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并不难》 文、图/金匠 微阅读和轻阅读是这个时代的趋势,这点看来一时不会改变。我最近都在轻、微阅读,一些艰辛的阅读任务一时被搁置在一边。微言也有大义,最近读的书基本是这样。首先,特里·伊格尔顿的《人生的意义》是这样一本书,看标题像是一本可以拿机场销售的励志的书,其实它是一本哲学书,却又不同于晦涩难读的哲学书,它是本“轻阅读”哲学书,对“人生的意思”这个问题有困惑或者没有困惑的同学们都可以读读,它既有分析哲学又有语言哲学的腔调,或许还能培养你对哲学的兴趣。另一本《心灵写作》则是本电子书,作者娜嗒莉·高柏,“用写作来修行,帮助自己洞察生活,是自己心神清澄。”是本典型的轻阅读的书籍,读下去很轻松,还能激发你对写作的兴趣。再一篇是微阅读的文章,转载自苇苇的独角兽博客中,是濮实博士写的一篇文章:《我在剑桥学说话:使用语言的能力决定人的发展潜力》,我用鲜果订阅转发在微型的朋友圈中,后又被恩师邱振中先生转发在集中了一批中央美院书画比较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的微信群中,看来邱先生是很认同这篇文章中的观点:对语言的掌控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发展深度。 我想接过濮实博士的话头继续说说,其实,我们的思维本身就是一种综合了语言元素的意识活动,离开了语言元素的思维活动是不存在的。例如,我们在思考“苏格拉底是个秃子”,“人生的意义”诸如此类问题时,在哲学家看来其实就是一个语言问题,对于“人生的意义”在特里·伊格尔顿的书中有令人信服的阐述。在我看来,根据意向性学说的观点,所以的意识均指向一个实体对象,这个对象或许是客观存在的,或许是虚拟的,但在语言中,这个所指的或虚或实的实体则是一定存在着,所以在这层意义上来讲,意识最后均指向语言,指向语言中的名词,和由行为动作等所抽象化的动词之中,思维是意识借助语言载体的活动作用过程。思维中起作用的是语言中的诸元素,所以离开了语言的思维,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意识呢,只能是低级动物仅能对周围环境一种本能的机体反应,是停留于神经元的一种简单的刺激反射活动,这还是思维吗? 所以能利用语言思维是人类的一项能进化的先决条件,没有它,一切思想和文明就从不会诞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文明中的正常的健康个体存在,能利用语言进行思维也是每一个个体的一项基本能力,它留存于基因之中,我们个人生命中的每时每刻无不利用它在工作着。 文字的写作,其实是这种语言思维的再记录形式,是外在的固化过程,按说是更简单的过程,只要将个体在大脑中,利用语言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用语言的另一种载体——文字——重复影印出来就可以了,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但由于个体在实践和受教育的阶段中,这种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激发和训练,所以不是每一个人均能很好的利用这个基本的机体功能——语言思维——来完成用文字记录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写作就成了一件头痛的事。 唯一补救的办法就是,意识到了,就开始加强训练,《心灵写作》的作者将写作作为禅修的过程,这自然是她进入写作的一个途径,这个途径由于禅修会变得更加轻松,这是自然的。我喜欢她这本书的标题,因为它触及了问题的核心,直指心灵,将写作与心灵结合在一起,与我在前文中所谈论的写作是一种语言的思维过程外化,有暗合之处,也进一步论证了作者是明白写作作为思维的这个过程的真谛。写作的源头就是来自于心灵,是心灵思维源头的泉水涌动所流畅而下的一股清流,因势而发,自然而然,是个体的一种本能需要,是无数个体聚集成的文明整体发展的一种共同需要。 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作并不难,只要你能利用语言思维,或者更直接地说只要你能思维,你就能写作。
作者: [英国] 特里·伊格尔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