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下旧闻考 : 卷二(6)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7-29

《卷二》[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历史]

1 ○世纪
2 【臣等谨按】 朱彝尊原书「世纪」一门,征引颇为该博,而次序间有淆错。谨详加厘订,各按时代,以类编次。其杂引注说、诗文,各依类附列于下。原书义有未尽者,则为旁采他书,备参考焉。
3 【原】 轩辕教熊、罴、貔、貅、拚、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蚩尤不用帝命。《史记·五帝本纪》
4 【增】 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同上
5 【原】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兵士皆迷。于是作指南车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故后常建焉。《古今注》
6 【原】 黄帝氏平蚩尤,因大雾,作指南车,饰以文玉,其文作蚩尤形。车饰以黍尺度高一尺四寸二分,下长七寸四分,管立木口,圆径三寸四分。琢玉为人形,手常指南。足底通圆窍作旋转轴,踏于蚩尤之上。《古玉图考》
7 【原】 黄帝用车战,蚩尤用骑战。蚩尤作雾,黄帝作指南车。《广博物志》
8 【原】 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名之曰「绝辔之野」。《汲冢周书》【原】 蚩尤,庶人之贪者也。《大戴礼记》【原】 涿鹿,竿人颡也。《尚书刑德仿》
9 【原】 帝既杀蚩尤,因立台榭。《黄帝内传》
10 【原】 李白《北风行》: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翰林集》
11 【补】 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砂石子,造五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龙鱼河图》
12 【补】 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十二。《管子》
13 【补】 蚩尤作乱,逐帝而居于涿鹿。帝参卢弗能征,乃帅诸侯委命于有熊。于是暨力牧、神皇、风后、邓伯温之徒,厉兵称旅,熊罴貔貅以为前行,雕鶡雁鸇以为旗帜,及尤嘬兵涿鹿之山。《路史》
14 【补】 九黎之君号曰蚩尤。《孔氏尚书传》
15 【补】 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遗器多著其象。汉孔氏谓是「九黎之君」。考黄帝灭蚩尤于涿鹿之野,乃在北鄙,九黎三苗皆南蛮。蚩尤、九黎,非一种也。《说略》
16 【补】 画本以飞兽有肉翅者谓之蚩尤。《古器图》
17 【补】 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戴牛角而相抵。《乐书》
18 【补】 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新书》
19 【补】 黄帝与炎帝争斗涿鹿之野。将战,筮于巫咸。巫咸曰:「果哉而有咎。」《归藏》
20 【补】 蚩尤,炎帝之后,铜头啖石,飞空走险。以馗牛皮为鼓,九击而止之,尤不能飞走,遂杀之。《广成子传》
21 【补】 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又为帝制司南车当其前,记里鼓车居其右。《黄帝内传》【原】 帝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志林》
22 【补】 黄帝出师涿鹿,以鼓为警卫。其曲有十:一曰《震雷惊》,二曰《猛虎骇》,三曰《鸷鸟击》,四曰《龙媒碟》,五曰《灵夔吼》,六曰《雕鹗争》,七曰《壮士夺志》,八曰《熊罴哮后》,九曰《石荡崖》,十曰《波荡壑》,并皆有辞。今亡考矣。《云笈七签》
23 【补】 蚩尤帅蝄蜽与黄帝战于涿鹿,帝命吹角为龙吟以御之。《通礼义纂》
24 【补】 蚩尤氏强,与榆罔争王于涿鹿之阿。黄帝使力牧、神皇直讨蚩尤氏,擒于涿鹿之野,使应龙杀之于凶黎之谷。「谷」一作「丘」。《帝王世纪》
25 【补】 蚩尤出自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易坤灵图》
26 【补】 蚩尤变幻多方,征风召雨,吹烟喷雾,黄帝师众大迷。王母乃命玄女授帝以三宫五音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遂克蚩尤于中冀。《玄女兵法》
27 【补】 蚩尤者,炎帝之后,故祭蚩尤文云:「将军敢以牲牢祭尔炎帝之裔蚩尤之神。」《阴遁甲》
28 【补】 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涿鹿间往往掘得髑髅如铜铁,蚩尤骨也。《述异记》
29 【补】 黄帝百战,百战之数,未尽闻也。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七十二,其大略也。《鶡冠子注》
30 【臣等谨按】 朱昆田原引《鶡冠子注》,黄帝百战止七十五。考陆佃原注有「百战之数未尽闻」及「大略」句,不可删,今依原注补入。【补】 赤帝为火灾,黄帝擒之。《文子》
31 【补】 黄帝之时,中黄直为将,破杀蚩尤。《汉书》列传
32 【补】 《史记》《逸周书》《大戴礼》《文子》所云炎帝、赤帝,皆谓蚩尤,而书传举以为榆罔,失之。《路史》
33 【补】 按《史记》云「诸侯相侵伐,蚩尤最为暴」,则蚩尤非为天子也。又《管子》曰「蚩尤受卢山之金而作五兵」,明非庶人,盖诸侯号也。《史记索隐》
34 【补】 蚩尤,古之诸侯,其性酷毒,故作五虐之刑,谓车裂人及烧铜柱使人抱,或使人缘之之类也。《唐律释文》【补】 蚩尤乱在幽州,其死在冀。《路史注》
35 【补】 黄帝戮蚩尤,迁其民善者于邹屠,恶者于有北。《诗》云:「投畀有北,恶可知己。」《国名纪》
36 【增】 赤帝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西方。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逸周书》
37 【增】 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所,有葩华之象,因有华盖。《古今注》
38 【增】 《山海经》云:「黄帝令应龙攻蚩尤,蚩尤请风伯、雨师以从,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以止雨,遂杀蚩尤。」《史记正义》
39 【增】 帝征蚩尤,七十一战不克,昼梦金人引领长头元狐之裘,云天帝使授符。帝寤,问诸风伯。曰:「天应也。」乃于盛水之阳筑坛,祭以太牢。有玄龟衔符至坛,非皮非绨,广三尺,袤一尺,文曰:「天乙在前,太乙在后。」帝再拜受符。乃设九宫,置八门,布三奇六仪,制阴阳遁甲式,三门发,五将具,遂斩蚩尤焉。《太白阴经》
40 【朱昆田原按】 说蚩尤者不一。《孔子三朝记》《大戴礼记》以为庶人,孔氏、小司马氏以为诸侯,应劭以为古天子。或以为炎帝之后,或以为九黎之君。或谓杀之于中冀,或谓杀之于青丘,或谓杀之于凶黎之谷。传闻异辞,并存焉可也。
41 【臣等谨按】 朱昆田并存诸说以备考异,似矣。但考《史记》,云「神农衰,诸侯相侵伐,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则谓蚩尤为诸侯者近之。
42 【原】 黄帝都于涿鹿。《帝王世纪》【增】 邑于涿鹿之阿。《史记·五帝本纪》
43 【增】 《舆地志》云:「涿鹿,黄帝初都,迁有熊也。」《史记正义》【增】 黄帝都有熊,又迁涿鹿。《通志·都邑略》
44 【臣等谨按】 《帝王世纪》:「黄帝都涿鹿。」或以为都涿鹿,迁有熊;或以为都有熊,迁涿鹿。今考《史记索隐》《正义》,皆以为黄帝有熊国君。皇甫谧谓「有熊,今河南新郑」,《路史》谓「有熊,帝之开国」。《舆地广记》云:「都非。」据此,则黄帝初国于有熊,而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为天子后,迁都于涿鹿之阿。《通志·都邑略》与《史记》合,似为可据。
45 【原】 高阳氏谓之幽陵。《辽史·地理志》【增】 颛顼都于帝丘,其地北至幽陵。《通典》【原】 幽陵,犹幽州也。《楚辞注》
46 【原】 帝尧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尚书》
47 【原】 虞舜以天德嗣尧,布功散德,制礼朔方,幽都来服。《大戴礼记》【原】 北荒有幽都之山。《山海经》
48 【补】 《鸿烈解》云:「西北方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门』。」又曰:「北接幽都,南道交趾。」扬雄《甘泉赋》云:「西耀流沙,北爌幽都。」即朔方之幽都也。《山海经广注》
49 【补】 幽都一曰北幽。《国名纪》【原】 流共工于幽州。《尚书》【臣等谨按】 幽州之名,始见于此。
50 【原】 舜以冀州南北广大,分燕地北为幽州,因幽都以为名。《晋地道记》【增】 幽州因幽都山以为名也。《通典注》
51 【增】 舜即位,以冀、青地广,始分冀东恒山之地为并州,其东北医无闾之地为幽州。《尚书集注》【原】 幽州在北,幽昧之地也。《释名》
52 【原】 幽之为言窈也,言风出入窈冥,敏劲易挠,故其气躁也。《春秋元命苞》【原】 夏、殷省幽并冀。《十道志》
53 【原】 殷人南都河南之亳,复舜幽州之名,周人又以幽州兼殷之营州。《周礼总义》
54 【原】 职方氏掌天下之图,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东北曰幽州。《周礼》【原】 燕曰幽州。《尔雅》
55 【原】 燕,其气深要,厥性栗疾,故曰幽。幽,要也。《尔雅注》
56 【原】 燕,宛也。北方沙漠平广,此地在涿鹿山南,宛宛然,以为国都也。《释名》
57 【原】 《职方》九州无徐、梁而有幽、并。《尔雅》九州无青、梁而有幽、营。《学林新编》
58 【原】 《禹贡》九州之名旧矣。《尔雅》九州,商之制也。《职方》九州,周之制也。《职方》之冀,小于《禹贡》,则一分而三也。既有冀而又有幽、并,故幽州多入《禹贡》之青、徐。其山医无闾在辽东。光武时以辽东属青州,后又属幽州,非幽州入青乎!其泽貕养,在长广,其浸灾时,灾出莱芜。《地理志》以长广属徐州,琅琊有莱山,非幽之入徐乎?《周礼释疑》
59 【原】 冀在商离而为二,故有冀而有幽。在周离而为三,故有冀又有幽、并。《周礼全解》
60 【增】 周之冀州小于《禹贡》时冀州,以其北有幽州、并州,故知也。《周礼疏》
61 【增】 禹别九州,有青、徐、梁,而无幽、并、营,是夏制也。《周礼》有青、并、幽,而无徐、梁、营,是周制也。此有徐、幽、营,而无青、梁、并,疑是殷制也。《尔雅疏》
62 【原】 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礼记》【原】 武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史记》世家【原】 蓟故燕国召公所封。《汉书·地理志注》
63 【原】 燕,周之分子也。《春秋谷梁传》【原】 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史记》世家【原】 召公奭,周之支族。《古史考》
64 【原】 召公,文王庶子。《帝王世纪》
65 【原】 《左传》,富辰言文王之子一十六国,无名奭者,则召公必非文王之子。《尚书正义》【原】 黄帝姓姬,君奭其后也。《经典释文》
66 【原】 召公始封盖在北平无终县,以燕山为名。后渐强盛,乃并蓟徙居之。《史记正义》
67 【原】 召公奭始食于召,后王封之北燕,在今幽州,蓟县故城是也。《史记索隐》
68 【原】 《舆地广记》云,武王封黄帝之后于蓟,又封召公于北燕。或曰黄帝之后封于蓟者已绝,成王更封召公奭于蓟,为燕。《通鉴地理通释》
69 【原】 蓟后改为燕,犹唐之为晋,荆之为楚。《诗补传》
70 【原】 契丹蓟茇如车盖,中国无此大者,其地名蓟,恐其因此。《梦溪笔谈》【增】 北燕都蓟,幽州治。《通志·都邑略》
71 【朱彝尊原按】 召公所出,众说纷纶,当以陆德明为是。盖《乐记》所云封黄帝之后于蓟者,即召公也。
72 【臣等谨按】 《路史·国名纪》:南燕为伯倏国。后稷妃,南燕吉氏也。又有东燕,亦伯爵。至召公始封之地逼近山戎,六国时浸大,并渔阳、上谷、右北平、辽东西诸郡地,是为北燕,盖别于南燕、东燕而名之也。
73 【原】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逆,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道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说苑》
74 【臣等谨按】 《说苑》所记齐桓公割地与燕事,与《史记》齐、燕两世家所载同。而《史记》以为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说苑》以为伐山戎道过燕,其说不同,迎送情事亦小异。考《春秋》,鲁庄公三十年,齐人伐山戎。《左氏》《谷梁》二传皆以为救燕,则《史记》所载为得实矣。
75 【原】 鲁襄公二十八年夏,北燕伯朝于晋。《春秋》【原】 二十有九年秋九月,齐高止出奔北燕。同上【原】 昭公三年冬,北燕伯款出奔齐。同上
76 【增】 燕简公多嬖宠,欲去诸大夫而立其宠人。冬,燕大夫比以杀公之外嬖,公惧奔齐。书曰「北燕伯款出奔齐」,罪之也。《左传》【原】 六年冬,齐侯伐北燕。《春秋》
77 【增】 十一月,齐侯如晋,请伐北燕也,晋侯许之。十二月,齐侯遂伐北燕,将纳简公。晏子曰:「不入,燕有君矣。」《左传》【原】 七年春王正月,暨齐平。《春秋》
78 【原】 癸巳,齐侯次于虢,燕人行成,曰:「敝邑知罪,敢不听命!先君之敝器,请以谢罪。」二月戊午,盟于濡上。燕人归燕姬,赂以瑶瓮、玉椟、斝耳,不克而还。《左传》
79 【原】 昭公十有二年春,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春秋》
80 【臣等谨按】 鲁襄公二十九年,齐高止出奔北燕。注谓北燕始见经。《春秋地名考》谓其国僻小,至简公始见于经。考之《史记·燕世家》,则燕惠公元年也。凡简公事,《史记》皆以为惠公。简公后惠公四代,与《春秋》经传殊不相协。再考《谷梁》,齐高止出奔北燕,《传》云:「其曰北燕,从史文也。」注谓以时有直称燕者,故知从史文。是北燕之名虽自是始见于经,而《春秋》传直称燕者,亦不必非北燕。如《左传·鲁庄公十九年》「卫师、燕师伐周」,十七年「郑执燕仲父」,《史记》以为燕庄公,注家南燕、北燕犹分持其说。而鲁庄公三十年山戎病燕之为北燕,则诸家无异词,此可据也。
81 【原】 燕王哙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战国策》
82 【增】 燕子之专国,齐王诱太子平攻子之,许为助。太子使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历代纪事年表》
83 【原】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孟子曰:「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孟子》
84 【朱彝尊原按】 孟子所云「重器」,当即历室之鼎。
85 【原】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战国策》
86 【增】 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史记》世家
87 【原】 邹衍如燕,昭王拥篲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史记》列传
88 【原】 碣石宫在幽州蓟县西三十里,宁台之东。《史记正义》【原】 燕昭王伐齐,得宝器,设祭于宁台。《史记》列传
89 【原】 望诸君献书报燕王曰:「臣奉令击齐,长驱至国,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篁。」《战国策》
90 【臣等谨按】 历室,《史记》作「磨室」。徐广注曰:「磨,历也。」《集韵》:「磨,狼狄切,地名,与『历』同纽也。」
91 【原】 元英、历室,燕二宫名,在幽州蓟县西四里,宁台之下。《括地志》
92 【补】 乐毅六月之间下齐国七十馀城,皆为郡县。齐人食邑于燕者二十馀君,有爵位于蓟者百有馀人。《通鉴》
93 【原】 燕以河为境,以蓟为国,袭涿、方城,残齐,平中山。《韩非子》【原】 燕九世称侯,八世称公,十世称王。《风俗通》
94 【臣等谨按】 《史记·燕世家》:「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索隐》曰:「并国史先失也。」自惠侯已下八世至庄公始称公,自庄公已下十九世至易王始称王,自易王至燕王喜凡七世,灭于秦。《索隐》曰:「燕四十二代有二惠侯,二宣侯,三桓侯,二文侯,盖国史微失本諡,故重耳。」今按惠、厘、宣、桓,称「侯」者各一,馀俱称「公」,二文俱称「公」。《正义》曰:「召公封燕后三十六世与六国俱称王。」《风俗通》所云殊未详考。
95 【原】 秦始皇二十一年,王贲攻蓟,乃益发卒诣王翦军,遂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史记·始皇本纪》【原】 秦四十郡,幽为上谷郡。《舆地广记》
96 【增】 秦灭燕,以其地为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通典》
97 【补】 二世元年九月,韩广为赵略地至蓟,自立为燕王。《史记·月表》
98 【原】 楚汉之际,项羽封臧荼为燕王,都蓟。韩信徇河北,荼降汉。《太平寰宇记》
99 【增】 项羽分燕为二,臧荼为燕王,韩广为辽东王。《史记索隐》
100 【原】 高帝五年秋七月,燕王臧荼反。《汉书·高帝本纪》
101 【原】 温疥以燕相告燕王荼反,封[B12J]侯。《汉功臣表》
102 【原】 高祖自将击之,得燕王臧荼。八月,立卢绾为燕王。《史记·高帝本纪》
103 【臣等谨按】 臧荼反,立卢绾为燕王,《史记·高帝本纪》俱作「五年十月」,《卢绾传》则云七月从击臧荼,八月立为燕王,《纪》《传》自相抵忤。至《汉书》卢绾之立,《本纪》作五年九月,《异姓诸侯王表》作后九月;而臧荼之反,《表》作四年九月,《纪》作五年七月,亦自互异。再考《史记·月表》云:「八月,帝自将诛燕,九月,虏荼」,则臧荼之反应在五年七月,与《汉书》本纪合。又云:「后九月,燕王卢绾始立」,与《汉书》表亦相合,则卢绾之立,应以《月表》为正。
104 【原】 高帝六年,分燕置涿郡。十二年,绾降匈奴,复封皇子建为王。建薨,吕后诛建子寻,又分燕国之地置涿郡及广阳国。文帝元年,徙琅琊王刘泽于燕,传国至孙定,国免。武帝元狩六年,又封皇子旦为王。后置十三州,改为幽州,领郡国十,理于此。《太平寰宇记》
105 【增】 幽州刺史领涿郡、渤海、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广阳。《潜确类书》【原】 燕王旦立三十八年而诛,国除。《汉书》列传
106 【原】 昭帝元凤元年,改燕国为广阳郡。《太平寰宇记》
107 【原】 《水经注》言秦始皇灭燕,以为广阳郡。按史《始皇纪》,三十六郡无广阳之名,当以昭帝置者为定。《北平古今记》
108 【原】 宣帝本始元年,更为国,以封燕剌王太子建为王,领县四,都蓟。建曾孙嘉,王莽时绝。《太平寰宇记》
109 【臣等谨按】 汉燕地封王名建者有二:一为燕灵王建,高帝之子;一为广阳顷王建,武帝之孙也。
110 【原】 涿郡,莽曰垣翰,属幽州。逎曰逎屏,范阳曰顺阴,良乡曰广阳,益昌曰有粗,阳乡曰章武,西乡曰移风。上谷郡,莽曰朔调,属幽州。沮阳曰沮阴,昌平曰长昌,涿鹿曰抪陆。渔阳郡,莽曰通路,属幽州。渔阳曰得渔,狐奴曰举符,路曰通路亭,泉州曰泉调,厗奚曰敦德,犷平曰平犷,滑盐曰匡德。广阳国,莽曰广有。蓟曰伐戎,阴乡曰阴顺。右北平郡,莽曰北顺,属幽州。俊靡曰俊麻,徐无曰北顺亭。《汉书·地理志注》
111 【原】 更始二年正月,光武以王郎新盛,乃北徇蓟,故广阳王子刘接起兵蓟中以应郎。《后汉书·光武本纪》
112 【补】 更始二年春正月,公谓世祖到蓟,王郎购公十万户。蓟中惊恐,言郎使者方至,太守以下皆出城迎。公见官属议。耿弇曰:「今兵从南方来,不可南行。上谷太守耿况、渔阳太守彭宠,公邑人也。发此两郡控弦强弩万骑,所向无前,邯郸不足平也。」公曰:「卿言善。」时公属官尽南方人,莫有欲北者。公指弇曰:「是我北道主人也。」《后汉纪》
113 【原】 耿弇从光武北至蓟,会中乱,光武遂南驰,官属各分散。弇走昌平,与景丹、寇恂及渔阳兵合军而南,定涿郡,遂及光武于广阿。光武居邯郸宫,弇入造床下,请归幽州发兵。光武乃拜弇为大将军,与吴汉北发幽州十郡兵,引而南,追尤来、大枪、五幡于元氏。光武军败,还壁范阳。贼退,弇从追至容城、小广阳、安次,连战破之。光武还蓟,复遣弇与十三将军追贼至潞东,及平谷,再战,遂穷追于右北平无终、土垠之间,至俊靡而还。《后汉书》列传
114 【原】 铫期从徇蓟,时王郎檄书到蓟,蓟中起兵应郎。光武趣驾出,百姓聚观,喧呼满道,遮路不得行。期骑马奋戟,瞋目大呼左右曰:「?」众皆披靡。及至城门,门已闭,攻之,得出。同上
115 【原】 湿水东径广阳县故城北。谢承《后汉书》曰:「世祖与铫期出蓟至广阳,欲南行,即此城也。谓之小广阳。」《水经注》
116 【补】 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东观汉记》
117 【补】 上破贼入渔阳,诸将上尊号,上不许。议曹掾张祉言:「俗以为燕人愚,方定大事,反与愚人相守,非计也。」上大笑。同上
118 【原】 光武帝建武二年二月,渔阳太守彭宠反,攻幽州牧朱浮于蓟。三年三月,彭宠陷蓟城,自立为燕王。五年二月,彭宠为其苍头所杀,渔阳平。《后汉书·光武本纪》
119 【增】 朱浮密奏彭宠,上征之。宠既自疑,其妻劝宠无应征:「今渔阳大郡,兵马众多,奈何为人所奏而弃此去?」宠与所亲信吏计议,吏皆怨浮,劝宠止不应征。《东观汉记》
120 【增】 彭宠斋,独在便室,苍头子密等三人因宠卧寐,共缚著床。又以宠命呼其妻,妻入大惊。昏夜后,解宠手,令作记告城门将军,云遣子密等至子后兰卿所,速开门,勿稽留之。书成,即斩宠及妻头,置囊中,便持记,驰出城,因以诣阙,封为不义侯。《后汉书》列传
121 【原】 光武封叔父良为广阳王。十五年,徙王赵,省广阳合上谷。和帝永元元年,复立广阳郡,幽州刺史与郡同理。《太平寰宇记》【增】 后汉置幽州,并因前代,理于蓟县。《通典》
122 【增】 京兆第五永为督军御史,使督幽州,百官祖饯。蔡邕等皆赋诗,高彪独作箴。邕美其文,以为莫尚也。《后汉书·文苑传》
123 【增】 郅寿为冀州刺史。时冀部属郡多封诸王,宾客放纵,类不检节。寿案察之,无所容贷。《后汉书》列传
124 【补】 北平县界,有汉熹平四年幽、冀二州以戊子诏书遣冀州从事王球、幽州从事张昭郡县分境,立石标界,具揭石文也。《水经注》
125 【原】 光和中,渔阳张纯诱辽西乌丸丘力居等叛,劫略蓟中。《三国志》
126 【臣等谨按】 《后汉书·灵帝纪》:「中平四年,张纯始寇幽、冀二州」,与《三国志》所载互异。【原】 张纯自号弥天将军、安定王。《九州春秋》
127 【原】 朝廷以刘虞威信素著,恩积北方,拜幽州牧。虞到蓟,罢省屯兵,务广恩信。纯走出塞。虞劝督农植,开上谷朝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青、徐士庶避难归虞者百万馀口。《后汉书》列传
128 【原】 是时有四星会于箕、尾。韩馥称谶云「神人将在燕分」,谓刘虞当代立。虞以国有正统,非人臣所宜言,固辞不许。《吴书》
129 【原】 公孙瓒与虞相忤,及袁绍战千界桥,军败还蓟。《后汉书》列传
130 【原】 公孙瓒于大城东南筑小城,与刘虞相近,稍相恨望。虞惧瓒为变,遂举兵袭瓒。《三国志》
131 【补】 公孙瓒诬刘虞欲称尊号,胁殷训诛之。于是虞故吏渔阳鲜于辅率其州人及三郡乌桓、鲜卑与瓒所置渔阳太守邹丹战于冀北,大破之,斩丹。既而持其众奉王命。《后汉纪》
132 【原】 公孙瓒部曲放散在外,自惧败,掘东城门欲走。虞兵无部伍,不习战,又爱民屋,敕令勿烧,故瓒得放火,因以精锐冲突,虞众大溃,奔居庸城。《魏氏春秋》
133 【原】 公孙瓒破禽刘虞,尽有幽州之地。《后汉书》列传【原】 建安十八年正月,并十四州复为九州。《三国志》【原】 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献帝春秋》
134 【原】 魏明帝太和六年,封叔父宇为燕王。《太平寰宇记》
135 【原】 晋泰始初,封文帝子机为燕王。机薨无子,国除。寻改范阳郡曰范阳国,分上谷置广宁郡,仍隶范阳国。改右北平为北平,而幽州存焉。领郡国七,理于涿,今范阳县是也。同上
136 【增】 晋太康中,改属幽州。永嘉后,赵改为燕郡,仍属幽州。永和六年,前燕徙都于此。其后苻坚、慕容垂迭有其地,州郡之名如故。《畿辅通志》
137 【原】 王浚领幽州刺史,谣曰:「幽州城门似藏户,中有伏尸王彭祖。」《晋书》列传
138 【原】 石勒将图浚,引王子春问之。对曰:「幽州谣怪特甚,闻者莫不为之寒心。浚曾无惧容,亡期至矣。」勒抚几笑曰:「王彭祖真可擒也。」于是轻骑袭幽州。至蓟,叱门者开门,先驱牛羊数千头,声言上礼,实欲填诸街巷,使兵不得发。勒升其厅事,命甲士执浚,驿送襄国市斩之。《晋书》载记
139 【原】 石勒僭号襄国于蓟,置幽州,于州置燕郡。《太平寰宇记》
140 【原】 石勒每破一州,必简别衣冠,号为「君子城」。洎平幽州,擢荀绰、裴宪等还襄国经此,俗讹为「箕子城」。《郡国志》
141 【补】 石勒从幽州大道滹沱河造浮桥,植行榆五十里,置行宫。《赵书》
142 【补】 高翔说燕高祖曰:「自王公浚政错,士人失望,襁负归公者动以万数。今王氏败没而福星见尾、箕,其兆可见矣。晋室虽衰,人心未变,宜遣贡使江东,示有所尊,然后仗义声以扫不庭,可以有辞于天下。」高祖深纳焉。《燕书》
143 【原】 鲜卑段辽遣从弟屈雪或作「云」袭幽州,刺史李孟退奔易京。石季龙以支雄为龙骧大将军,姚弋仲为冠军将军,统步骑十万为前锋,伐辽。众次金台,支雄长驱入蓟。辽四十馀城并降于季龙。支雄攻安次,斩其部大夫那楼奇。辽惧,奔密云山。季龙遣将军郭泰等追及之,战于密云。辽单马窜险,遣子乞特真送表及名马,季龙纳之。穆帝永和五年,慕容俊僭即燕王位。明年,率三军南伐,出自卢龙,次于无终。石季龙幽州刺史王午弃城走,留其将王他守蓟。俊攻陷其城,斩他,因而都之。《晋书》载记
144 【原】 慕容俊既即伪位,追尊父皝为太祖文皇帝,于范阳燕郡构皝庙,以护军平熙领将作大匠监造焉。《册府元龟》
145 【原】 燕国都碣石宫,汉为蓟县,旧置燕都,有桑乾水,慕容俊都于此也。《通典注》
146 【原】 慕容俊之都蓟县也,尝名其宫为碣石,故有谓范阳为渤、碣间一都会者。考其地理,正东去海尚隔唐之渔阳、北平两郡,则姑备美名命之,非事实也。《程氏禹贡论》
147 【臣等谨按】 《史记》:「燕昭王筑碣石宫。」燕国正都蓟丘,则宫之名「碣石」不始于慕容氏也。俊特循燕昭之旧宫名耳。至或谓「范阳为渤、碣间一都会」,乃指《禹贡》之碣石,与《史记》燕之海上而言,所该者广,又与碣石宫无涉也。《程氏禹贡论》之说殊支离失据,谨附辨于此。
148 【增】 慕容俊自和龙至蓟城,幽、冀之人以为东迁,互相惊扰,所在屯结。其下请讨之。俊曰:「群小以朕东巡,故相惑耳。今朕既至,寻当自定。」《晋书》载记
149 【原】 俊为苻坚所灭,坚乱,慕容垂得其地,州郡之名如故。《太平寰宇记》
150 【补】 建节将军徐岩叛,驱掠四千馀人,北至幽州。慕容垂敕其将平规曰:「但固守勿战,吾当自讨之。」规违令拒战,为岩所败。岩乘胜入蓟,掠千馀户而去。《晋书》载记
151 【原】 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八月,魏主圭大举伐燕,南出马邑,逾句注,别遣将军封真等从东道出军都,袭燕幽州。《通鉴》
152 【原】 慕容宝闻魏来伐,使慕容会率幽、并之众赴中山。宝与太子策及慕容农、慕容隆等迎会于蓟。会迎宝蓟南,宝分其兵给农、隆。幽平之士皆怀会威德,不乐去之,咸请曰:「清河王天资神武,权略过人,臣等与之誓同生死。愿陛下与皇太子诸王止驾蓟宫,使王统臣等进解京师之围。」《晋书》载记
153 【原】 慕容宝至龙城,垂舅兰汗拒之。宝南走奔蓟,汗复遣迎宝还龙城,杀之。《北史》列传
154 【原】 魏道武破慕容宝,复于蓟立燕郡,又于郡理置幽州。《太平寰宇记》
155 【补】 魏太祖天兴二年八月,范阳人卢溥聚众海滨,称使持节「征北大将军」、「幽州刺史」,攻掠郡县,杀幽州刺史封遝干。十二月,诏材官将军和突讨溥。三年正月,和突生擒溥,传送京师掞之。《魏书·道武帝本纪》
156 【补】 太宗泰常元年,徒何部落库傉官斌叛归冯跋,骁骑将军延普渡濡水讨击,大破之,斩斌及跋、幽州刺史渔阳公库傉官昌、征北将军关内侯库傉官提等首,生擒库傉官女,生缚送京师,幽州平。《魏书·明元帝本纪》
157 【补】 世祖始光四年正月,行幸幽州。《魏书·太武帝本纪》
158 【补】 延和元年九月,徙营丘、成周、辽东、乐浪、带方、元菟六郡民三万家于幽州,开仓以赈之。同上
159 【补】 太延三年二月,行幸幽州,存恤孤老,问民疾苦。同上
160 【原】 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幽州民王惠定聚众反,自称「明法皇帝」。刺史李肃捕斩之。《册府元龟》
161 【增】 魏任城王元云出为蓟州刺史,性善抚绥,留心政事,甚得下情。《畿辅通志》
162 【原】 宣武帝延昌三年十一月,幽州沙门刘僧绍聚众反,自号「净居国明法王」,州郡捕斩之。《北史·宣武帝本纪》
163 【原】 孝明帝孝昌元年八月,杜洛周反于上谷。二年十一月,攻陷幽州。武泰元年,为葛荣所并。孝庄帝永安元年,尔朱荣讨葛荣,遗党韩楼复据幽州反。二年九月,大都督侯渊破韩楼于蓟,斩之,幽州平。《北史·孝明帝本纪》
164 【补】 孝昌元年八月,杜洛周反,号年真王,南围燕州。九月,诏左将军幽州刺史常景为行台征虏将军,元谭为都督,以讨洛周。二年正月,都督元谭次于军都,为洛周所败。二月,都督李琚次于蓟城之北,又为洛周所败,琚战没。五月,燕州刺史崔秉率众弃城南走。秋七月,洛周遣其别帅曹纥真寇掠幽州,常景遣都督于荣邀于粟园,大破之,斩纥真。十有一月,洛周攻陷幽州,执刺史王延年及行台常景。武泰元年春二月,洛周为葛荣所并。《魏书·孝明帝本纪》
165 【补】 废帝普泰元年,幽州刺史刘灵助起兵于蓟,率众次安国城。定州刺史侯渊破斩之。《魏书·废帝本纪》
166 【增】 幽州治蓟城,燕郡领县五:蓟、广阳、良乡、军都、安城。《魏书·地形志》
167 【增】 后魏初增置定、相、平、安、瀛、东燕、沧、殷、南营九州,共领四十三郡。《畿辅通志》【原】 北齐于州置东北道行台。《太平寰宇记》
168 【原】 后周改置燕、范阳二郡,兼立总管府于州。同上
169 【原】 隋开皇三年,废燕郡,所领五县复属州,总管如故。同上
170 【增】 隋开皇三年,置幽州总管。大业三年,废州置郡。《畿辅通志》
171 【原】 炀帝初,废总管。大业三年,罢州,以其地并入涿郡。《太平寰宇记》
172 【增】 涿郡统县九:蓟、良乡、安次、涿、固安、雍奴、昌平、怀戎、潞。《隋书·地理志》
173 【原】 自汉高帝置涿郡而治涿县,曹魏改涿郡曰范阳郡。隋开皇初,废范阳郡。大业初,并燕、范阳置涿郡,治蓟,而涿县属焉。此郡名废置徙治离合之辨也。《通鉴辨误》
174 【补】 自晋至隋,幽州刺史皆以蓟为治所。《旧唐书·地理志》
175 【原】 大业四年春正月,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馀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本纪》【原】 七年二月,帝自将击高丽。《通鉴纲目》
176 【原】 七年二月,帝自江都行幸涿郡,御龙舟渡河,入永济渠。夏四月,车驾至涿郡之临朔宫。《通鉴》
177 【原】 炀帝幸涿郡,召王远知见于临朔宫。帝执弟子礼,谘质仙事。《新唐书·方技传》【原】 蓟县有故隋临朔宫。《新唐书·地理志注》。
178 【原】 秋七月,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馀里。《通鉴》
179 【原】 八年春正月,四方兵皆集涿郡,凡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二百万。其馈运者倍之。宜社于南桑乾水上,类上帝于临朔宫南,祭马祖于蓟城北。同上
180 【原】 九年春正月,征天下兵,募民为骁果,集于涿郡。《隋书·炀帝本纪》
181 【增】 十年,征天下兵伐高丽。三月,帝如涿郡。秋七月,高丽遣使请降。《通鉴纲目》
182 【原】 大业七年以后,初有辽东之役,又发丁壮为骁果,又送驴马于涿郡,又发黄衣牵船沧海,又发五谷杂种,牛皮铁炭,飞挽千里。《河洛记》
183 【补】 上谷贼帅王须拔自号「漫天王」,拥众数万人,掠幽州,中流矢而死。其亚将魏刁儿代领其众,自号「历山飞」。窦建德袭破之,尽并其地。《旧唐书》列传
184 【增】 罗艺,大业时屡以军功官至虎贲郎将,炀帝令受右武卫大将军李景节度,督军于北平。同上
185 【原】 帝伐高丽,器械资储皆积于涿郡。涿郡人物殷阜,屯兵数万。又临朔宫多珍宝,诸贼竞来侵掠。留守官虎贲郎将赵什住等不能拒,惟云阳罗艺独出战,前后破贼甚众,什住等阴忌之。艺宣言激其众曰:「吾辈讨贼,数有功,城中仓库山积,制在留守之官,莫肯散施以济贫乏,将何以劝士?」众皆愤怨。军还,郡丞出城候艺,艺因执之,陈兵而入。什住等惧,皆听命。乃发库物以赐战士,开仓廪以赈贫乏,杀不同己者。艺自称「幽州总管」。《通鉴》
186 【补】 建德使大将军高士兴抗御罗艺兵,进围幽州。攻之不克,退军于笼火城,为艺所袭,士兴大溃。九月,建德自帅师围幽州,艺出兵与战,大破之,斩首千二百级。艺兵频胜而骄,进袭其营。建德列阵于营中,填堑而出击艺,败之。建德薄其城,不克,遂归洺州。《旧唐书》列传
187 【补】 罗艺在幽州为窦建德所围,告急于高开道。乃率二千骑援之。建德惧其骁锐,于是引去。时幽州大饥,开道许给之粟。艺遣老弱就食,开道皆厚遇之。艺甚悦,不以为虞。乃发兵三千人,车数百乘,驴马千馀匹,请粟于开道。悉留之,北连突厥,告绝于艺。同上
188 【增】 高开道引兵围北平,未下。隋守将自度不能支,弃城去,开道据其地。武德元年,陷渔阳郡有之,有铠马数千,众万人,自号「燕王」。《新唐书》列传
189 【增】 武德元年,隋将李景守北平郡。高开道围之,景拔城去。开道取其地,进陷渔阳郡,自立为「燕王」,都于渔阳。先是,有怀戎沙门高昙晟者,因县令设斋,士女大集,昙晟与其僧徒五十人拥斋众而反,杀县令及镇将,自称「大乘皇帝」,立尼静宣为「耶轮皇后」,建元为「法轮」。夜遣人招诱开道,结为兄弟,改封「齐王」。开道以众五千人归之。居数月,袭杀昙晟,悉并其众。三年,复称「燕王」。《旧唐书》列传
190 【增】 刘黑闼亡将张君立奔于开道,与其将张金树潜相连结,围开道。开道自杀,金树杀张君立,遂归国。开道自初起至灭,凡八岁,以其地为妫州。同上
191 【原】 张道源抚辑山东,谕艺降。武德二年,乃奉表以地归。诏封燕王。《新唐书》列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