被野蛮的赤眉军掘开,不仅财物被盗,吕后的尸体也受到亵渎——“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污辱吕后尸”。
------------------------------------------------------------------------------------------------------------------------------------------------------------------------------------------------------------------------------------------------------------------------------
暗箭伤人
  这个星球上几乎所有种类的文化中,对英雄人物的定义,都不可能包括“暗箭伤人”这个属性。所谓“暗箭伤人”,意为偷偷放冷箭伤人,而非正面真刀真枪的同对手PK,其引申意义自然是指那些喜欢背地里搞阴谋诡计的家伙了。而此语的出处,颇有意思——那是春秋第一美男子与一个老将争夺公车引发的血案。
  话说这春秋第一美男子,名叫公孙阏,字子都。对于其“美色”,《孟子》有云:“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堂堂儒家亚圣居然都说出了不知道公孙子都美貌的人就是睁眼瞎这种狠话,可知此君之倾国倾城了。《诗经》更是将其作为了美男子的代名词——“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由此更可以推知,不仅仅是孟圣人倾倒在公孙子都的“美色”之下了,郑国,乃至于当时不知多少人,早就被子都君“俘获”了。
  尤令人羡慕嫉妒恨的是,此君还并非单纯的花样美男,人家出身郑国贵族世家,从血统上来讲是和周天子同属一脉的王室子弟,更兼有一身好武艺,年纪轻轻就当上了郑国大夫。
  他让人想起了高帅富。
  然后也让人希望他如很多很多的高帅富一样,有着某种精神上或者心理上巨大而致命而且还能有确凿合理成因的缺陷。
  于是,他就真的有了——心胸狭窄。
据《左传》记载,公孙子都的主子——郑庄公欲兴兵收拾一个名叫许的小国。出兵之前,自然要搞点什么比武选将的把戏:“郑伯将伐许。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由此句推断,大约郑庄公在这个选秀活动中设置了“授兵”的奖励,而根据下文分析,奖励中的一项,便是由郑庄公亲自派发兵车,也可以理解为公车啦。
  既然是选秀,当然就免不了出现凉粉骂玉米的狗血剧情,结果就出现了两个手下公然为争夺兵车而大打出手的闹剧:“公孙阏与颍考叔争车,颍考叔挟辀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争车的主角,一为公孙子都,一为颍考叔,经过是后者抢到车后就开走了,气得公孙子都拿着兵器就去追杀。
  公孙子都是高帅富,那颖考叔可也不是什么小葱小苗。据《史记》记载,此人曾帮助郑庄公克服了不能与母亲相见的大难题:
  “庄公元年,封弟段于京,号太叔。祭仲曰:京大于国,非所以封庶也。庄公曰:武姜欲之,我弗敢夺也。段至京,缮治甲兵,与其母武姜谋袭郑。二十二年,段果袭郑,武姜为内应。庄公发兵伐段,段走。伐京,京人畔段,段出走鄢。鄢溃,段出奔共。于是庄公迁其母武姜于城颍,誓言曰:不至黄泉,毋相见也。居岁余,已悔思母。颍谷之考叔有献于公,公赐食。考叔曰:臣有母,请君食赐臣母。庄公曰:我甚思母,恶负盟,柰何?考叔曰:穿地至黄泉,则相见矣。于是遂从之,见母”
  郑庄公的母亲因为协同造反,而被郑庄公强行驱走,还发毒誓“不至黄泉,毋相见也”,结果没过多久郑庄公就因思念母亲而后悔发了那个毒誓了。恰好此时颖考叔来献什么宝贝,在受赏赐时另有所指的点出了郑庄公的难题,还发明了挖隧道到“黄泉”的方式,化解了那毒誓,让郑庄公和其母得以相见。
  此人窥探洞悉上意的本事颇为了得,并能涉及到主子如此隐私的事情之中,发挥强大的影响力,当是郑国实力派人物之一。
  因此他才敢与高帅富公孙子都抢车。
  话说这公孙子都也确实在这死要面子的时刻受了严重刺激,他竟然没追上,“及大逵,弗及,子都怒”——眼睁睁的看着颖考叔开着那车留下一堆嘲讽的灰尘而去,就如同今天某个高帅富开个法拉利溅了路人一身的泥,然后飞驰而去一般。
  公孙子都相当愤怒,比路人要愤怒得多。
  他是春秋第一美男子,又是王室子弟,郑国大夫,自小到大,应该是想要什么有什么,只有他抢人家的,哪还会有人敢抢他的?
  从心理学上来讲,这孩子估计就是严重缺乏挫折教育的那种,在很多少女以及某些少男那肉麻的赞誉包围之下的他,其实就是一个脆弱的蛋壳心理状态吧。偏偏遇上颖考叔这么个不吃他那套的家伙,而且还在郑庄公选秀的全军舞台上,狠狠的羞辱了他一番,这可是等同于天崩地裂的大事件。
  公孙子都已然具备了“暗箭伤人”的心理状态,只需要等一个机会了。
 两个月之后,郑庄公带着大军去收拾许国了,“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乱军之中,袭杀颖考叔的机会,那是大大的有。可怜这颖考叔又要在此刻奋勇争先,欲在主子面前再一次卖弄一番自己的本事,将早已经心理扭曲的公孙子都以及同这小美男抢车的事情,都全然忘记了,那自然就是死得快了:“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
  从公孙子都“暗箭伤人”的作案手法分析,他当是在城墙下以弓箭狙杀城头上敌方将领,估计是听到登城成功的颖考叔在那得意而亢奋的大喊大叫,立即有了狙杀这厮的念头。反正当时处于混战状态,不大可能有人知道他瞄准的不是城头上的敌人,竟然是刚登上城头的颖考叔。而颖考叔中箭之后从城头上摔下来摔死,也会被判断为是为敌所伤,摔下而死,怀疑到公孙子都头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然而,公孙子都所射出的箭,毕竟是郑国工匠所制,战后请专业人士一查验,便知道颖考叔竟然是被自己人从后面放冷箭给干掉了。根据《左传》记载,郑庄公得知此事之后,便通过拜神弄鬼的方式,来诅咒那“暗箭伤人”的凶手:“郑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雞,以诅射潁考叔者”。
  郑庄公,号称“春秋小霸”,乃郑国最杰出的国君,曾击败过包括燕国在内的多国联军,甚至连齐国一度都要跟着他混。而且此君厉害之处,还不仅仅是对外打仗方面,对内也是很有一套,其故意让有造反企图的弟弟坐大,好有理由将其诛灭一事就是鲜明体现。连对唐宗宋祖、秦皇汉武都觉得“稍逊一筹”的毛泽东,都认为“此人很厉害”(读苏联《政治经济学》的谈话)。
  一个如此了得的人物,会不知道是谁放冷箭射杀了颖考叔?公孙子都与颖考叔为争车而大打出手的一幕,可是在他眼皮子底下上演的啊,他对此是视而不见呢?还是有意为之?选将出征,诚然有个高下之分,也没必要搞出个争夺兵车的情节吧,这不摆明了要让公孙子都心生暗杀颖考叔之意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