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兴的回答(24票)】: 看了几位知友的答案,基本都是从运动物理学的角度去进行解答,我从个人的练习心得中补充一些关于人体运动生理学的内容: 跑酷中从高处下落的这个动作,在跑酷中叫落地受身,通俗名称为前侧滚翻。为什么是前侧滚翻(注意:既不是前滚翻,也不是侧滚翻),当你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落地时身体接触地面的部分依次是双脚触地(先脚尖触地,双腿成半蹲状态准备做翻滚动作做一级缓冲)——双手触地(二级缓冲)——背部肌肉(由手臂过渡到斜方肌过渡到背阔肌)——(左侧或者右侧)即单侧臀大肌——此时翻滚基本完成,身体基本成坐姿状态,准备利用滚性和双手将自己撑起,继续进行奔跑动作。 至此,跑酷受身动作完成。 以下为该动作的视频演示:(感谢北京跑酷公社和高科大侠的教学视频推广课程,版权归属为北京跑酷公社)
![]()
跑酷完全自学手册第6期--落地受身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AwNDI1NDU2.html
关于上述文字内容的具体释义(请各位知友注意上述加粗的文字部分): 1.前侧滚翻为什么不是前滚翻,也不是侧滚翻。我们做落地受身这个动作,实际上是成一条斜线,就是下图画的蓝线,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开了人体的颈椎、腰椎、尾椎和脊柱,要知道,这些地方都是人体很脆弱的地方,正确的动作是从斜方肌(起)——背阔肌(收),这样可以让你用背部肌肉做缓冲,有效减少落地时带来的冲击以及对人体不必要的伤害。 因此,水泥地上不能用前滚翻做缓冲,否则百害而无一利!
![]()
2.为什么不用侧滚翻做缓冲?当你在高速奔跑中,做一个侧滚翻的动作,很难借助动能起身,同时有可能磕到膝盖;而用前侧滚翻,可以很好的保持跑动时的滚性而迅速起身,同时磕到膝盖的几率很小。 最后补充几点: 1.我们在高处落地的瞬间,绝大部分承受缓冲的力量是腿部肌肉,其次才是背部肌肉,因此,做此动作不仅需要掌握动作要领,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肌肉力量。 2.将自己的背阔肌练得发达一些,可以减轻翻滚时带来的反应。 3.这个动作需要练得非常熟练,才可以运用到实际中,否则非但起不到缓冲作用,还会伤到自己。而且练习也是循序渐进的,先从平地开始滚,再过渡到从楼梯上跳下做受身,之后在从1米、1.5米……,这样循序渐进的进行。 4.请在专人指导下进行练习!上述内容仅作为知识探讨之用,不可作为跑酷指导手册,本人均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
回到原题,关于这个滚如何帮助人体进行缓冲,物理学已经有了很好的解释,运动生理学我也进行了相关解释,基本挖得差不多了。但是,人毕竟不是机器,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因此,关于落地缓冲还有东西可以探讨,包括翻滚的技术要领(例如:健美运动员虽然肌肉发达,但从很高的地方落下不一定可以做很好的缓冲)、运动心里学(例如:从高处下落时做动作的时机以及人内心的部分恐惧而使动作变形所带来的伤害)、人类做高处落地缓冲的极限是多少等等,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刘中阳的回答(8票)】: 跑酷外行,纯物理分析。 先说结论:由于人无法承受在短距离内减速为0的加速度,所以通过施加速度切向的力改变速度方向而避免产生无法承受的加速度,由此保证了安全性。 ===================下面是纯物理分析=================== 为简化问题,假定打滚前和打滚后速度的数值(即速率)不变。即使变化,对此问题的影响也很小。
先丢出两个公式:
在公式1中,vt=0(高处跳下后减速结果为站立,即速度为0),于是有:a1 = -v0^2 / 2s。 由于假定的存在,可以认为公式2的v等于公式1的v0,于是有a2= v0 ^ 2 / r。 不考虑速度方向,去除公式1的负号:a1=v0^2 / 2s 若满足a2<a1(前面的分析),则有:v0^2 / r < v0^2 / 2s ==> 1/r < 1/2s ==> 2s < r。 最后的结论就是:如果从s米的高度跳下来,只要做一个半径大于2s的转向翻滚,就可以让身体承受的加速度小于直接站定的加速度,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安全,让跑酷运动者可以从更高的高度跳下来而不摔伤。
=====感谢@韩睿的追问,他的追问很有价值,于是将追问同回答补充到答案里===== @韩睿:试问,当s=3时,即从3米的高度跳下来,如何做一个半径大于2s(即6米)的转向翻转? 回答: 第一,这个6米是指身体重心从竖直方向转为水平方向的弧线的半径,这不意味着一定要转过一个半径为6米的1/4圆弧。 第二,这个结果是在假定速率不变的时候成立的。所以结论看起来有点奇怪。 将上述模型引入速率的变化,即: 实际上速率是会发生改变的,即落地瞬间速率v0与开始横向翻滚的速率v1并不相等。 在实际过程中,一方面有速度法向的力改变速度方向,一方面有与速度反向的力降低速率。所以上述公式在在此情景下应当修改,引入速率变化通过影响向心加速度进一步影响曲率,这需要使用微分方程求解( >_<实在是头疼,就不列方程了) 。 于是结果就变成了:人体的重心并没有完成一个1/4圆弧,而是完成了一个曲率半径不断变小的曲线。在这个过程中,速率在不断降低,速度方向由竖直向下变为水平方向。 最终人体在水平方向滚动。这个水平速度如果在垂直下落时消耗掉,就应当产生一个加速度。这个加速度对应的力就是@韩睿 所说“卸力”所“卸掉”的力(实际应当减去前文所述用于改变速度方向的“速度法向的力”)。 【黎敏的回答(7票)】: 刚刚问专业跑酷的孩子,他居然只有一句话: 通过人体的身体承受能力。由脚到手的依次受力,使身体成三十度往前弹出。 恩,我唠叨下,如果是垂直落下,接前滚也没啥意义。 攀岩的抱石脱手时,用平衡感空中翻到四肢着地(双腿着地,手稍微撑地),像猫一样,绝对不会着地后,再去滚一下。 那个跑酷跳跃,那是斜向下的力,你想象一个球,斜向下滚,接触平面的时候,咕噜滚一下,改水平面滚了。 【顾翔的回答(1票)】: 在跑酷中这个动作叫做Roll(体操中也有这个动作,游戏中也有类似的 叫 受身) 并不是十分认同@彭兴 的观点,原因是 一.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被他写的过于复杂。 二.跑酷并没有所谓的标准动作,因为不同人的身高,体格都不会一样,更何况Roll这个动作并非只有向前,向左,向右,向后都可以做Roll来卸力或接动作。 这是一个典型的,垂直力转变成水平力的动作。如果把小时候玩的玻璃弹珠变成一块玻璃,砸在地上肯定是要碎的。Roll也是同理,人变成球之后,从上往下的力就变成从后往前的力,向前滚动,结束之后,力也卸掉大半了。 (跑酷空翻中也有 水平力变垂直力的动作 如 毽子,不详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练习这个动作最主要的目标是为了 保护自己不受更多的伤害。一般是动作失误的时候,紧急反映去用的。 真正的跑酷练习者,不会去刻意训练自己从很高的地方跳下来,因为无论在咋么“正确”的用Roll都没有办法避免 脚踝和半月板的劳损。 【韩睿的回答(1票)】: 当你从高处落下的时候,如果是垂直速降的话,所有的重力都必须由两条腿来承受,容易受伤。因此需要加一个ROLL,通过ROLL来卸力,从而达到保护自己的效果。 原文地址:知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