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壮医对痧病的认识及诊疗

 360易长生 2014-07-29
扯痧法,认为"此外治易知易行之法,必有益无损,与痧药均便于行路之人。盖一面吞药,一面自己换手扯痧,立即见效"。《龙脊壮族社会文化调查》还论道:"长期以来,壮族人民除用药物治疗各种疾病外,还采用针灸、......刮痧等简易疗法,治疗效果很好,深受群众欢迎"。现代罗氏报道,用壮医温刮缚扎刺法治疗痧症108例,治愈率达80%,取得了满意效果。总之,壮医治疗痧病的各种方法,从取材到施术,都充分体现简便、实用、良捷的特点。简便的取材,良捷的疗效是各种疗法得以代代相传,不断推广的主要原因。正如壮族研究专家所指出"壮族先民是针灸疗法的最早发明者之一,其疗法的最大特点是简便易行,治疗广泛,疗效良捷,因而历数千年而不衰,而且其技术亦不断提高。此外,壮族及先民还针对南方炎热,人易中暑的特点,发明了刮痧挑痧法,亦简便易行,疗效甚佳。

    壮医各种简便、实用、良捷的治疗特点规律,从远古开始逐步积累,至明清时期形成并逐步完善。这些简便廉验的技法和方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以卓著疗效被收入同期与痧病专篇相关的中医文献中,通过交流充实和丰富了祖国传统医学关于痧病的治疗学,并为现代医学研究痧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在完成本章节之前,有几个问题有必要略作论证。《桂海虞衡志》系宋代曾在广南(今广西)为官多年的范成大所著,全书所录全为广南物产、风土民俗,故其中所收载的瘴气和"挑草子"法内容,毫无疑问为壮族地区内容。《岭外代答》为与范氏同一时代的周去非将自己在桂所见所闻而作。作者曾于淳熙年间官桂林通判,在桂期间足迹遍历八桂,博采壮乡风土民俗,故书中所提及的瘴气及其"挑草子"治疗内容当出自壮族地区无疑。其次,《验方新编》乃清代鲍相璈在广西壮族地区的武宣县写成,从其收载的痧症诊疗内容看,大部分是壮族地区的经验。再者,壮医认识和诊疗痧病的某些经验方法,与其他民族医相同或相似,在祖国传统医药文献中透析出的壮医药内容,说明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组成部分的壮医学和其他少数民族医学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是相互吸收,不断交流的。"中国古代医药学的形态结构是个多源一体化结构"。因此,壮医认识和诊疗痧病的某些经验方法与祖国传统医学文献记载相同或相似,又有其特异性;正是祖国医学史上汉医与少数民族医其共性与个性、整体和部分的辨证统一。

    三、壮医痧病及其诊疗的现代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壮医专家学者致力于民族医药的挖掘研究,将千百年来流传于壮族民间的痧病诊疗技术和经验加以全面、系统地整理、研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更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同时,现代科学技术和医学的广泛地进行渗透,出现了多途径对壮医痧病诊疗技术的探讨,产生了众多的新理论、新观点,推动了认识的不断深化,壮医对痧病的认识和诊疗在继承的基础上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病名及分类的日趋明确

    壮医对痧病的命名,有上百种之多,各不相同,可能与壮医各承祖传,自成体系有关。据已故德保县老壮医罗家安所著的《痧症针方图解》(手抄本)一书所载达82种病症。罗老医师通过临床实践观察发现,壮医所指的痧病,虽然临床表现十分复杂,根据不同的症状可以区分为数十种痧症,但有一定规律可循,寒热就是许多痧病所共有的症状。罗氏在其所著的《痧症针方图解》中明确以阴盛阳衰、阴衰阳盛对痧症进行分类,将痧病分为阴盛阳衰、阳盛阴衰、阴盛阳盛、七星痧、耳羊等病症。凡身体肌肤发热,扪之灼热,或热多冷少,甚至全是发热,口渴不解者为阳盛阴衰;凡发冷不发热,手足冷,无汗,口渴喜饮者为阴盛阳衰;凡发热重,发冷重,昏迷,神经错乱,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