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年7月31日
尿素合成-德国化学家维勒出生
1800年7月31日,德国化学家维勒(Friedrich W?hler,1800、7、31-1882、9、23)出生。他以首次人工合成有机物而闻名。 在18世纪末和9世纪初,生物界流行一种“活力论”思想,认为动植物体内有一种神秘的活力(也称“生命力”),它决定了动植物的生存。受此影响,化学家普遍
认为有机物依赖于活力才能产生,因此,有机物只能产生于动植物体内,是无法人工合成的。这就意味着,从理论上将无机物与有机物划分出一道鸿沟,否定了人工
合成有机物的可能。这一主观臆测影响十分恶劣,人为的、主观的为化学家的探索筑起了一道樊篱,使有机化学发展举步维艰。直到德国化学家维勒,用人工方法制
成尿素,才打破了这种局面。
维勒在贝采里乌斯(J?ns Jacob
Berzelius)的实验室学习时,曾试图用氰气与氨水反应制备氰酸铵,未能成功,却意外得到了草酸铵和一种不知名的白色结晶体。维勒经过研究,肯定了
这些结晶物不是氰酸铵,但还不能确切知道其组成。后来维勒不断对此结晶进行探究,发现其性质与尿素相像。他将此物质与尿液中提炼出来的尿素相比较,最终确定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1828年2月,他向老师贝采里乌斯报告:“我无法再继续怀疑我对尿素完成了化学合成,我得宣布,我不用通过肾就能够制得尿素。”此后,他在《尿素的人工合成》中又公布了他制取尿素的两种方法:用氯化铵溶液处理氰化银后加热;用氨水处理氰酸铅,分离氢氧化铅沉淀后加热。
维勒用无机物合成了典型的有机尿素,突破了无机与有机物的人为鸿沟,极大冲击了活力论,在有机化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生物学的发
展。活力论者仍然狡辩,虽然氰和氨都是无机物,但却由活性炭制成,所以还有有机物参与了变化过程。维勒的工作虽然没有完全推翻活力论,但他开启了有机物合
成之门,拉开了有机化学新世纪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