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乡文化(温岭)

 绿趣lvqu_3 2014-08-01

石夫人峰  在温岭市区太平街道的五龙山上,有一座美人峰,当地乡民亲切地称呼她为“石夫人”。石夫人山是一座由千万年前流纹岩地质差异变化而成的山峰,遥看像一位发髻高卷的年轻少妇翘首云端,凝视远眺,为温岭之象征,有诗咏之:“巍巍独立向江滨,田畔无人水作邻。绿鬓懒梳千载髻,红颜不改万年春。雪为腻粉凭风敷,霞作胭脂仗日匀。莫道面前无宝镜,一轮明月照夫人。”。《嘉靖太平县志·地舆上》引《临海记》云:“昔人渔于海滨不返,其妻携七子登此山望焉,感而成石,下有石人七躯,即其子。”又有民间传说:渔村寡妇为争取婚姻自由,私嫁黄岩石大(读如“陀”)人,夜行至此,忽闻鸡鸣,以为天将明,难至黄岩,遂僵然成石。石夫人的娟娟秀色独擅浙江东南一角。远看峰石挺拔,孤峙无凭,形态俏丽俊美;近看石骨显露,跌宕多姿,曲线明暗有序。若遇云遮雾绕,峰石姿影婆娑,倍增秀色。旭日东升,霞光初照时,又恰似美女在一片轻纱中显现出清丽的容颜。

    关于石夫人美丽而动人的各种传说,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但说法种种。现在见诸文字、流传最广的,当属政府文化部门搜集整理定稿的“石夫人为了嫁给黄岩石陀人而殉情”的版本:
    很久以前,温岭城外有一姓石的寡妇,丈夫早死,与一三岁女儿相依为命。虽然穷,但她还是常接济比她更穷苦的乡亲,大家都尊称她为石夫人。 
   

    一次,她带女儿赶集卖布,孩子看到桔子很想吃,可她口袋里只有一个铜钱。卖桔的是一位青年,见孩子叫得可怜,就送了她几个,说:“自家种的,就拿几个去吧。”石夫人不好意思地打量他一下,还很面熟。原来去年一次,她在集上卖不了布,正为无钱籴米,也就是这位青年送了她十几斤米,说:“大嫂,这点米拿去给孩子煮粥吧。”说完就匆匆走了。 

    石夫人心里好感激,散集时,就将丈把布送给她,说:“大叔,这点布就给你遮风避雨吧。”这青年很感激地说:“我是黄岩澄江焦坑人,叫石陀人,大嫂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说。”此后,他们也常在集上碰面,也谈些家常事,不想却招来风言风语。

    当地的族长见石夫人年青美貌,起了不良之心。他让管家去劝说石夫人做他的小妾,石夫人断然拒绝。石夫人知道族长心狠手辣,不会甘休,这一夜她哭得很伤心。果然,过了几天,族长再次派管家来说:“你从也得从,不从也得从,择定的日子就在后天。

    当天夜里,石夫人抱着孩子哭得死去活来,想一死了之,可又放不下女儿。她最后想到了石陀人的话,便收集行装去澄江找石陀人。
这一夜,伸手不见五指,石夫人刚翻上藤岭,就见下面一片火把,她知是族长派人来追了。她抱着女儿跑呀跑,到横湖桥时,还是被追上了。管家先是假惺惺地劝说一番,石夫人坚决地说:“我不贪财,不羡势,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管家恼羞成怒,喝令手下将石夫人捆起来。石夫人趁他们拿绳之际,一脚踢开灯笼,就往横湖山顶跑,在山顶的悬崖边。她想:“我死也不能进这火坑。”于是一头往山崖撞去,只听得“轰”的一声,山顶冒出一片白烟,等白烟散去,只见山顶上立着一块石岩,看上去真是石夫人。
石夫人撞岩化为石峰的消息传到澄江,石陀人十分悲伤。他日夜痴痴地站在澄江边,眺望温岭的夫人峰。望呀望,不知过了多少岁月,石陀人也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山峰。
    直到现在,黄岩澄江边的石陀人峰和温岭的石夫人峰,还是深情地相望。

家乡文化(温岭)——民间传说

 

飞来钟 (讲述者:王正甫,赵月湘)

    传说这事发生在明朝万历晚年。
    有一天,天刚朦朦亮,“当当”、“当当”的响声从远到近,慢慢传过来,只见远处飞来雌雄两只钟,在下水洞的上空一上一下盘旋作响。
    有个农民正在菜园施肥,感到很奇怪,趁钟低低飞过时,用粪勺舀了杓人尿拨去。雄钟的翅膀溅到污物,便掉了下来,刚好落在下水洞的无底田中。钟有万斤重,开始陷下一半,后来越陷越深,全部陷了无底田中。
    另一只是雌钟,在无底田上空飞转不息,发出悲哀的响声。飞了好久,才停息在下水洞城头上。
    这农民看清后又拿起锄头偷偷上去。“啪!啪!”两响,将雌钟的两只翅膀敲落。雌钟失去两只翅膀再也飞不动了,只好停在下水洞的城头。每逢雾云天气,城头上会隐隐约约地传来一阵强一阵弱的鼓乐声。有时,还会看见一个身穿白衣素服的小妇在城头暗暗地哭泣,传说她是雌钟的化身,对失去中意的丈夫雄钟悲哀不已。
知县知道后,即派人去查察,认为是一只名贵的钟。便拨出银两造了一城楼,称为鸣远楼,将钟挂在楼中,早上很早敲钟报晓,钟声宏亮,十几里方圆都能听到。钟的两只翅膀桩头至今仍在原处,据说现在还在呢。
附记:
    飞来钟又称报晓钟,悬挂在城关下水洞城楼上。据说倭寇入侵时,曾敲这口钟,唤起万民聚集抗倭,使太平县永保太平。抗战时期,这只钟作为防空讯号。解放后,有火灾也敲此钟,作为动员救火的讯号。1958年大办钢铁时砸掉。
家乡文化(温岭)——民间传说

 

长屿双门洞的传说(讲述者:陈师父)

    三百年前,有位海边道人叫方阳何,道行很高,对什么事情都料得准。他看破红尘,立定主意隐山勿出,修炼道行。他到处寻找隐居的地方,七寻八寻,终于在长屿石矿寻着一个上下有门的峭洞(石矿开出石板后,留着的空洞)。他进去一看,只见里面十分幽静,便定了心,住在这儿。

    半年过去了,他觉得这里山外冷、洞里暖,山外热、洞里凉,山外雨加雪、洞里仍旧燥,山外刮大风、洞里平稳稳,实在是个奇妙的好地方,想想实在称心。一个秋天初头的晚上,方师父踱步来到洞前石阶上。他抬头看见天上一个弯弯的月亮,低头却是清清爽爽的溪水,月光照在弯弓形的溪上,真是天上一弯月,地上一弯月,实在叫人喜欢。他忖起做人在世都是你戳我戳,倒不如永远在这洞中修道好,免得在红尘中讲是非,于是他便给这个峭洞起个名,叫万福洞。

    后来,因为万福洞有头道门、二道门,又是上有门、下有门,人们便叫它作双门洞了。到清末,太平拨贡毛济美为这里题写:“山峰排得门双个,溪水弯成半边月”,又有长屿李伯迪题写:“峭壁重扉”,因此,双门洞的名声越来越大。

家乡文化(温岭)——民间传说

积谷山(讲述者:余国大)
    早先我们这一带沿海并没有多少岛屿,都是白茫茫一片汪洋。风一起,白浪滔滔讨海人生命没有保障。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便派了移山老母下凡,从山东、福建等地搬了许多大山,摆在浙江沿海。当摆到我们温岭的箬横一带时,移山老母身边只剩下一座小小的白峰山,根本派不上用场。她想了想就举起手中的开山大斧,随手砍下了积谷山的山顶,加到了白峰山顶上。这样,积谷山被砍平了,白峰山就比积谷山高了。所以说:“积谷高又高,不及白峰半山腰”。移山老母砍平了积谷山,想想过意不去,就用白云做了一顶帽子,并告诉老百姓:以后一看到积谷山戴上帽子,海里就要起风下雨。果然,每当风雨来临之前,便有一朵白云远处飘来,落在积谷山顶上。讨海人看到后,赶紧收网落帆,进港避风。从此,“积谷山戴帽,不是落雨便是起暴”就成了一句老话。

 

积谷山和小白峰山(讲述者:王步明,东浦五份头人)
    相传积谷山原来是一座塔形的尖顶高山。积谷山的山神土地经常自高自大地说:“白峰不算高,只及我积谷山平半腰”。这句话被白峰山的山神土地听到了,很不服气,就来一个仙人为他出气。一个夜里,这仙人趁积谷山神酒醉之际,拿起钉耙,飞到积谷山,口中念道:“让你积谷剩半腰,要为白峰来加高。”于是把积谷山的半座山耙去了。回到白峰山时,忽然金鸡鸣叫报天晓,仙人只怕天明暴露目标,于是就将耙来的半座山放在白峰山旁边,悄悄地去了。后人就称它为小白峰山。在钉耙齿间漏下的几个泥点,一个是松门附近的瘌头屿,一个是在圹下北边的撮屿,还有一个是上桥头的牛头屿。从此以后,积谷山就成为平顶山,积谷山的山神土地再也不敢说大话了。

 

棋盘山(讲述者:王梦虎,松门河头前岸人)
    在松门镇松西村和河头村的交界处,有一座山,称为棋盘山。据说很早以前,松门的南门,有一位姓周的砍柴人,叫周修善,为人忠厚老实。一次他斫好一捆柴,正准备下山,一眼望见山顶有二位神气非凡的人在走棋,一位面朝正南,一位面朝正此。周修善觉得奇怪,就背着一捆柴,“噔、噔、噔”地跑上山顶看个明白。这两位走棋的老人好象没有看见周修善,只顾自己走棋。周修善在棋盘旁不声不响地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入了迷,忘记了回家。只觉得太阳猛一点,地面上一片金黄;天稍一转阴,地上就转为一片青绿。这两位下棋人喜欢吃枣,边吃边吐枣核。周修善觉得肚子饿了,拾起枣核放在嘴里,也蛮有味道,奇怪的是,枣核含在嘴里,肚子就一点也不饿了。这两人下完棋,发现周修善还在旁边站着,朝北的人就对他说:“你站在这里干什么?还不回家。”周修善这才转过神来,准备下山回家。他抓起斧柄,提起旁边的一捆柴,只听“当”的一声,斧柄断了,斧头落地;“嚓”的一声,捆着的柴也散了,摊了一地。朝南的人对他笑着说:“你骑马回家看看吧,如果想回来,你就不要下马。”说着用手一指,周修善觉得眼一晃,一匹威武的高头白马立在眼前。周修善骑上马,眼一眨,就到了家门口。周修善的妻子看到丈夫骑着高头白马从那里回来,站在那里呆了一下,就大哭起来:“你这三年,哪里去了?我们都以为你已经死了。”周修善听傻了:“你胡说什么?我刚看完棋就回来了,怎么说是三年不见?”他见妻子哭得伤心,就跳下马,想问个仔细。可他的手一离开白马,白马立即就不见了,只见地上多了一堆枯柴。与此同时,山顶上腾起两朵祥云,一朵往南飞,一朵往北飞。周修善这才知道自己遇上了南斗仙和北斗仙。从此之后,人们就称这座山为棋盘山,在山顶上建起了两座庙,朝南的是南斗庙,朝北的是北斗庙。
 
红岩观(讲述者:陈奕初系云浦陈氏32世裔孙)

    相传三百多年前,江西有人来到太平县东南地方谋风水。七走八走走到今日叫做高龙乡下李的地方,看到一只凤凰山,认定这山不出宰相便出皇。他用谖人谎的手段对当地百姓讲:“啊,只可惜好好凤凰呒水欢,害得姑娘难看财帛少。”人们一听,忖忖有道理,怪勿得这里的姑娘没有一个是标致的,这人家没一户是好挣的。求问这位风水先生有什么办法好解,这看风水的人说:“这倒容易,在山的东边挖一口井就好用了。”于是受骗的人们随即动手挖井,谁晓得只挖落一尺土,便把凤凰脚爪挖断了,当场有无数的血。凤凰晓得大难临头,不能再住在这山中了,忍着痛,向北面飞去。起飞四五里路时,鲜血滴在毛家洋的一座悬崖壁上,直到如今,血迹照旧在那边。
不久,有一位道士游到了这里,他突然闻到了血腥味,抬头一看,只见这红岩壁,抖个抖,肚里忖忖,必有什么名堂。他向当地人打听,才知道是凤凰血染成的。道士怀着一种惋惜的心情走到山头看血迹,无意中发现这里山势特别高,五支石笋格外雄壮,又峭壁百丈,并呒什么遮荫,想起一来可以造个灯塔(琉璃灯)给石塘海山一带渔民捕鱼指航,二来也好纪念凤凰。于是道士便挂起琉璃灯,造了一个小寺院,住了下来,取名“红岩壁”,后来叫做红岩观。
    从此,太平、黄岩两县渔民出海不再迷航了,人们感激勿尽。难怪到如今还有石塘人送油到红岩观给琉璃灯添油。现在,游人、香客日日上千上万,红岩观这个道教宇观的名声越来越大。
家乡文化(温岭)——民间传说

 

中冈道源洞(讲述者:江邦夫,男,工人)
    长屿南边有一座三峰直耸的山,叫中冈山。山里有一个峭囤,是几百年头前采石人留下来的。那时人们看到洞中有一支仙水,因此就不再采石了,这支仙水是从岩缝里流出来的,又清味又鲜甜,老世勿断。峭洞冬暖夏凉,实在是个好地方。
    有一年,有一位老道从远处来到这里,因为他爱打抱不平,为贫苦人出气,伤着有钱有势的人家,官府要捉拿他,他只得寻个安静的地方隐居起来。正好这个峭洞叫他发现,于是他就住了进去,日子越长,他越觉得这个洞有仙气,自己的道行也日日高起,他也觉得自己悟到了真道,羽化升仙了。人们觉得这峭洞是学道逢源的地方,因此便把这个洞叫作道源洞。
    道源洞里有仙水,洞口的铁树在近百年就开了四次花,天长地久开勿败,这些奇事一出,游人香客就一天天多起来。一直到光绪廿七年,有位名叫林明江的道长在道源洞建造几间房屋,从此道源洞更加有名气,香火就越来越盛。

松门朝阳洞(讲述者:释仁岳,男,初小,下梁人)
    三百多年前,有一位叫梁真人的道人来到松门。看他相貌象个土土老老的老倌,可是他道法很高。他走到哪里,哪里的草木就茂盛起来;捧一捧哪里的水,哪里的水就清味鲜甜起来。有一天,他走到一个石洞前,这洞十分幽静,只是缺少些草木和水。他想在这洞里住下,便念一句咒,这洞的周围就长满了树和草。他在洞里的壁上泼了一点水,洞壁缝里就流出清泉水来,永不枯干。他从此就在这洞里修道了。
    梁真人到这洞里以后,洞里洞外都变了样。后来,梁真人羽化了,人们便把这洞奉为道教灵验之洞,因为这洞从早到晚都能晒到太阳,因此人们便把它叫做朝阳洞。
家乡文化(温岭)——民间传说

 
    桐山夜游洞(讲述者:陈俊惠,初中)
    在青屿乡上保村后面,有座矮山叫桐子山,山上有个“夜游洞”。洞深几十丈,洞内一片漆黑。洞前有块岩石,叫解板岩、高被岩。
    相传在很早以前,青龙山脚下有个青龙公主,生得有才貌。她与北山的石将军诚心相爱,经常在夜里到这个洞里游玩。洞口的解板岩、高被岩,都是青龙公主的嫁妆。青龙公主的父母为了给囡做嫁妆叫来木匠,一边锯板,一边构笼,所以解板岩上还有墨线和凿锯的痕迹。高被岩是青龙公主出嫁时十三床各种颜色的棉被,一层一层相叠着。
    后来,石将军不幸被雷打死,青龙公主哭死在青龙山上。她家里的人用做嫁妆的木板,构成两口棺材,停放在夜游洞。一口棺材葬石将军,一口棺材葬青龙公主。当地习惯,凡是遭雷打死的,棺材不能落地,石将军的棺材就是悬空挂在岩壁上。
    青龙公主和石将军生前不能夫妻配,死后的魂灵常在夜间游此洞,故此叫这个洞为“夜游洞”。
家乡文化(温岭)——民间传说

 
   松门 塔山讲述者:缪惠勇,中医)
    很早以前,松门有个姓刘的人在朝廷当了国师,后来告老还乡回到松门。在松门的翠屏山上造了一座文峰塔,并在山下挖了一口湖,取名叫鹤湖。
    刘国师造了文峰塔,准备把剩下的金银财宝交给儿子。但他看到儿子无心读书,整日花天酒地,不务正业,若交给他这么一大笔财产,反而会害了他,所以一直犹豫不定。
    有一日,刘国师病倒了。他知道自己在世日子不长,心里总牵挂着这笔财产。临终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把一张纸递给他,说:“我的全部财产都在这张纸上,你以后要好好做人。”说完就咽气了。
    这张纸上写着一首诗:
    塔里金、塔里银,
    文峰塔顶埋黄金。
    待到九月初三夜,
    五更谯鼓塔顶寻。
    刘国师的儿子左看看右看看,猜想大概黄金就在文峰塔顶,就爬上塔去找。结果什么也没有。他心里非常懊悔,怨自己没有好好读书。
    一日,来了一个江西的风水先生。风水先生把诗念了一遍,就明白了诗的意思,原来关键就在后两句:“九月初三”这夜里,当五更鼓响,月亮刚刚升起,这时塔顶的影子就投到山脚的鹤湖上,在投影塔顶下面,才是埋黄金的地方。风水先生把这些话对他一说,他这才明白,后来,果然在湖底挖到金银,他就用这些金银到外面求学,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