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与一掌经爱好者探讨一些关于一掌经命理的判断方法和思路问题,并且时常发生争论,焦点集中在究竟以何种方法为主要判断方法上。由于社会上流行的一掌经版本不同,内容侧重点不同,判断方法和依据自然也不同,因此真假和主次难分。当然,各种方法都有其优点,显现出不同的突出点,如能全面掌握更好,但是,个人认为还是不能舍本求末。“星”的本质特点象征人的本性,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推理来判断人生质量和未来走向应是主要方法,其它内容应为参考依据,这是一掌经不同于其它命理学的区别所在。
一掌经顾名思义应发源于佛家,其中含有道家的一些方式方法,但无论佛家还是道家,主要思考方法是一致的,相信一掌经理论来源于“悟”,是“空”和“静”中显现出的结果。佛道两家的修行过程都是“悟”,不同之处是佛家的“悟”即是“空”,对生命的认识从“真空”境界中达到更高层次,往往对静悟中显现出的特异现象不屑一顾。而道家则以特异功能为最终修持目标,通过“修真养性”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并以其惩恶扬善,为民解灾。佛家认为人都是贪得无厌的,是需要“度”的对象,因此是不会为人算命,把人分出三六九等的,发明一掌经主要是以选僧为目的。而道家修的是本世,因此,一掌经为其所用也是正常的。 所有命理学都以中国古历法为依据,即:以农历出生时间起四柱,一掌经也不例外。而古历法是根据日月星辰在不同时期对应于地球的所在位置编制的,就像行进路上的路标一样,只是时间的象征标志。真正起作用的是后人在此基础上加入原有的阴阳五行、干支、星象等信息特点,才产生了天人合一的较为系统的命理学。 从人生的优劣判断实践中,充分证实了一个切实存在的普遍规律,那就是天、地、人三才合一理论。“天”起主导作用,而“地”随之,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人和其它万事万物一样,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这一自然规律的束缚,因此,所显现出的规律几乎是相同的。关键是这一规律靠什么来体现,命理学无异找到了这块“模板”,世间万事万物只要用这块“模板”一套,其运行轨迹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对比其它理论,一掌经的出现稍晚一些,据说产生于盛唐佛教兴旺时期,只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正是由于出现的晚,才更先进。它在所有命理学的基础上,又加上佛家从另一空间对人生的认识。比较那些枯燥乏味的干支五行来说,从感官上认识人生无异更加接近实质。由于社会条件、周围事物变化、人际交往等等后天干扰因素对人生运律的影响,会造成判断准确度降低,这是所有格式化命理学的一大难点。而一掌经的“据理推断”、“不可执一而论”观点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就像易经中的“外应”一样。对一掌经掌握高深者,任何周围事物变化都可能成为参考依据,其准确度建立在对命理的理解程度上,而不是死板的套用某些模式。至于人们所说的一掌经推运“咬不死”的特点,可否认为这正是其优点呢? 我从接触一掌经以来,尽管了解并不全面,但从实践中的奇异现象确认:以“星”的本质特点对应于人的本性,根据不同的本性所组合成的形象特点,结合现实条件与古时对人生认知的不同点判断人生优劣,推演人生运律的方法应该是一掌经的主体内容,尤其对佛门以外的人准确率是很高的。其原因是佛门之外的人往往“本性难移”,而修佛者则运气有所改善,进一步说明了本性决定一切的理论是正确的。
一掌经作为一种独特的命理学,和其它命理学、预测学一样,在没有发现实质的情况下毕竟是模拟的,因此必然存在准确率问题。据专业人士统计,其中准确率最高的是八卦六爻,可达到百分之九十九。从表面意义上看,一掌经远不及其它理论,一句“咬不死”足以证明其不确定性是很强的。但是,根据个人理解,一掌经所谓“咬不死”特点是有其依据的。它灵活、实际、不拘一理,重视后天因素对人生运律的影响,因此也更利于探讨和发现新的东西。
对其它命理学来说,影响准确率的主要后天因素是阴阳五行的变化。例如人所处的东西南北方位不同,环境变化以及所接触的人群、物体不固定等,都会影响个体五行的旺衰平衡,使原有的运律在体现程度上有所变化。有些情况是后天干扰能改善五行关系,使其更加平衡,运律好转。而有些情况则是恶化了原有的五行关系,使之运律高峰时抓不住机会,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运律低谷时挫折更大。这些不确定因素从“模板”式命理学中是很难准确判断的,能看到的只是某个体的五行状态、喜欢什么和怕什么,能做到的只是采取一些并非很有效的弥补方式,而未来的结果仍是个未知数,这是造成准确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对此,古人就有这样的先例:同一时间出生的两个人,一个长大后成为宰相,而另一个则幼年夭折,因此只能用“大命不死,必有后福”,反之,“大福大贵之人必有大灾大难”来理解了。 在排除后天干扰方面,最为有利的当属一掌经。因为来源于佛门的一掌经完全是另一种理念,它的理论基础是人的“本性”,而不是“五行”平衡理论。由于本性并非完全固定不变,例如通过佛家的方法“修持”是可以改变的。这虽有不确定性,但从另一角度看,其不拘泥于一理的思考方式似乎更能贴近生活实际,这恰好解决了其它命理学所无法解决的后天因素干扰问题,这是前文已经谈到的。另外,一掌经只起到引路的作用,而不是固定的模式,从而也给后人的研究和发展留有想象空间。 根据个人所见所闻,我深感一掌经判断方法是有时代特点的。从古至今随着时代的变革,人生质量优劣甚至成败结果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情况首先体现在人生善恶、贵贱的定义上,社会的发展,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变革,以及今天多样化的市场经济,使原来的下九流逐渐成为人们生存道路的主体,甚至成为热门行业。人类贪婪与自私的本性时而如鱼得水,时而又受到抑制。这种变幻莫测的干扰因素使各星原有的优点和缺点,在主次关系、体现程度以及看法认识上不得不随之改变。 很多例证足以说明这种变化是切实存在的: 比如“福”星有“佛”的表象,代表无忧无虑、乐观向上、和睦可亲、老实厚道等特点。应该是家境富裕,诸事不愁的富贵形象。而今,正是其虑事不多,缺乏求索能力和管理手段,很难形成富裕的家境,从而也达不到真正的无忧。除了具备较好的佛缘以外,实在不能适应现实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而“贵”星虽善交友,能得助,凡求易成,但其佛性和对群体的依赖性如今往往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更谈不上“高贵”。“文”星本是“小天贵”,由于其天真而缺乏“社交”能力,至使经济收入细如牛毛,且常常遇到事业的波折,以至近身无道,空有一身才华。 “权”星有“精细”的特点,具备面面俱到的管理和操持能力,是人类“竞争”本性的典型。但精力不集中,因此学业不精,本是操心费力的中下命。而今,其本领也常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基层职权和操持之财的象征。“驿”主奔波,“厄”主坎坷,具有“鬼道星”的特点,在佛家看来并非好运,而今其不安于现状、超人的计划和求索能力却常能得志,多为官职。“破”主分离破败,奔波劳碌,多学少成,诸事难求。现在,其贪求与大度的特点常能成为豪爽霸气的老板,或者是财务工作者以及财源大进大出的经商者、劳动者。而“奸”星更是“大如沧海细如毛,佛口蛇心两面刀”的小人形象,而实则优点大于缺点,如:有人缘,有威信,讲义气,敢作敢为,敢打抱不平等,是乱世枭雄的形象。只是目标过于高远,因此,过求与失败常伴随其身。现今,如果稍加收敛倒是成功和财运的象征。另外,在诸星组合效果上同样需要结合周围环境加以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这些,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或在公有制时期恐怕就是另一种解释了。在市场多样化的私有制时代,周围环境犹如一个庞大的商海,人类的竞争与贪婪之心必然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星”的原有性质(即:人的本性)与周围环境所产生的效应有所改变也在情理之中。 从原著的主要内容看,尽管一掌经发明的初衷是以“选僧道修行寿限”为主要目的,但也有“定儒者贵贱功名”的人世间的哲理,有教育人们行空悟道,凡事不强求,逐渐引导人们摆脱“六道轮回”的“度人”目的,也有多行善事,去除邪恶,追求正义的至理名言,应该存在为民所用的目的。疑问之处在于,这里的“善”与“恶”、“高贵”与“下贱”是根据佛家的理念和当时的社会情况定义的。当今时代,就人类的本质而言,如果简单套用佛家的观察方式和“与世无争”的理念未免有脱离实际之嫌。因为常人的本性就像动物的生存本能一样,是人类生存的必备条件,不脱离现实境界是很难改变的。要想真正理解和预测常人的生存质量,非结合社会实际而不能全解。 随着对一掌经的深入理解,我越来越感觉到所谓“三才”似乎有形可见,天、地、人的本质和整体运行规律就潜藏在人的本性、社会环境和万事万物之中。目前,生命之理只能从三者巧妙结合的效果中逐渐去寻找和发现,因为在看不到实质的情况下只能体会到其现象,但无论用什么方法都说不清道不白。就像电学一样,在没有发现电子之前,除了现象一切都是未知数。从这个观点出发去探索生命,唯独一掌经更贴切,更形象,从而也更有发现本质的希望。
一掌经中有“此书不可错放匪徒者”一说,不知是否为原著内容。何为“匪徒”?又何为“错放”?佛家的东西又怎能为“匪徒”所用?其危害性究竟在哪里?这些似乎可以理解,又似乎不能理解。分析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原著并没有此戒,是后人出于某种目的加上去的;二是一掌经还有更加精妙、善者恶者皆可使用、常人难以了解到的天机。但从目前所流行的版本看,似乎没有什么值得保密的内容。
从定义上看,所谓“匪”即“官”的反义词,分别代表“邪恶”和“正义”。其实人的本身并非完全象“三字经”中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也存在“恶”的一面,这是一掌经的核心理论,也是佛家的观点。虽然个体对“善”与“恶”的认识不同,体现程度各自有别,但是,人具有两面性这一观点的确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甚至“恶”的本性还多一些,否则就不用佛家来“度”了。人先天具备“善”与“恶”的两重性,使之都可能为“官”,又都可能为“匪”。善者可能变恶,恶者也可能转变为善,正义与邪恶两种理念或多或少,从量变到质变,走向极端时才可发现,正常时段是无法区分的。况且从另一角度去理解,也不见得只有杀人放火、盗窃抢劫等公开损人利己行为者才是“匪徒”,那些隐藏在冠冕堂皇的外表下的罪恶,对比那些小打小闹来说岂不更俱匪性。这种真假、善恶混淆不清,应该是人心叵测和正义感的缺失所形成的现象。同时也给一掌经“不可错放匪徒”这一戒律的认识增加了难度,要么任其失传,要么无所适从,因为有“错放匪徒”之忧。 据我所知,只有大多数贫苦人相信因果报应、善恶之别。那些敢于伤天害理的人大多不信“迷信”,不讲正义,崇尚的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理念。佛家理念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好处,反而是道德上的限制。况且一掌经绝非“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少林武功;济公活佛呼风唤雨、飞沙走石的法术那样的降妖伏魔、惩恶扬善的独门绝技,只是观察人生运律、教人为善的方法和理念而已。“匪徒者”用它干什么?难道能用一掌经打家劫舍?做了伤天害理之事能逃脱罪责不成?这显然是无稽之谈。相反,主张正义,引导“迷者”放下屠刀,行善积德倒是可能的。“世间多生迷途者,只在山僧一掌观”,所谓“迷途者”应该包括“匪者”在内,说明一掌经绝对是有教育意义的。如果世人都能了解自己的本性特点和随意而行的后果,真正“明心见性”,收敛恶念,多行善事,无论对一掌经的传播,以及对社会与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事。因为它只是一种文明理智的观察方式,而没有用强行武的策略和手段,只有益而无害。 另一个情况也能说明无选择的传承一掌经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古人发明的宝贝很多已经失传,能够留下来的也是支离破碎,而且所剩无几了,原因主要是“密传”或“分传”甚至保守不传造成的结果。“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同行是冤家”使原本就不科学的经验主义的传播方式更增加了失传的机率,很多宝贵的东西因分散而丢失,自然难以完整的得到传承和发扬。现在社会上流传的一掌经版本和内容各不相同就是例证,更不要说版本之外的密传内容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善恶的混淆不清,相信并自愿改变本性者越来越少,各自隐秘的结果一定是可悲的。目前一掌经已经是支离破碎,几近失传,如此宝贵的东西自此消声匿迹实在可惜。希望喜欢一掌经的善良的人们能够认识到一个道理,其实保守本身也是一种贪念。因为一掌经来源于佛家,近似佛法,所以丝毫没有保守秘传的理由,持有保守观点决不可取。 作为一名普通一掌经爱好者,只是片面的掌握部分内容,实在没有什么资本可以宣扬的。只是希望各法各派的爱好者们都能公开所长或者经验,互通有无,便于那些具有高智慧者把一掌经更加完整的总结和传承下去,使之能够得到进一步发扬。不要被尚未理解的个别“戒律”所束缚,或者居于一隅而孤芳自赏。因为“匪者”在当今时代是无法定性的,“错放”之说也难以对号入座。何况一掌经绝非“匪”者能用。相反,一掌经主要是佛家理念,摒弃邪恶,主张善良和正义,应该象佛法一样去弘扬和普及,使之更好的发挥出为人类造福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