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 很多人生哲理,看起来很美,实际上很难做到,甚至做不到,因为超出了人类能力的范围。 譬如,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是被说得最多的人生哲理之一,然而几乎没有谁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生宛如一个轮回,我们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人格结构,也即我常写的内在关系模式,这导致我们会不断地在同一个地方摔倒。 并且,能在跌倒多次后斩断这个轮回的,就已经可以说是英雄了,而能跌倒一次后就大彻大悟,此后再也不会在这个地方摔跤的人,只怕就是神,而不再是人了。 再如,理解万岁,成了一个最响亮的口号,这也是因为,理解太难。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也属于这一类看起来很美的人生哲理。这个哲理,违反了一个最基本的心理学道理:一个人外部的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关系模式的展现。 按照这个道理,一个对自己太苛刻的人,很难做到宽以待人。相反,对自己苛刻的人,更可能的选择,是挑剔别人。 明朝官员海瑞,以罕见的清廉闻名,他从不接受贿赂,一年只买一次肉,就是母亲生日的时候。 同时,海瑞也以苛刻著称,他不仅苛刻地对待同僚,也苛刻地对待妻女。他的女儿5岁时,接了男仆递来的一块饼,海瑞知道后大发雷霆,认为女儿违反男女授首不亲的礼法,所以他不想再认这个女儿,除非她再不吃东西。结果,5岁的小丫头果真整日涕泣而不吃东西,7天后被饿死。 正史上说,海瑞家人想尽办法让小女孩进食,但她拒绝,最终被饿死。野史中有人怀疑这一点,认为很可能是被海瑞活活饿死的,毕竟一个5岁小女孩,怎么会有那么强的意志,能在7天内忍住可怕的饥饿感。 海瑞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孤单,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一些以极端清廉而闻名于世的官员,他们多数一样很难容人。 这是因为,他们的内在关系模式就是一个“我”极端挑剔另一个“我”,所以他们才能做到对自己极端苛刻。当与别人相处时,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一样会发挥作用,因此对自己苛刻的人,多数也会对别人苛刻。 因为这一点,像张居正等以智计著称的人懂得,与其重用一个以道德而著称的人,不如重用一个活得真实的人。 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世界。 一个著名的选择题,说有以下三个人: 候选人A,有婚外情,是一个老烟鬼,每天喝8~10杯的马丁尼酒,而且跟一些不诚实的政客有往来,还常咨询占星学家; 候选人B, 大学时吸过鸦片,每天傍晚要喝一品脱的威士忌,每天要睡到中午才起床,还有两次杯解雇的纪录; 候选人C,素食主义者,不抽烟,偶尔喝一点啤酒,没发生过婚外情,还是一名受勋的战争英雄,并且在战场上绝对坚强,不怕死,不怕疼。 这样的三个人,你会选谁做领导人? 这个选择题不新鲜了,相信很多人已知道不能选C,因为C是希特勒,而B是希特勒的死敌邱吉尔, A则是同时代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希特勒的确“严于律己”,但这是在极端暴虐的父亲的棍棒下打出来的,这种过分的“严于律己”高道德标准的背后,藏着可怕的破坏力。 相反,邱吉尔和罗斯福对自己是有一些纵容,但他们因而也能宽以待人,懂得包容其他人的脆弱。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 一位太太,她说自己尽力做到最好,对丈夫、对孩子、对家人、对公婆和丈夫其他重要的亲戚,她都尽力照顾。她看起来是在做一个圣人,但圣人在追求什么结果呢? 她的一句话给出了答案。她说:“我已尽力了,要是我的家庭还有问题,那就不是我的责任,而是他(丈夫)的事了。” 原来,她尽力做得完美,主要是为了把问题的责任推给丈夫。 以前读书打工时,我一个伙伴,仅在工作上,他绝对是“严于律己”,其负责的态度和认真细致的程度,都令人称道。 只是,他有一个问题——太爱指责别人。的确,很少有人像他那样,那么尽职地工作,那么守规矩。尽管因为缺乏创造力,他做不到最好,但从尽心尽力这一点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 现在,我明白了,他做得这么尽心尽力,其实是为了建立这样一种关系:我有资格指责你。 宽容胜于挑剔。所以,一个宽容而温和的朋友,要胜于一个优秀而挑剔的朋友。后者或许会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当做座右铭,但因为不符合最基本的心理学原则,他在过于挑剔自己的同时,也势必会苛责别人。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典范,诸葛亮也是“严于律己”的代表。治国上,他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时,他似乎也做到了“宽以待人”,你很少会找到他没有道理地苛责别人。他杀马谡,废李严,设计斩魏延,仿佛都合情合理,都是依法办事,或是形势所迫。 然而,在我看来,他这些做法的内在逻辑一样是“严以待人”。这个逻辑也体现在他的“鞠躬尽瘁”上,蜀国大大小小的事件,他都要过手,意识上,他说是要对得起刘备的看重,但潜意识上,这里面有很深地对别人的不信任,他对人才的要求太高,这种高标准最终导致,因为缺乏锻炼机会,蜀国优秀的文臣武将越来越少。 这是过于“严于律己”的一个必然结果,诸葛亮对自己苛刻的同时,最终也苛刻地对待别人,尽管从大面上看,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但整体上,这形成了一种苛刻的气氛,令他和蜀国很难锻炼人才。 因为以上的种种事例,我个人反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矛盾哲理,我更喜欢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说法: 自我实现者,一方面是疾恶如仇,一方面对人性的脆弱抱以深深的同情。 真正的宽容带来真正的自由 一个有过濒死体验的人说:“死亡的时候,自己的一生,所有的细节,以及给别人造成的所有影响,都在眼前一一呈现,我突然明白了,我伤害过的所有人都是我自己,我给予爱和付出过的所有人都是我自己。” 同样的,我们宽容过的所有人,都是我们自己。从心理学上讲,宽容别人和宽容自己是一回事。我们不宽容,是因为别人展现了某一个特质,而这个特质就是自己身上存在的,但是不被意识所接受的特质,所以我们才无法容忍这个人。濒死体验过的人,感受到伤害过和爱过的人其实都是自己,就是说本不存在对立的主体和客体。同理,真正的宽容是破除了二元对立的。也就是说宽容没有对象。当宽容成为一个人本质的属性,不会因为发生这样的事情表现宽容,发生了那样的事情就又不宽容了。 宽容可以把自己从情绪的枷锁里解脱出来。比如我愤怒地骂人,这样我成了别人的地狱。同样,我也处在自己制造的地狱当中。我宽容的时候,情绪便不能主宰我,我是自由的。不被情绪所困,才是宽容的真义。 做到真正的宽容,要尊重内心所有的动力。任何动力都是既有A也有-A,当两种动力都被充分尊重的时候,我们便能做到真正自由的选择,而不是一会儿被A主宰,选择做A,一会儿又被-A主宰,选择做-A。那样我们都不是自由的,而是像程序一样,触动了A,就执行A,触动-A,就执行-A。这就是为何有人总是拖延,犹豫不决,因为做决定的时候,不能同时意识到A和-A两种动力。 比如我的一个朋友,每次出门旅游之前都要犹豫。大家说,这么好的旅游机会,一定要去享受,放松一下吧!她也觉得是啊,于是收拾东西决定去。刚收拾好东西,又想起还有好多工作和家务没做完,万一家里被盗怎么办,于是跟同事说不去了。同事又劝她,旅游地点有多么好玩,不去多可惜啊。她想是啊,于是又决定去了。可是等到上车前,又担心工作会做不完,于是一个人回去公司工作了。等同事们旅行归来,都在兴奋地看照片,议论趣事,她又觉得好委屈,好像大家亏欠了她似的。同事们也会有些尴尬,尽量避免在她面前提到这次旅行。这样的犹豫不决几乎发生在所有事情上,她越来越依赖,希望所有事情都有人替她决定,为她负责。 旅游,我们通常会有两种动力,A是去享受美景,-A是要抓紧时间工作。当我们能同时觉察这两种动力的时候,就会充分考虑A和-A,做出自己的选择。也许最后会证明,这个选择不是最佳的,但是自己做出的决定,自己为这个选择负责,不抱怨任何人。 那为何我们有时候无法同时尊重两种动力呢?因为童年的时候,我们不被宽容。只有当我们表现A,父母才关注我,表现-A就疏远甚至惩罚我。大多数孩子,越来越认同A,意识上拥护A才是正确的做法,忘记了自己还有-A的动力。也有的孩子同父母彻底决裂,专做-A,忘记了自己还有A的动力。而且A既然是父母要我选择的,那父母就要为我负责任。 比如小甜甜布兰妮,开始的时候做妈妈要求的乖乖女A,完全受妈妈控制,一直都好乖。突然有一天,-A“不乖”的动力出来了,于是完全受-A控制,疯狂地毁灭自己的形象。小甜甜的A和-A无法并存,因为妈妈控制欲太强了。 所以说,不宽容的背后是深深的恐惧,恐惧被父母忽视,惩罚。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份恐惧虽然依然存在,但是可以失效了,成年人已经可以独立生存。好好地觉察这份恐惧,宽容自己的所有动力,告诉自己,没关系的,一切都是正常的。宽容可能暂时被恐惧所掩盖,但一直都在我们心中。 一个不会宽容的人会苛求别人,或把自己的意志强压于人,甚至得理不让人,往往使自己心理处于紧张和愤怒状态,导致人的交感神经冲动,过度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胃肠消化液分泌减少、蠕动受到抑制,出现食欲降低,消化不良等,进入了“心理—生理—病理”的恶性循环,则不利于心身健康。 心理健康--宽容、善良、乐观 宽容是心理养生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心身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认识和理解其重要性,便会自觉的去修养。 宽容是心理养生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心身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认识和理解其重要性,便会自觉的去修养。 1、宽容养生的实质:宽容也叫宽恕。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不致使心态反映过度而失控;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对人和事的理解和谅解;宽容也是一个人思想成熟的一种表现,显示出气度和胸怀。宽容养生的结果能达到乐观处事,心身健康。 一个不会宽容的人会苛求别人,或把自己的意志强压于人,甚至得理不让人,往往使自己心理处于紧张和愤怒状态,导致人的交感神经冲动,过度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胃肠消化液分泌减少、蠕动受到抑制,出现食欲降低,消化不良等,进入了“心理—生理—病理”的恶性循环,则不利于心身健康。 2.宽容对心身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有利于心理养生:达到“两个减少”和“两个增加”。 一是减少被伤害的感觉:遇到对自己、对事物有伤害的事,本能有和中反应。如果宽容对待,会减少伤害的感觉。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两个孩子打架,一个孩子被打受人欺负了,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接着孩子到打人的孩子家去,大吵大闹,甚至去打人家的孩子,结果本来是两个孩子打架,便又成了两家吵架了,问题没解决,反而结下了仇恨;另一种做法,拉着孩子到打人的孩子家中,先说明两个孩子打架,我们的孩子怎么会和你们的孩子打起架来呢?两个人本来都是好朋友,怎么会打成这个孩子,今天我是来给你们两个说和来了,今后要互相帮助,可不要再打架了。这时打人孩子的家长看到这种情况一定会批评自己的孩子,不公缓解了孩子间的仇恨,还会使两家和睦相处。两种做法,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减少了被伤害的感觉,做到了心平气和地解决了问题。 二是减少了愤怒与压力:遇到伤害的事,马上会有一种愤怒,此时“沉默半分钟”再反应,就可避免了不理智的行动,说“过头话”、做“过激行动”,事后又后悔。否则,一时激怒,既无助于事情和解决,又伤了和气,甚至彼此产生仇恨。如果宽容一下,就不会发怒,也减轻了事后的心理压力。 三是增加了信心:能够宽容待人,“有理何必噪门高”。表现了自己的信心和力量,显、示了自己的高尚。也会带来热情更愿意宽容人。 四是增加了快乐:做了一种宽容人的事,感到自己的修养在成熟,得到一种自我安慰,乐在其中。 (2)有利于身心健康:根据美国史丹佛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宽容不只是一种美德,也有益健康。在2003年美国《美国与年龄》一项报道中指出,《史丹佛宽容计划》发现,宽恕可让:70%参加人士减少伤害的感觉;20.3%的减少了因压力而带来的身体疼痛、胃肠不适、头晕等症状;10.3%的人减少了愤怒的情况。 胡少 孩子遇到挫折 别总想帮他一把 华夏心理导读:因为对班主任的批评无法接受就放弃读书;因犯错被校长批评卧轨自杀;承受不了学习压力跳楼自杀……这些孩子的极端行为,不光给自己,而且给整个家庭带来让人心碎的伤痛。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孩子教育问题重于泰山,十一月,华夏心理携著名心理学专家李子勋老师为大家带来家庭治疗工作坊,为您解答家庭教育种的各种问题。 提高孩子抗挫力 家长应首先接受培训 提高孩子抗挫力 家长应首先接受培训 怎样提高孩子的抗挫力,让他们健康成长?昨天下午,200多名家长参加了由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工程四川心灵阳光关爱中心督导海蓝博士主讲的抗挫力讲座,专家提出4条建议。 在孩子一天天长大的过程中,他的许多个“第一次”都给父母带来无限欣喜———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叫妈妈……但惟有一种第一次我们希望它晚些,再晚些到来———那就是孩子第一次遭遇失败和挫折。 是的,虽然童年很快乐,但就像学走路时会摔跤,挫折也总有一天会到来。海蓝博士说,希望孩子摔跤时不哭,更希望他在考验前微笑。我们把这种微笑的能力叫做“挫折抵抗力”,它让我们的孩子可以像球一样,每一次被拍打都能高高弹起。 “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最重要的是家长,因此首先接受培训的应该是家长,而不是孩子。”海蓝博士认为,家长的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要过度保护,适当让孩子接触挫折和感受挫折,是提高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关键所在。 孩子受了委屈 家长要教他适应挫折 来参加培训的张嘉稜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的儿子今年4岁,还在读幼儿园。“在娃娃的教育上,特别是他遇到挫折的时候,怎么教育真的是很成问题。” “不是摔倒了不要扶他,让他自己起来的问题。”每次在幼儿园里,张嘉稜的儿子与小朋友发生矛盾、受了委屈回家大哭,就成了全家的大问题。 “毕竟社会大环境不会改变。”张嘉稜说自己去参加青少年训练营,就是希望真正学到抗挫的能力。当孩子面对挫折时,作为母亲能够教育孩子怎样改变自己,怎样去适应挫折。 给孩子遭遇挫折的机会 如果你永远都将孩子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帮他挡住伤害与失败,那他就永远也学不会如何在打击到来时独自承受。所以,请稍稍克制你“想帮他一把”的冲动,给孩子一个了解挫折的机会。 和孩子快乐面对挫折 孩子的“挫折抵抗力”有多强,有时候取决于你自己面对挫折的态度。能够以轻松诙谐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这样的父母会是孩子们很好的榜样。 让孩子有机会放出光芒 要努力去发现孩子擅长做哪些事情,并且鼓励他去做,在某一领域里有充分的自信,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面对挫败。 鼓励孩子帮助别人 鼓励你的孩子照顾和帮助他人,是让孩子树立自信心和独立意识的好办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