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调中汤治疗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症60例疗效观察

 杏林脉香 2014-07-28

调中汤治疗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症60例疗效观察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长期不愈可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和智力的健康成长。笔者采用自拟调中汤治疗本病脾胃不和型患儿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诊断标准制定:长期食欲不振或见食不贪,人量较病前减少1/3-2/3以上,发病最短在2周以上,排除其他系统疾病者;体重增长停滞或减轻,有不良饮食习惯或喂养不当史。脾胃不和型见厌食或拒食,面色少华,精神尚可,大便偏干,舌脉元特殊改变。年龄大于2岁。

1.2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均为2005-082008-01在我院门诊就诊患儿,共l20例,男56例,女64例,平均年龄5.5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治疗组予调中汤治疗。由党参、茯苓、白术各6-10g,陈皮、枳壳、生甘草各369,生山楂、焦六曲、炒莱菔子各6-10g组成,水煎,早晚饭后l小时服,服药困难者可分多次口服。2周为l疗程,服用1-2疗程。

2.2对照组予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哈尔滨制药三厂生产)治疗,3岁以下每次5ml3岁及3岁以上每次10ml,每日2次。疗程同治疗组。

2.3统计方法应用SPSS11.3软件分析,采用)c2检验。

3.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临床痊愈:食欲食量均恢复到正常水平,原有其他症状基本消失;显效:食欲明显恢复,食量恢复到原有水平的3/4,原有其他症状明显改善;有效:食欲有改善,食量有所恢复,但未达到原有水平的3/4,原有其他症状好转;无效:食欲和食量及原有其他症状无改善。

3.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n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治疗组 6027(45.00)  23(38.33)  4(6.67)  6(10.00)   54(90.oo)

对照组 6010(16.67)  21(35.oo)  12(20.oo) 17(28.33)   43(71.67)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两组食欲改善情况比较见表2

2两组食欲改善情况比较[n()]

组别n    1   2周  第34

治疗组 5422(40.74)  25(46.30)     7(12.96)

对照组 4313(30.23)    16(37.21)     14(32.56)

与对照组比较★P<0.05

4.讨论

小儿厌食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上大都采用“补”法,虽然对部分患儿有-定疗效,但也不乏“越补越滞”的病例。笔者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发现:d,Jh厌食的病因主要为“食滞伤脾,脾胃不和”。小儿发育迅速,生长旺盛,对营养精微需求较成人相对较多,但小儿脾常不足,饮食稍增,易食积脾胃,脾胃不和则诸证丛生,故厌食的主要病机是脾胃不和、运化失健,其病位在脾胃,基本治法应为调理脾胃,在选方用药上须“消补”结合,方能奏效。调中汤以四君子汤加昧而成,四君子汤益气健脾,使脾气足而生化有源;陈皮、枳壳与四君子配伍,消补兼施,疏通中焦,行气除痞。近来的研究表明,厌食的儿童大都存在胃肠功能障碍。方中陈皮含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排

除肠管内积气;枳壳作用缓和,枳壳煎液含挥发油并含黄酮甙,对胃肠平滑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使胃肠收缩节律增加,对胃肠平滑肌有-定的兴奋作用;能促进胃肠蠕动,加快胃肠排空,改善厌食症状。陈皮、枳壳同为作用温和的理气药,再配以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运脾化积。全方共奏宽中理气、健脾开胃之功。临床运用表明:治疗脾胃不和型厌食疗效明确,且药味少而精,性平和,久服无碍,宜于小儿服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