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了解你身边物美价廉的药物之十

 憩苑 2014-07-30

 

       了解你身边物美价廉的药物之十

                              

        老六月雪 

 

            

                 

 

                          

处方名:茵陈、绵茵陈、绵陈。

来源:为菊科植物茵陈(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幼苗。

别名:绵茵陈、小白蒿、白头蒿、香蒿、蒲蒿、蒿蒿头。

识别特征:体态:多年生草本,高一至三尺,有香味。茎直立,多分枝,老枝光滑无毛,幼枝有灰白色细柔毛。

叶:基生叶有长柄,叶片不规则羽状深裂,基部楔形,有白色毛;茎生叶无柄,长三至八分,1—2回羽状全裂,裂片线形。

花果:头状花序小而多,排列成圆锥状,花均为管状,黄绿色。瘦果倒卵形。

生境分布:生于原野、路旁。全国各省均产。

采集加工:药用全草。春季茎高二至三寸时,由基部铲下(不散株),去净泥土、杂质,晒干。成品茎叶齐全,灰白色,不带根。

性味功能:性微寒,味苦、辛。能清湿热,退黄。

主要成分:含茵陈烯(C12H12)、茵陈酮(C12H12O)、茵陈素、叶酸、绿原酸(C16H18O9)、咖啡酸(C 9 H 8 O 4 )。

药理作用:

1)解热:茵陈浸剂有强力的解热作用,但煎剂解热的作用则较弱。

2)利胆:能促进胆汁的分泌,有效成分为绿原酸及咖啡酸等。

3)抗菌: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菌作用。

4)抗病毒:对流感病毒(PR8株)有强力的抑制作用。

5)抗真菌:稀释400万倍,仍能抑制猩红色毛癣菌发育,有效成分为茵陈素。

6)降脂: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和β脂蛋白,防止血管壁脂质堆积。

临床应用:为治疗黄疸的主要药物。

1)治湿热黄疸,用于阳黄。

2)治寒湿黄疸,用于阴黄。

3)作为柴胡的代用品用作清热。

使用注意:虚黄是黄而带淡白色,小便如常,口淡,脉弱,是由贫血、寄生虫病所致,不是由湿热引起,因此不宜用茵陈,家用补中益气药物治疗。

用量:5钱~1两。

处方举例:

1)茵陈蒿汤(《金匮要略》):绵茵陈1两、大黄3钱(后下)、栀子4钱、水煎服。用于阳黄、黄疸初起。

2)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绵茵陈1两、云苓5钱、猪苓4钱、白术4钱、泽泻3钱、桂枝2钱、水煎服。用于阳黄、湿重于热。

3)茵陈四逆汤(《张氏医通》):绵茵陈6钱、熟附子3钱、干姜3钱、炙甘草1钱、水煎服。用于阴黄。

4)疥疮身痒:茵陈适量,煎汤外洗。

制剂:

1)清肝片:茵陈60斤、板蓝根120斤、甘草24斤,制成浸膏片,每片0.3。用于慢性肝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每日服3次,每次4~6片。

2)利胆片:系由茵陈、四川大金钱草、大黄、云木香、金银花、知母、大青叶、朴硝、黄芩、砦胡、白芍等为原料制成,每片0.3,有利胆退黄、抑菌消炎作用,用于胆道感染(包括胆囊炎)、胆结石、胆道手术后复发等。每次服6~15片,一日3次,一般服2~10周。副作用为稀便、腹泻。

3)传肝冲剂:茵陈挥发油醇溶液4,000毫升,黄芩37斤5两,海金沙25斤,甘草6斤2两5钱,糖粉44斤,白糊精20斤,共制成冲剂2,000袋。用于治疗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服法:成人每日2次,每次1袋。小儿每日2次,每次0.5袋,开水冲服。

4)肝炎糖浆:(“901”抗菌肝炎糖浆):由茵陈、板蓝根、柴胡、白芍、桃仁等配成的糖浆,适用于急性黄疸型和无黄疸型肝炎,对慢性肝炎也有一定疗效,一日量80~120毫升,分3次服,25日为一疗程。

5)肝中针:茵陈、板蓝根各188.0,栀子94.0,氯化钠5.0,吐温-8010.0,制成注射液1,000毫升。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每次肌注2毫升,一日1次。14~20日为一疗程。肝功能大半数在用药2疗程后恢复正常,黄疸半数在半月以内消退。

                             

处方名:青蒿。

来源:为菊科植物青蒿(Artemisia  apiacea  Hace)的全草。

别名:大青蒿、香蒿子、臭蒿子。

识别特征:体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茎高一至四尺。

叶:叶互生,2回羽状全裂;小裂片狭长,有齿;叶轴栉齿状。

花果:头状花序小,近球形,稍下垂,直径约二分,多数排列成圆锥花序;总苞片背面绿色。瘦果微小。

生境分布:生于原野草丛中。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采集加工:药用全草。夏季花将开放时,离地五寸割下全株,阴干。成品绿色。

炮制:略洗,稍闷,切段,晒干。自用可趁鲜切段,阴干。

性味功能:性寒,味苦。能清暑热。

主要成分:含青蒿硷(C21H22ON2)、挥发油和苦味质等。

药理作用:

1)解热发汗:尤其适宜于清解暑热以及解退弛张热和原因不明的久热,但在高热和热病进展期,解热效果不甚显著。

2)止血:对鼻出血和紫斑,有一定治疗效果。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清解虚热和暑热。前人的经验说:“青蒿为清热凉血退蒸之良药”,现代实践也主要是用于血虚而有热者。

1)治疗血虚发热(多属慢性消耗性疾病所致的阴虚发热)、潮热盗汗,配地骨皮、白薇等。又可在滋补药中,加入青蒿一味,帮助解热。

2)治疗温病后期,夜热早凉,热退无汗。配生地、知母、地骨皮等清热解凉血药,方如青蒿鳖甲汤。

3)用于清解暑热(即夏令感冒,或中暑、低热)。发热无汗、胸闷头晕者用之最宜,可配薄荷或甘草、滑石等。

4)治疗紫斑、鼻出血等,取其有清热凉血作用,有一定效果。治鼻出血用鲜青蒿捣汁加冷开水冲服。治紫斑须配升麻、鳖甲、当归、生地等同用。

5)治皮肤瘙痒,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青蒿气味芳香,对胃肠刺激不大,与一般苦寒药有伤脾胃者不同,但有泄泻者仍不宜用。出汗多者也要慎用。

用量:常用量1~3钱,为加强解热作用,有时须用5~8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