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哲学,既难懂又不太难懂。 正是这个道理。如果系统去学习哲学这一门被称为“科学的科学”的学科,一般人肯定头疼,因为描述玄奥,却直达本质,但又区别于日常生活。对于被世俗无尽困扰又没闲情思考人生的我们来说,对没有视觉刺激效果的哲学大多就是没有感觉,更不会太过主动去接触。除非是一些擦边的衍生鸡汤,反而更能流传,不过那和真正的哲学根本不是一回事,没办法联系起来。 对于普通生活来说,专门钻研哲学却也没必要,能执着是好事,不求甚解亦无大碍。所以,我开头只是说,“翻哲学书”。哲学是庞大的,或许谁都即便使用一辈子去探索依旧没办法全部深入琢磨。而且哲学的分类相互排斥,但又紧密统一,结果不能说矛盾。所以,哲学家们只能很专业。同时,哲学又相应地非常丰富。 那么,哲学要怎么影响生活呢?没有直接联系,是生活拒绝哲学的最大理由。不过哲学并非脱离生活,而是超越生活于是无法产生即刻的代入感。哲学对生活是处在概括性状态,以大智慧解释世界,通常不会对应具体日常,但却和意识联系在一起。意识是个体结合外在联系自身的持续流程产物,和哲学的某个部分可谓有着相同来源,要说彼此之间没有共通效应是不可能的。 既然意识包含哲学,那生活也就存在抽象的内涵。其实也容易理解,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问题,受现实条件限制,往往没办法解决,至少也非常慢,或者结果不完全。这个过程一定是令人惶恐忐忑的,并且容易造成自我怀疑和不确定引发的失望型放弃。需要怎么解决呢?一个过渡,可以超越现实的精神实践。不是那种虚伪的假装安慰,而是能真正去洞察世界,沉淀心理,是智慧体验的初级尝试。 哲学很“空洞”,直接套用(这显然很错误,并且太功利)自然不能得到什么有效的结论。哲学对本质的注解会启发独立思维的发展,并融入意识结合实际改善肤浅理论,个体因此比平时更高的境界,关注的维度则会脱离表面。哲学有深奥的一面,但同时也有亲民的概念流行,两个部分具备不同的精神承载,即便最贴合生活的道理,也对个体混浊的内心有着真实的洗涤。 不是看破红尘,而是大隐隐于市。 还有一点,就是哲学可以让我傻得心安理得。普通人的不聪明是常态,出门做事总有不符合规矩的地方,休闲上个互联网还被大神们用思想套路玩得团团转,每每要怀疑人生。这样“傻”得不值,或者意犹未尽,所以本人愿意把注意力分些在哲学领域上,没事就翻翻几本学科名著,接受大师“天赋碾压”带来的刺激。有一个观点是,“博弈要找高手”,思考同样如此。 至少哲学,悲观也是积极的。 朋友圈装逼指南—— 《梵高传》(余光中·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