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一统"思想推动了华夏多民族历史的统一发展

 黑老赵 2014-08-03

"大一统"思想推动了华夏多民族历史的统一发展

 (2008-08-03 17:55:12)
标签: 

文化

“大一统”思想推动了华夏多民族历史的统一发展

    从汉文古籍的记载来看,“大一统”之称似应始于公元前722年,即《春秋公羊传》所记,鲁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但是,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一个重要内涵,天下“大一统”的思想和观念,在历史上中国是由来久远并且根深蒂固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历史上中国以华夏为主、各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发展,创造了举世无双、绵延至今长达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并且在缔造多民族统一的中国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应该看到,在多民族统一的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中,中国古代传统的“大一统”思想,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影响。“大一统”思想促进了多民族中国历史的统一发展,维系了历史上以华夏为主的、中国古代民族的团结进步,推动了古代华夏多元民族文化的互相交融,进而巩固了历史上中华民族的不断壮大。

                        1、中国历史初始之时的“大一统”

    根据《逸周书·尝麦解》的描述,在中国历史初始之时的,“昔天之初,诞作上后,设建典,名赤帝。分正上卿,名蚩尤。” 这里的分“正”即为分“政”,就是“分掌政权”的意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传说时代的游猎和采集,都是人类早期农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所以在农耕者首领炎帝建立的政权里,游猎者首领蚩尤得以 “分政上卿”。所以说,华夏始祖炎帝建立的,传说时代第一个“政权”就是由两个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部族,联合建成的“大一统”政权。

    出于游猎活动对早期农耕生产带来的破坏,导致了炎帝与蚩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一矛盾和冲突的反映就是文献记载的,蚩尤与炎帝“争于涿鹿之阿。”结果是蚩尤“逐帝,”以及“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中翼。”

    实际上,这是传说时代炎帝联合从游牧转入农耕的黄帝部族,打败擒杀以蚩尤为首的游猎者的历史反映。于是在中原就形成了一个以黄帝为首的,包括农耕部族、游猎部族和从游牧转入农耕的,三支华夏先民融合而成的炎黄部族,以及由炎黄部族建立的“大一统”的政权。

    虽说《逸周书·尝麦解》是后来华夏文人根据传说加工载录的,但是它所反映出来的传说时代华夏先民,建立由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部族联合的“大一统”政权,这一中国历史初始之时的轨迹,应是无可置疑的。

                     2、“大一统”是古代华夏统治者的立国思想

    走出传说时代的中原华夏,随着夏、商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社会的思想和文化水平也有了飞速的提高。周代,以天子为中心的“大一统”思想,已经得到相当完善的阐述,那就是《诗·小雅·北山》所说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其实,这也是当时华夏“大一统”的现实反映。

    周代中原华夏周围分布着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在周天子“大一统”的疆域范围内,中原华夏与其周围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社会制度、经济生产,以及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但是,无论是进入中原地区,还是活动分布在边裔的蛮、夷、戎、狄,只要尊重周天子的权威,接受华夏礼仪文化、接受华夏的礼仪制度,遵循周天子颁发的典册,就可以成为周天子“大一统”国家的“王臣”。这就是唐代学者徐彦所说的:“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始,故言大一统。”

    思想文化上和政治疆域上的“大一统”,继周秦时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基础上,多民族统一的秦代封建中央王朝“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促使汉代出现和形成了一个被周边民族称作“汉人”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从此之后,中国就进入了以汉人为主体、多民族统一的封建中央王朝,与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各个地方民族政权,互相共存、彼此竞立、共同创造中国古代多元民族文化统一发展的历史局面。于是“大一统”就成为历代封建中央王朝和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统治者,累世不变的立国思想。

                    3、“大一统”是历史上各民族统治者的安邦策略

    “大一统”思想弥久深远地影响着华夏各民族统治者。“大一统”不仅为中原王朝的华夏统治者所沿袭和传承,而且为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所接受。在华夏礼仪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的制约下,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增强了对“大一统”的认同,进入中原地区建立封建王朝的少数民族,更是通过学习华夏礼仪文化,遵循华夏礼仪制度,言行一致地赞同“王者欲一乎天下”的“大一统”统治。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个民族统治者,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中原地区建立的“十六国”政权,除了要遭遇各民族间的不息征战外,还要面对汉人强有力的反抗。他们受到华夏士大夫在传统文化和习俗制度上对他们的抵制。很快熟悉华夏文化的“五胡”统治者机敏地从“大一统”中,汲取了有利于他们的伦理观念,为他们在中原所建立的“十六国”政权找到了思想根据。他们言必有中地告示汉人士大夫,必须和他们一样为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大一统”而竭诚努力。

    最突出的是,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中原地区建立北魏政权的拓跋鲜卑贵族,他们在进行疆域的“大一统”同时,竭尽全力地推行以华夏礼仪文化为内容的,思想文化和习俗制度上的“大一统”。他们摒弃鲜卑旧俗,推广华夏农耕制度;用华夏礼仪制度和传统文化来规范鲜卑统治者;要求鲜卑贵族穿汉衣、说汉话,学习华夏传统的礼仪文化,以儒家传统思想来修身、治家、平天下。北魏拓跋鲜卑统治者推行的思想文化和习俗制度“大一统”,有力地促进了黄河中下游流域中原地区,又一次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出现,并且很快实现了隋代和唐代的再度统一中国。

    唐太宗李世民是位深谙“大一统”安邦策略的杰出帝王。他妥善安置了突厥,全面辖治了大漠南北,建立起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封建中央王朝。对于唐代封建中央王朝空前强盛的“大一统”,我们通过《资治通鉴》卷194唐纪10的载录,可以一窥李渊、李世民父子的志满意得:“从上皇帝(指唐高祖)置酒故汉未央宫。上皇帝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蛮酋长冯智戴咏诗,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帝奉觞上寿曰'今四夷入臣,皆陛下教诲,非臣智力所及。昔汉高祖縻从太上皇置酒此宫,妄自矜大,臣所不取也。’上皇大悦。殿上皆呼万岁。”这段记载确如其分地说明了,正是“大一统”才使多民族统一的唐代封建中央王朝,得以实现“胡越一家”“四夷入臣”,这个“自古未有”的历史盛况。

                     4、“大一统”奠定了历史上中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唐末,多民族统一的华夏封建中央王朝的式微,突厥、沙陀、回纥、党项羌、吐蕃、契丹、室韦、奚和乌蛮、白蛮等周边民族兴起于华夏大地。他们在与中原封建王朝的互相交往中,不断学习和接受华夏农耕礼仪文化,并且遵循“大一统”与中原封建王朝彼此认同、长期交流,奠定了历史上中国的民族关系的主流。

    当中原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在竞立纷争、争战华夏大地之时,有一支长于跃马骑射的蒙古族,凭着游牧民族“来如排山倒海、去却无影无踪”的骁勇善战,以迅猛而雷霆万钧之势进入中原,建立起地跨欧亚、多民族“大一统”的元代封建中央王朝,有力地推动了多民族统一的中国历史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谱写了重要的一章。

    同样,“首重骑射”、以武功定天下的满洲贵族,联合汉、蒙古等各族统治者运用“大一统”思想,建立起多民族统一的清代封建中央王朝。满洲贵族进入中原之初,致力于以“大一统”来处理与汉人之间的关系。雍正皇帝颁谕的《大义觉迷录》,是满洲贵族运用“大一统”来缓和与汉人关系的理论汇集。它既显示了满洲贵族对“大一统”的熟谙,也意在言外地表现出以“大一统”治理多民族中国的匠心别具:“自古帝王之有天下,莫不由怀保存万民,恩加四海,上天之眷命;协亿兆之怀心,用能统一寰区,垂庥奕世。盖生民之道,惟有德者可为天下君。”

    由此可见,是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思想,奠定了历史上中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大一统”让以华夏为主的、多民族统一的封建中央王朝统治者,统治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成为无可讳言的天经地义。同样,“大一统”也为蒙古、满洲等少数民族统治者,治理多民族统一的中国,找到传统思想上的合理依据,寻到传统文化上的合法源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