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牧民族的“白灾”与“黑灾”

 老谭3250 2014-08-02

“雪下大了成白灾,争吵过头成仇敌”这句蒙古族谚语,证明了游牧民族早已对这种危害巨大的天气现象有所认识,而与之对应的黑灾,更是让牧民闻之色变。白灾与黑灾,是一对看上去有些“可怕”,又带着神秘色彩的名词。作为牧区的两大主要灾害,它们在气象学上究竟有着怎样的含义?本期科普看台与您一起探索。

白灾:为何祸起“瑞雪”?

中国气象报记者 潘继鹏 通讯员 余亚庆

白灾来临,大风呼啸,雪花飞舞,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这个令人胆寒的字眼,实际是一种雪灾。白灾发生时,草原被厚度超过15厘米的积雪覆盖,放牧无法正常进行。
  我国,大小兴安岭北部,北疆中北部,西藏南端是白灾的高发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李如琦说:“以新疆北部山区为例,由于纬度较高,在冬春季节受强冷空气影响,常常遭遇降温、大风、冰雪天气,若持续时间长,往往由于降雪量大、积雪过厚掩埋牧场,表层积雪日融夜冻,形成冰壳,给牲畜采食带来困难。”
  白灾发生后,广阔的牧场被大雪覆盖,增加了牲畜采食行走的困难,也总体减少了食物来源。李如琦说:“如果积雪疏松,马、羊尚有可能扒开雪层而吃到牧草;如果积雪由于乍暖后又降温,雪表面结成冰壳,则牲畜不仅吃不到草而且蹄子易受冰壳刮伤。”由于白灾发生后无法放牧,牲畜不易破“冰”采食,加之牧区交通受阻,过冬牧草不足,大批牲畜在饥饿的环境下,体温、体能下降,抗御冻害能力减弱,常常感染疾病,甚至导致大批牲畜死亡,给畜牧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积雪将导致天气更为寒冷,进一步消耗牲畜储备的越冬体能。严重的白灾可造成牧区与外界隔绝,威胁牧民的正常生活。此外,过厚的积雪也是设施农业的“天敌”。
  近年来,新疆北部冬季降雪量增加趋势不明显,但极端降雪天气时有发生,白灾造成的损失严重。2010年1月,新疆北部出现了60年一遇的连续暴雪极端天气,时间长、雪量大、积雪厚、降温剧烈。阿勒泰、富蕴等6个气象站最大积雪深度突破历史极值。其中阿勒泰气象站最大积雪深度达94厘米。积雪使交通中断,造成人员伤亡,暴雪摧毁的房屋近2000间,最为严重的是数百万的牲畜没有了食物来源。新疆民政厅统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亿元。2010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发生两次较大降雪过程,积雪面积达到5.75万平方公里,局部地区积雪厚度达1米,酿成严重白灾。
  白灾防治的措施主要是贮草抗灾,做到有备无患。首先是贮存足够的草料和牧民生活必需的粮食、燃料,让白灾变成“瑞雪”。李如琦说,从长期来看,应改革农业、畜牧业结构,统筹草原生态建设,从根本上解决牧草饲料不足问题。比如加强草原基本建设,改良草场,储草备荒,合理确定越冬头数;加强雪灾监测、预测能力建设,做好灾前、灾中、灾后决策咨询服务;完善应急指挥,推进紧急补饲、长草短喂及牲畜转场运输等救灾措施和快速救援,减轻灾害损失。发生轻度白灾时先放马群踏雪,再放牛群、羊群;选择适宜天气转场到积雪浅的牧场、化雪较快的沙窝或林地。   

  李如琦表示,近年来,世界气候变暖,我国北方牧区也都有响应,这就给畜牧业带来了多种不确定的因素。一些专家学者研究分析认为,北方牧区的气候呈现出“变暖变干”的趋势,造成北方草地畜牧业区的中东部降水减少,农牧交错带边界出现南移。气候干暖化,降水量减少,草地生长量的减少使得其载畜量下降,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还可能导致白灾的增加,直接造成牧民的收入水平下降。这些都是亟待我们去破解的科学问题。
  链接:历史上的著名白灾
  1977年10月26日至30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市北部降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大雪,雪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是这些地区有气象记录以来未曾有过的。其中锡林浩特降雪量最大,过程降水量达58毫米,超过该地1960年至1976年共17年中10月下旬降水量的总和(51.8 毫米),其余大部旗县的过程降水量在25~47毫米之间,造成历史上罕见的特大白灾。大雪封路,交通断绝,草场变成茫茫雪海。雪紧贴羊的肚皮,导致牲畜无法行走。大雪之后,牧区气温持续偏低, 11月上旬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5~6℃,阿巴嘎旗11 月最低气温达零下34.6℃。雪后低温,加上11月又连下几场小雪, 12月降了几次小到中雪,致使积雪不化,牲畜饥寒交迫,牧区白灾持续发展。虽然政府组织抢救和空运,但终因范围太广、时间过长、灾情过重,仅锡林郭勒盟损失的各类家畜就达300万头(只),人员亦有冻死、冻伤。

(刘钊整理)

黑灾:无声无息的死神

中国气象报记者 刘钊 通讯员 余亚庆

白灾来临时,狂风呼啸,暴雪肆虐。黑灾由白灾而得名,其性质却与之完全相反——看似什么都没发生,却在暗地中埋下死亡的威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李如琦介绍说:“我国西北牧区深居内陆,气候干燥,水资源缺乏。在冬季,人、畜饮水主要依靠积雪。入冬后,河流进入封冻期,若较长时间内无雪,牲畜饮不上水。有水井的地方牧草不好,牧草好的地方又缺水,水草发生矛盾。这种情况下,牲畜因干渴造成血液变浓,引起消化不良,导致掉膘、流产、疾病,以致死亡。”黑灾指的正是牧区冬半年积雪过少或无积雪带来的畜牧气象灾害。
  在牧区,如降雪过晚,畜群不能按时进入冬季牧场,在河湖封冻以后,牲畜20天吃不上雪,就会缺水;40天吃不上雪,就会普遍掉膘;如果连续两个月以上无积雪,牲畜会变得瘦弱,极易引起疫病的流行,甚至造成大量的死亡。降雪过早或积雪太薄同样会导致黑灾,因为这样的降雪持续时间短,积雪消融后,畜群不得不提前转移牧场,致使草场利用率不高。黑灾的危害程度不仅与冬季的积雪情况有关,还与地表水的封冻迟早、地下水的埋藏深度以及供水设施等有密切关系。
  黑灾有两种类型:一是断续型,发生时间为11月到12月和3月到4月两个阶段;二是连续型,在黑灾可能发生期内各月都有出现,一般多出现在3月到4月,这时期虽有少量降雪,但早春气温回升快,极难形成稳定的积雪,因而这时黑灾出现次数多,灾情重。
  我国黑灾的主要发生地区是新疆准噶尔盆地、甘肃河西牧场及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锡林郭勒、乌兰察布和巴彦淖尔等地。1962年至1963年冬,乌兰察布盟的百灵庙地区长达117天无积雪。蒙古人民共和国也多发生黑灾。



  由于各地气候条件不同,黑灾发生期的长短差异很大,一般为90天至170天之间。在黑灾的可能发生期内,是否能够发生黑灾以及灾情轻重与否,主要取决于连续无积雪日数(即无积雪或虽有积雪但积雪连续日数不足3日)的多少,据此又把黑灾分为三个级别:连续无积雪日数为20天至40天为轻黑灾,连续无积雪日数为41天至60为中黑灾,连续无积雪日数超过60天为重黑灾。黑灾持续期的长短是衡量其强度的标志,一般都在40天以上,大部分地区在50到80天,部分地区超过100天,最为严重时整个冬季几乎全无积雪。
  李如琦表示,应对黑灾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了解天气预报,利用较好的天气时段进行畜牧转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选择有利地形人工积雪,在转场途中设立饲料补给点和供水站,并调整畜群结构,有计划地扩大抗灾力强的畜群比重,以提高畜群抗灾能力。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3年11月8日四版  责任编辑:王京齐)


(原标题:【科普阅读】白灾黑灾两重天)




                                                   北方牧区的“白灾”与“黑灾”

  我国内蒙古草原、青藏高原、新疆北部山区和祁连山牧区,由于纬度或海拔高度较高,在冬春季节受强冷空气影响,常常遭遇降温、大风冰雪天气,若持续时间长,往往积雪过厚掩埋牧场,表层积雪日融夜冻,形成冰壳,无法放牧家畜或牧畜不易破“冰”采食,加之牧区交通阻断,因过冬的牧草不足,大批牲畜在饥饿的环境下,体热体能下降,抗御冻害能力减弱,常常感染疾病,甚至大批牲畜死亡,这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于这种在气象上称为“暴雪”或“吹雪”所造成的灾害,被当地百姓称之为“白灾”。然而,在有的年份与之相反,因天气干燥,草原牧区积雪过少,一些无水冬牧场,只有在冬季形成稳定积雪后才能利用,这种因牲畜吃不上雪,缺乏饮用水的窘况,往往会使牲畜掉膘,母畜流产,也会出现各种疾病,引起疫病流行,导致大批牲畜死亡。当地百姓称为“黑灾”。

  据相关方面统计,在内蒙古的白灾全年有3次高峰,即11月、 2月和4月。牧民说:“年前就怕十月雪,年后就怕3月天”。例如,1977年10月26日~29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牧区遭遇特大暴雪,雪后气温下降,积雪厚达15厘米~30厘米,局部达50厘米以上,形成了特大白灾,死亡牲畜300多万头(口),占当地牲畜总数的三分之二。

  更令人担忧的是,世界气候变暖,我国北方牧区也都有响应,这就给畜牧业带来了多种不确定的因素。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研究分析认为,北方牧区的气候呈现出“变暖变干”的趋势,造成北方草地畜牧业区的中东部降水减少,农牧交错带边界出现南移。气候干暖化引起草地植物物候期失常,其生物量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变大。加之牧草长期被满负荷、超负荷利用,不仅使草原生态系统自我调控功能减退,超出了水、土、生物良性循环再生机制的底限,而且超越了在丰年时草原利用的上限,使草地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量趋减,覆盖度下降,从而导致草地沙化加快,甚至沦为沙尘暴的沙源地。同时,草地生长量的减少使得其载畜量下降,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产生,还可能导致“白灾”和“黑灾”的增加,直接造成牧民的收入水平下降。

  正由于我国北方草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要使畜牧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一致,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需要提高农牧民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增强其自觉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坚持草畜供需平衡,适度放牧的原则,采取有计划地轮牧与休牧,季节性地放牧与围栏封育,减少放牧的强度等措施。还应通过打贮草、棚圈建设等工作来加强牧区生产能力建设,提高防灾与抗灾能力。在农牧交叉地区,应实行农牧结合,充分利用作物秸秆等作饲料,而畜粪又应反馈给农业增加有机肥,以促进种植业提高生物学产量。还可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设计良性食物链网,达到多生物共生互利,优势互补,使“白灾”和“黑灾”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来源于2011年1月26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黄智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