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回家拒讲方言 学者呼吁传承很重要·台州日报

 窗前有树905 2014-07-29

  本报记者莫荏婷 实习生赵嘉文

  “眼乌珠”、“脚块头”、“杀克重”、“板则”……这些台州方言,在台州人的日常用语中正慢慢淡化,甚至,部分“85后”、“90后”已经不能完全熟练地使用。

  近日,记者在椒江区云健小学、路桥区路北小学、温岭方城小学等学校门口,向学生家长随机发放问卷,并在中国台州网民意调查栏目发起调查,共有88名受访者参与。

  

  近八成孩子回家仍用普通话交流

  “我们还是讲普通话吧,我习惯讲普通话,这样感觉好一些。”日前,当记者试图用台州方言与家住天台赤城街道桥南社区的陈宝婷交流时,这位土生土长的天台娃儿连连摆手。

  她告诉记者,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要求他们说普通话,回到家里,父母亲也习惯用普通话跟她交流,现在8岁了,还不会说地道的天台话。

  “一开口说天台话,就觉得别扭,甚至有点土气。”陈宝婷坦言,说惯了普通话,她不愿再说天台话。

  70多岁的外婆爱外孙女心切,为方便聊天,硬是操出一口普通话与天台话混杂的普通话。“身边小孩子好像都说普通话,我们老了,跟着说吧。”外婆说道。

  像陈宝婷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1月11日上午,记者走进路桥路北小学,对孩子说方言的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在老师的帮助下,记者选择了一年级的3个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共有131个孩子,年龄平均7岁。

  调查以记者提问,孩子举手的方式进行。“在家有多少小朋友和父母用普通话交流?”老师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提问后,共有102个孩子举手,这意味着,近8成的孩子回家后仍然与父母用普通话交流。

  “父母在家讲普通话的有多少呢?”这次举手的有85个孩子。“讲路桥方言听不懂的小朋友有哪些?”记者得到的答案是13人。

  那么,孩子该不该说方言呢?7成的受访者表示,会引导、鼓励、帮助孩子学习并使用家乡的方言。

  李美琴家住椒江区陶家里小区,由于在厂里接触的人来自各个地方,彼此都用普通话交流。她家孩子今年9岁,平时和爷爷奶奶交流时,会很自然地说方言,和父母讲话时,会说普通话。“我有时会冒出一两句椒江话,孩子就会立刻指出这不是普通话,改成普通话应该怎么说。”她告诉记者。

  “在学校里,孩子和同学之间说普通话。所以,我要考虑在家和孩子说方言还是说普通话,比较纠结。” 李美琴说。调查中,有不少家长坦言遇到了类似的情况。

  

  传承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同样重要

  对于是否有必要保护方言,56%的人认为非常必要,因为方言是家乡的精神财富,36%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不到一成的人觉得没有必要,因为使用普通话更方便交流。

  去年,天台中学教师陈达豪开设了《方言与语文》这门选修课。他从事语文教学工作30余年,发现天台的方言正经历危机,许多天台土生土长的“80后”、“90后”已经不能熟练地用天台话交流。

  “选修这门课的有160多人,大多数只会讲普通话,有些学生用方言把‘朱老师’叫成‘猪老师’也不足为奇。”陈达豪说,学生的这种表现,从推普角度讲值得高兴,但从传承乡土文化角度讲,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方言与普通话同样重要,方言有地域符号特征,承载着一种文化认同感。两个会说方言的人一起聊天,除了正常的交流外,还会产生很强的认同感与亲近感。尤其是在外地,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林晓晓是路桥人,曾在福建念书,她的研究生论文就是有关吴语路桥方言语音。

  台州曲艺家协会老艺人金明才是温岭电视台《看温岭》方言栏目的主持人,也是温岭档案局录制温岭方言语音的主发音。他认为,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色。比如,温岭的道情、排街、快板都依赖方言发展起来。相比于普通话,方言本身的词汇较丰富,更能生动地传情达意。

  85岁的退休语文教师茹根曾受邀多次参与温岭语音研究工作,他介绍,台州方言是吴语的一个分支,但各个县市区存在语音差别。推广普通话的初衷不是取代方言,他希望给方言足够的生存空间,以便更多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而应该如何传承方言?受访者首选“家长言传身教”(65%),其次是“相关部门要多挖掘方言的文化内涵,激发学习积极性”(47%),“媒体多开方言栏目”(37%)排在第三位。其他建议还有“政府要加强重视,组织策划相关活动”(25%)、“学校把方言教育纳入计划,与正常教学同等重视”(19%)。

  莫荏婷 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