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说三伏似流火

 新虞舜客 2014-07-28


 
 

进入农历六月就该到数伏天了,俗话云: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有关伏天的说法在我国的大江南北是一致的,并无南北之分,都进入了烧烤模式。

那么,古代夏天有多热?据《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记载,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于乾隆八年,即公元1743 年。当时,北京:“六月丙辰(725)京师威暑。”天津:“苦热,土石皆焦……”河北高邑:“薰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山西浮山:“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山东高青:“大旱千里,室内器具俱热,风炙树木向西南辄多死”……西周时期七月流火  尽管古代夏季气温资料极为缺乏、简单,直到明清之后才开始丰富、详细起来,但古代文人笔下有关“天太热”的记述。

古人形容苦热多从高温环境描写。例如宋代戴复古在《大热》中说,“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农历,下同)。”他把高温环境比做在熊熊燃烧的陶瓷砖瓦窑。唐代韩愈更是形象地把闷热天气比做自己是在蒸笼之中:“自五月困暑湿,如坐深甑遭蒸炊。”把大热天之热,比做人在窑、炉、甑中被烧烤、蒸煮,真是形容到极点了。

古诗中描写人体在苦热中的状态主要用流汗。例如唐代司空曙的“啸风兼炽焰,挥汗讶成流”;宋代张来的“欲动身先汗如雨”。
  古诗中还常通过周围事物的反应来侧写苦热。宋代梅尧臣:“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飞鸟厌其羽,走兽厌其毛……”天气热到干柴出烈火、液体熬成膏、鸟嫌羽热、兽嫌毛热。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苦热》中讲了种种苦热景象之后,竟然异想天开地“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他热得要到宇宙中去“凉快凉快”。
  也许,诗人们确实是热怕了,以致宋代范成大竟然写出“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辞老境似潮来”。这就是说,为了苦热快点过去,甚至连加速衰老都在所不惜。

在没有冰箱、没有空调、没有电扇的几千年里,古人运用其聪明才智,又创造了好些行之有效的避暑方法?

心静自然凉。毕竟古代的大多数人是没有条件用奢侈的方式度夏的,他们对付夏天的武器通常就只有扇子再加上一顶蚊帐。但他们自有心理度夏法,即所谓心静自然凉,似乎信者颇多,所以也就成了大熟话。白居易《消暑》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这种超然脱俗的心态,正应了那句名言烦夏不如赏夏

吹自然风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怀辛大》中所描绘的度夏景致。开轩而可卧闲敞,可见古人爱吹自然风,不仅是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而是自然风确实能带来真正的凉爽。

享受夏趣。明代李明珍指出,垂钓能解除心脾燥热。暑天炎热的气候往往使人烦闷、焦躁,容易上火,所以夏天钓钓鱼是不错的选择。古人云:湖边一站病邪除,养心养性胜药补。钓鱼的修身养性作用乃不可小视也。

沉本浮瓜。中医学认为,莲子性味甘平,具有养心益肾的功用。夏日常饮莲子汤,能补中强志,养神益脾。中老年人食用,轻身益气,令人强健。在清朝宫廷中,消暑冷饮中最出名的冰碗是用甜瓜果藕、杏仁豆腐、葡萄干、鲜胡桃、怀山药、枣泥糕等料制成,冰镇后吃起来绝对爽口,真是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本浮瓜冰雪凉

另外,夏天多吃各种瓜果,去火降暑。俗话说:热天吃西瓜,不用把药抓

 

创作于2014【甲午年】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