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玩转地理 | 问世间,“白灾”为何物?

 hjh2004 2022-02-11

白灾系雪灾(雪崩、风吹雪或风雪流及牧区白灾)的一类,是因长时间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的牧区气象灾害。由于冬半年降雪量过多和积雪过厚,雪层(掩埋牧草)维持时间长,极易影响畜牧正常放牧活动,对农牧业破坏极大。关于白灾的诱因,主要跟寒潮有关。
寒潮是自极地或寒带向较低纬度带侵袭的强烈冷空气活动,多发生在冬半年(秋末、冬季和初春时节,即最早始于9月下旬,最晚终于次年5月,以每年春季的3月和秋季10月、11月活动最为频繁),一般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较广,常造成巨大损失,是影响我国的重大灾害性天气之一。
图片
注意,雨雪天气的主要成因是异常的大气环流,如受拉尼娜影响,经向环流较为频繁,西南暖湿气流不断北上,而西伯利亚(蒙古)地区冷空气不断南下,冷暖交汇,形成雨雪的天气。其中,降雪不仅与水汽密切相关,还跟0℃气温层的高度存在关联——一般来说,0℃气温层500米以下,才有雪花可见。
换言之,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会飘落形成雪花。当云下气温低于0℃时,雪花可以一直落到地面而形成降雪。如果云下气温高于0℃,则可能使得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如果融化成雨滴下落地面,即为降雨),这就是“雨夹雪”。此外,雪有(北)干、(南)湿之分。
图片
无论哪种雪灾,都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凡事有利有弊,白(雪)灾也不尽是坏事。一者,暴雪能够增加土壤墒情(即土壤湿度),为农作物(牧草)储蓄水分。二者,冻死(伤)害虫病菌,利于作物的生长。雪层覆盖,形成隔温层(保温层,且有反射太阳光,减小温差作用),利于作物越冬(以上三点即是俗话之“瑞雪兆丰年”)。
白灾对畜牧业的危害巨大,积雪掩盖草场(或厚度较大,或密度较大,或雪面形成冰壳),导致牲畜无法正常采食(饲草供应困难),大量牲畜掉膘和死亡。其次,暴风雪(寒潮)的侵袭,牲畜出现冻死(伤)现象(抑或冰壳划破牲畜蹄腕,造成冻伤)。再次,暴雪使得圈舍受损或坍塌,抑或严重破坏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基础设施,对牧民及牲畜的生产生活造成威胁。
图片
此外,(春季)暴雪融化后,易形成洪涝灾害(注,季节性积雪融水发生在春初时节,气温升高,积雪融化,补给河湖及地下水。季节性积雪融水的水量大小与积雪量及气温有关),且在山区诱发滑坡、泥石流及崩塌等地质灾害,威胁(改变)农业生态环境。
注意,在(中)高纬度、(中低纬度)高海拔的天然草场地区,如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主要牧区(集中分布在内蒙古、新疆、 青海和西藏四省区,形成了内蒙古大兴安岭以西、阴山以北地区,新疆天山以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等三个雪灾多发区),几乎每年都会不同程度的遭受这类灾害。此外,中国雪灾有着显著的季节性特点,发生时期一般是在10月到次年4月。
图片
图片

附录:何为“黑灾”,何为“黄灾”?

图片
黑灾,与白灾相反,是冬半年牧区因积雪少或没有积雪,使牲畜缺乏饮水而引起的灾害(即旱灾)。春季(春初3、4月),内蒙古西部、宁夏、甘肃等地牧区的黑灾较严重。与白灾相比,黑灾受损较小,但其威力仍不可小觑。在少水的牧区,可根据自然条件,打井挖坑、疏渠蓄水或人工增雪(雨)等措施来缓解旱情。
图片
黄灾(又称“灰灾”),即是沙尘暴。程度较轻的沙尘暴,或打乱牲畜群,或惊扰牲畜而发生踩踏事故。严重的沙尘暴则会短暂改变某一草原地区的地貌(或风蚀土壤,改变当地土壤肥力状况,加剧草原沙化),进而对牧民造成比较大的损失。其中,沙尘暴主要的发生季节是春季(2月中下旬始发,3—4月为高发期、峰值期,5月后逐渐减少)。
注意,春季沙尘暴发生频率高,除与冷空气活动频繁、风速大有关外,还与下垫面状况密切相关。春季,土地开始回暖解冻,再加上气温回升、降水稀少,地表干燥,土壤松散。其次,植被尚未(或正在)抽青复苏,植被覆盖率低,土地抗风蚀能力弱。最后,在冷空气(或气旋)影响下,多西北大风,极易形成(产生)沙尘暴天气。
图片

广东省普通高中2020学年

高二下教学质量联合测评

日积雪量大于lcm时记为一个积雪日数。一般而言,当地面积雪深度等于或大于5cm 时称为大雪或暴雪。下表示意东北地区多年平均月内积雪日数和月内累计积雪深度的年变化。据此完成14~16 题。
图片

14、东北地区出现大雪或暴雪天气概率最大的月份可能是

A.11 月  B.2 月

C.3 月   D.12 月

15、冬季月内累计积雪深度显著增加,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温  B.降雪

C.风速  D.光照

16、据图文资料推测,东北地区

A.1月降水量为全年最大

B.2月河流水位开始上涨

C.4月积雪大量融化

D.9月河流出现凌汛现象

答案及解析

14、东北地区出现大雪或暴雪天气概率最大的月份可能是

A.11 月  B.2 月

C.3 月   D.12 月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图片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当地面积雪深度等于或大于5cm 时称为大雪或暴雪”,我们可知月内累计积雪深度可以反映降雪的强度。然后,结合图表信息,我们可知2月份的累计积雪深度远大于3月、11月和12月,即2月是出现大雪或暴雪天气概率最大的月份。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15、冬季月内累计积雪深度显著增加,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温  B.降雪

C.风速  D.光照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图片

答案:B

解析:

影响降雪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雪),而积雪深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亦复如是。但是东北地区冬季气温整体较低(多低于0℃),一般少有冰雪大量消融现象,而在春、秋季,气温则会影响积雪深(厚)度。故A项错误。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冬季月内累计积雪深度显著增加,与风速、光照存在一定关系(如风速大,难以形成厚积雪,而光照充足积雪较薄),但不是主导因素。冬半年冷空气活跃,在冷暖气流交汇(或冷空气爬升)时,降水量大,积雪深度大,而降雪频繁,则月内累计积雪深度显著增加。故B项正确,C、D二项错误。

16、据图文资料推测,东北地区

A.1月降水量为全年最大

B.2月河流水位开始上涨

C.4月积雪大量融化

D.9月河流出现凌汛现象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图片

答案:C

解析:

降水,包括降雨、降雪、降冰雹等,1月份东北地区降雪天数及降雪强度较大,但这不能涵盖全部降水。中国大部分地区多为夏雨气候,即夏季为雨季,东北地区也不例外(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故A项错误。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季节性积雪丰富,外加夏季降水集中,河流有两个汛期,即春汛和夏汛。2月属于冬季(北温带国家多以12月、次年1月和2月为冬季),河流仍是结冰期,水位没有上涨。但是,3、4月份(春末),积雪日数下降,积雪深度陡降,温度较高,或有大量积雪融化现象。故B项错误,C项正确。

【继续滑动查看】

一是有冰才有凌,也就是说要有结冰期;二是有汛才有凌汛,凌汛多发生于河流某河段从低纬地区流向高纬地区,因为高纬地区河冰先冻结后融化,低纬地区河冰后冻结先融化,出现洪汛。换言之,对于凌汛的发生时间来说,主要是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9月属于秋季(秋初),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都较小,平均气温较高(应高于0℃),河流无凌汛现象。故D项错误。

浙江嵊州2021年12月选考适应考试(有删减)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受强冷空气影响,2020年3月上旬,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大到暴雪天气,对当地的生产生活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材料二: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地形图及2020年3月2日—3日降雪量(mm)分布图。

图片

(1)说明甲乙两地降雪量差异的原因。(4分)

(2)分析暴雪天气对通辽市农业生产的影响。(4分)

答案及解析

(1)说明甲乙两地降雪量差异的原因。(4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图片

答案:

甲地降雪量比乙地小;(1分)此时受冬季风控制,吹偏北风;(1分)甲地处于背风地带,气流下沉,降水少;(1分)乙地处于迎风坡,气流受地形抬升,降水多。(1分)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甲乙两地降雪量差异的原因,一是回答差异,二是回答各自因果,二者缺一不可。根据通辽市降雪量分布图,我们可知甲地降雪量小于乙地,这是因为冬季风主导风向为偏北风(西北方向),甲地位于山地(结合图例)背风坡(气流下沉,多焚风,气流干燥,降水少),而乙地处于迎风坡(气流抬升遇冷成云致雨)。

(2)分析暴雪天气对通辽市农业生产的影响。(4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图片

答案:

增加土壤墒情,为农作物储蓄水分;冻死一些害虫,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对牧区易产生“白灾”,造成畜牧业重大损失;暴雪融化后,易形成洪涝灾害;在山区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改变生态环境。(任答四点得4分)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凡事有利有弊,白(雪)灾不尽是坏事。暴雪天气对通辽市农业生产的影响,注意“影响”二字多为“中性词汇”,即在答题时需要全面系统去掌握(正反两方面回答。其中,暴雪的好处,即是“瑞雪兆丰年”,如增加土壤墒情冻死(伤)害虫病菌形成隔温层(保温层,且有反射太阳光,减小温差作用)等。暴雪的坏处,即是引发白灾及其他次生灾害,如对畜牧业的危害巨大,暴雪融化后,易形成洪涝灾害,且在山区诱发滑坡、泥石流及崩塌等地质灾害,改变农业生态环境。

山西省朔州怀仁2020学年

高二下期末考试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分)

海效应降雪是指冷空气流经暖海面后产生的降雪。在冬季,海水的温度高于气温,当北方来的寒冷空气经过温暖的海面时,海气之间会形成显著的温差。海效应降雪强度既与冷空气有关,也与海气温差有关。我国学者依据1971—2008年的山东半岛的气象资科,对渤海海效应降雪进行了研究。相关气象数据见下列图表。

图片

(1)描述山东半岛冬季海效应降雪量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8分)

(2)指出山东半岛海效应降雪强度最大的月份,说明判断的理由,并推测可能的原因。(7分)

(3)山东半岛冬季暴雪严重影响当地居民出行,据此提出应对措施。(6分)

答案及解析

(1)描述山东半岛冬季海效应降雪量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8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图片

答案:

分布:自东北向西南地区急剧减少,(2分)降雪主要集中在由东北沿海地区。(2分)

成因:莱山山脉以北地区是迎风地带,受地形抬升,降雪多;(2分)以南是背风地带,降雪少。(2分)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某些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比照地形(地势)分布特点来看。如果是描述某地的当地地形(地势)分布特征(或特点),一般可从概述(如分布不均)、地形地貌类型(诸如中国东部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西部地形以高原、山地及盆地为主)、结合方位的详述(高低的方位,诸如中国地势特点是东低西高)以及特殊地形地貌(诸如海岸线曲折破碎)等。

【继续滑动查看】

由此可见,山东半岛冬季海效应降雪量主要分布在东北(沿海)地区,且自东北向西南地区急剧减少。其中成因就与“海效应”有关,一者靠海,属于冬季风迎风坡,风经海面带来大量水汽,地形抬升成雨(西南面为背风地带,降雪少)。

(2)指出山东半岛海效应降雪强度最大的月份,说明判断的理由,并推测可能的原因。(7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图片

答案:

12月

理由:12月的降雪日数、暴雪日数和降雪量均最大,占比最高。

原因:12月份的冷空气比较频繁、强度大,气温迅速下降,而渤海海温下降慢且滞后,此时海气温差达一年里的最大。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根据图表信息,我们可知12月份累计降雪日数、暴雪日数及降水量最大,占比最高。12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附近,亚洲高压势力强劲,南下频繁(强度大),但海洋比热容较大(降温慢),此时海气温差达一年里的最大,而海气温差大,蒸发旺盛,风携带的水汽更足,降雪量更大。

(3)山东半岛冬季暴雪严重影响当地居民出行,据此提出应对措施。(6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图片

答案:

加强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及早做好相关预案;通过各种方式(如洒融雪剂、机器或人工铲雪)及时清理道路和轨道的冰雪;汽车轮胎安装防滑链,并降低行驶速度。(言之有理即可)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主要是事前预测及事后干预。因此,冬季暴雪严重影响当地居民出行的解决措施如下:一是加强预测,且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二是处理交通线路上的积雪,减少冰雪威胁。三是汽车加装防滑链,减速行驶。四是人员减少外出活动,注意防寒保暖。五是通讯线路及管道设施及时除雪(冰)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