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道自然,人道自己

 翠明红枫 2014-08-03

 

天道自然,人道自己  

  易希高

自然即天地大自然,也就是宇宙。

对于宇宙的认识,人们经历过几个阶段,不断深化的。《准南子·齐俗训》曰: “往古来今谓之宇,四方上下谓之宙。”依此说法,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

在古代的西方,有人认为宇宙是上帝创造的,所以上帝又名造物主。

后来,有人认为宇宙是一个物质世界,并处在不断的运动与发展中,在时间上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在空间上没有边界也没有尽头。

有人不同意这一看法,主要是那些持“宇宙爆炸论”观点的人,他们认为宇宙是由某一物质突然爆炸而开始的,并且这种爆炸所引发的扩张还远远没有结束。

还有人说宇宙早就存在,并且不只一个,于是出现了多维宇宙说和平行宇宙说。

毫无疑问,还会出现新的宇宙学说。层出不穷,这个成语用在宇宙常说上,我想是比较合适的。

到目前为止,随着科学的进步,观测宇宙的技术越来越先进,手段越来越高明。就天文望远镜来说,如今出现了“哈勃”那样高级的望远镜。童话中所说的“千里眼”,那是大大的落后了。今天的天文学家能够观测到远远超出太阳系所在的银河系,而至包括数以百亿计的其他星系,乃至达100亿光年的更遥远的天体。

当然,这些认识还远远没有终结。

 

世界上最早比较系统地阐述宇宙天地万物自然变化规律的著作是《周易》。

《周易》亦称《易经》,又简称《易》。“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三义;“周”,一指为“周人”所作,相传“文王囚而演周易”,二示周密、周遍、周流之义。

宇宙万物时刻都在运动着、变化着。天体的运转,地壳的变迁,四时寒暑,昼夜晨昏,无一不在变更。《易经》将这种变化称之为“变易”。

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循环不息;其规律客观存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改变。 《易经》将这种永恒不变的规律称之为“不易”。

了解了“变易”、“不易”的基本规律,就可以知道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渐变及突变的动向,以便遵循它、掌握它。这种遵循和把握,《易经》称之为简易。

《易经》上所说的“变易”、“不易”、“简易”,实质上就是天道自然。用《易 经》来解释天道自然,那么深奥的学问,也便能轻而易举地弄明白。对于世上万物,《易经》都能解释,也只有《易经》才能解释清楚。

《易经》还提出了类比宇宙论的人体生命哲学,认为人体为一小天地,也就是说是 一个小宇宙。人体这个小宇宙和天地大宇宙有着同一本体,同一运行规律,同一生成程序。

 

 养生学不仅要调谐好“小宇宙”与“大宇宙”运行关系,使二者协调一致,融为一 体,而且要调谐好“小宇宙”本身的运行,使之处于最佳状态。这种调谐好也就是人道自己。

反过来说,如果某一星球有悖于天道自然的原则,它运行的轨迹稍微出现一丁点儿偏差,那末,就可能会发生星球与星球之间的碰撞,严重的时候,以至于引起星系的变化。人体也是一样,如果某一部位某一组织器官出现异常现象,人体这个“小宇宙”也就会失去往日的宁静、平衡与和谐。

天道自然是指天体按照惯常秩序运行,人道自己则是人们积极的调动和发挥自己的 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为健康与长寿服务。如果说天道自然对人来说还有点儿被动的话,那末,人道自己则颇具有主观能动性了。

 这是从天地大宇宙和人体小宇宙而说的。单以人体来说,也可以引申出一个“天道 自然”与“人道自己”来。古籍《大有经》有这样一段记载——

曾有人疑惑地问:人,同样的来到世间,同样的受气于阴阳,载形于天地,同样的 靠着饮食呼吸而生长,为何有的愚笨、有的聪明,有的强壮、有的弱小,有的长寿、有的短命呢?是天注定的,还是人造成的?

明白人回答说:人的智力差别是先天就有的,而体质的强弱、寿命的长短,则是后 天造成。

按照《大有经》的这种说法,可以引申出:先天——天道自然;后天——人道自己。说得更具体些,先天的遗传基因有着天道自然的性质,后天的饮食起居保健则属于人道自己的范畴了。天道自然——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道自己 ——各人的人生道路还是要看各人自己怎样去走。

那种“人定胜天”的提法显然是错误的。不仅错误,而且有害。那是狂热、无知、愚昧和狂妄的表现。人能胜天吗?不可能的,还“定”呢。如果说“定”,那只能是定不能胜天,永远不可能胜天!想当年,仓吉造字的时候,他造人字与天字,就想到了人与天的关系,所以在人字上加了两横,也就是两块天花板盖着、压着,不让人超出天。就以改造自然为例,比如说滥伐森林乱垦草地烧荒造田,结果会怎么样呢?表面上看,造了很多田,但是破坏了生态平衡,天老爷反过来就会惩罚你。这样的教训还少吗?更何况对人体这个血肉之躯呢?

人定不能胜天。天是一个大宇宙,人体只是一个小宇宙,胳臂扭不过大腿,小宇宙只能顺应大宇宙,跟随大宇宙,适应大宇宙。努力做到与大宇宙融为一休,同脉动,共生息,也就是我们的先贤先哲所说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人类的最高智慧,也是人类长期实践与知识积累的最大悟性。

 四

 如果说我们对待“先天”,还只能争取主动的话(参见《情爱考辨·下》),而对待“后天”,便可采取具体行动了。自觉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剩下的事情就是要努力要求自己,一切行为全要有益于身体的健康,天下万物都是供人用来增进身体健康的。弄清楚什么是目的,什么是手段,并且善于将二者的轻重位置摆恰当。

《吕氏春秋·贵生》对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阐述得通俗而深刻,它说:人生长有耳、目、鼻、口,这些器官都是为人的生命服务的。耳朵虽然想听音乐,眼睛虽然想看彩色,鼻子虽然想嗅芳香,嘴巴虽然想尝美味,但如果对生命有害的话,这些活动就应该停止。同样的道理,对于这四种器官,即使它们不愿意做的,但只要对生命有益,也该让它们去做,乃至强迫它们去做。在这方面,不能听任它们,而必须有所管束。

以自己的耳、目、鼻、口器官来作为要求对象,既具体又亲近。从审美情趣来说,也别开生面,挺有意思的。更重要的,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先人所说的“贵生”与“审为”,其基本精神就是自己管束自己,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这种提法,也即是人道自己的基本思想内容。请记住《道机》上的这段文字:

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佚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

(此文原载于《养生笔记》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