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薛宝钗与
宫花的关系,
夜看原创精华
(转自:夜看红楼)
一、首先谈一下薛宝钗:
第4回,“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世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择为宫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这里,句子里有个“除。。。外”,从语法结构来看,似乎有歧义,会产生以下a、b、c三种解读意思。
a、 当今皇上要求:在征召选拔的妃嫔或应聘妃嫔的女性中, 如果某些女性是世宦名家出身,还要亲名达部,以备选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就是说你如果落选妃嫔,别灰心;凡是高干家庭出身的,还有第二次机会,即以备做入学陪侍的机会,以才人、赞善之名有幸见到天子。)
b、 当今皇上要求:世宦名家之女都要亲名达部,以备选公主郡主陪侍;但应征妃嫔的除外。(就是说参选妃嫔的女孩们,可以不必再备选陪侍)
c、 当今皇上除了要征召选拔妃嫔外; 还要为公主郡主入学选陪侍,世宦名家之女都要亲名达部。
上述三种解读,哪种是正确的? c ! 因为“聘选”是征召选拔之意,没有受聘、应聘、被聘、落选之意;它的主语是皇帝、是皇家,是皇帝、皇家聘选妃嫔。 而a、b都把“聘选”的主语偷换成了应征的女性, 变成女性应聘妃嫔,导致后半句含义也产生了突变,歪曲了原文,显然错误;如果有人把“除(皇帝)聘选妃嫔外”理解成“除(皇帝)聘选的妃嫔外”,那么我只能说他太牛了,如同把“(我)杀了人”理解成“(我)杀了的人”,我就不说什么了。
关于薛宝钗有没有资格应征妃嫔,这里不建议套正史、野史,毕竟是故事是小说。 任何故事情节都离不开因果。写故事就是写因果。因此作者要表达一些东西,总会直接或间接地交代因、果。 要探索故事里是个什么“果”,还是要从原故事里去寻找“因”的线索。 红楼梦作者既然在介绍薛家时给出了“聘选妃嫔”四个字,也是有缘,有这个“因”。
那么薛宝钗 或 薛家期望薛宝钗 选择“妃嫔”之“果”还是“陪读”之“果”? 作为一个人,选择走什么样的路,结什么样的果和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当事人的思想喜好有关。
社会环境: 薛宝钗一家是皇商,在金陵是有名望的家族(名家), 在各省都有业务往来;从当今皇帝的旨意“凡仕宦名家之女。。。皆。。。”来看,不是薛家有无资格去、想不想去,而是当今皇上强迫要你去。
家庭环境: 4回, “薛公子幼年丧父,寡母又怜他是个独根孤种,未免溺爱纵容些”; “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 “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体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省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42回,(薛宝钗) “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 48回,(薛蟠) “况且我长了这么大,文又不文,武又不武,虽说做买卖,究竟戥子算盘从没拿过,地土风俗远近道路又不知道,。。。” ; (薛姨妈) “听了虽是欢喜,但又恐他在外生事,花了本钱倒是末事,因此不命他去,只说:“好歹你守着我,我还能放心些。”
薛宝钗之祖、父、叔等长辈对薛宝钗的影响:从4、42两回来看, 薛家长辈是把薛宝钗等女儿们假充男儿教养;从4、48两回来看,薛蟠父亲、薛家长辈都没教他学会计学管帐,也没带他出过远门,联系“(姊妹弟兄)怕看正经书”可知,之所以不带薛蟠游山玩水经历世面,一来薛蟠年幼、二来薛姨妈溺爱,三来是让薛蟠等姊妹弟兄聚在一起老老实实读正经书。 因此,薛宝钗能读书识字,一是因为父亲宠爱要她读、二是薛家长辈们把薛家兄弟姐妹们聚在一起读书;薛家并非为了让她进宫而读书。如果薛宝钗在42回对林黛玉说的只是安慰之语,并非真实历史,那么这段分析就当没说。
薛宝钗之母对薛宝钗的影响:薛宝钗之父死后, 薛姨妈担子就重了;既要管理内事,又要打理外事;48回,薛姨妈得知薛蟠要外出做买卖,既欢喜又担心;薛姨妈虽然一直期望薛蟠能有所作为,但是并没有强迫他一定要有作为。薛姨妈虽然需要能够值得信赖的帮手管理家务,但是从第4回作者对薛家的客观陈述中,可以看到薛姨妈并没有强迫薛宝钗放弃以书字为先;当年幼的薛宝钗主动放弃以书字为先,薛姨妈也没有强迫她继续以读书识字为先;可见,薛姨妈比较开明,只要子女安分,不纵性惹事,想做什么都可以;不会强迫子女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因此更谈不上要薛宝钗进宫了。
薛宝钗自己的想法:薛宝钗主动放弃读书识字,为母分忧解劳,是因为年幼的薛蟠还扛不了肩上的担子; 如果薛宝钗想进宫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心,那么平时就应该把自己保养好;为母分忧解劳也无需自己上阵;又不缺买丫头、婆子的银子,只要多买进丫头、婆子做针黹家计,自己呼来唤去就足够了;又怎么会亲自上阵,亲手做针黹家计?万一不小心把自己哪个地方刺伤扎毁了,岂不坏事?!而且自己进宫后并不意味着立刻受宠,那么谁还能为母打理家务,分忧解劳?因此,为一己之虚荣而进宫缺乏让人信服的理由。
如果薛宝钗想进宫是为了薛姨妈好?也不成立。 薛姨妈的功利心不强,否则也不会把薛蟠溺爱到大字不识几个的地步;薛姨妈的争荣夸耀之心也不强,否则也不会在第4回上京后就长住贾府里,在上京之前完全可以事先通知京城的看房人打扫清理; 在贾府住了些日子后,也可以再回自己家住。儿子薛蟠在48回打算立业做买卖,薛姨妈立现欢喜,担心的却是薛蟠会惹事,而不是做了没爵没品的商人。 薛家也不缺过日子的钱,只要儿女们平平安安、和和睦睦,有个好归宿就满意了。因此,薛姨妈何来的母以女贵之心?
如果薛宝钗想进宫是为了薛蟠好? 也不成立。此时的薛蟠没有读书之志,文又不文,武又不武,没有为官之心,薛宝钗进宫并不必然导致薛蟠读书上进或扛起家庭重担;薛蟠酷爱旅游,终日斗鸡走马,游山玩水,也不谙世事,何来的强迫薛宝钗进宫的意愿?
综上所述,薛家没有要女儿们进宫之心,薛宝钗自己也没强烈的进宫之意。
做皇室陪读和妃嫔性质差不了多少,预备妃嫔而已; 这两条路都是进宫之路,一条路笔直些,一条路稍微弯了点。对于不想进宫的人来说, 这两条路没差别。 既然薛宝钗没有进宫的强烈意愿,可是眼下又必须选择其中一条路,就必然是能让自己落选几率大些的那条路。至于哪条路合适,只有书里人清楚了;但不管是哪条进宫之路, 红楼梦作者都已在第7回让“宫花”这种象征性的物品出现在薛家。
二、其次谈一下宫花:
第7回,薛姨妈乃道:“这是宫里头作的新鲜样法堆纱花十二枝。昨儿我想起来,白放着可惜旧了,何不给他们姊妹们戴去。” , “宝玉。。。开匣看时,原来是两枝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
这里, 薛姨妈有没有必要骗王夫人说是宫花? 没必要也没意义。 此时的贾家在京城盘踞多年, 与东南西北四王、x国公、y侯爷、z芝麻官等等都有着或深或浅的交情,薛家与贾家互相照应的日子往后多者呢。而且贾家也不是没见过世面的人家,宫里还有个元春;宫中物品大概是个什么质量、什么档次、什么料样, 王夫人、特别是贾母等一双双势利眼都微眯着,心里都有着算计。
既然薛姨妈没有打诳语,那么宫花是怎么来的?
1、宫花是薛家通过采购渠道获得的? 不是。薛蟠从未出过远门,此刻还想着趁送妹入京之机,好好地在京城痛游一番。薛蟠第一次离开薛姨妈出远门跑生意,已经在后面的第48回,薛姨妈还担心他惹事。 因此第7回的宫花不可能是薛蟠采购的。那是薛蟠之父在世时采购的? 也不是。
第4回上京之时,薛蟠已经15岁了,而薛蟠是幼年丧父;途中, 薛姨妈对薛蟠提起 “况这几年来,你舅舅、姨娘两处,每每带信捎书,接咱们来,如今既来了,。。。” , 可见薛蟠之父死了有好些年了。如果宫花是薛蟠之父采购的, 那么这些宫花如今就放了好些年,早已旧了;既然旧了,薛姨妈怎么会说“白放着可惜旧了,何不给他们姊妹们戴去。”?薛姨妈这些年一直在金陵,怎么就敢夸口说这几年前采购的宫花样式还能是“宫里头作的新鲜样式”?因此第7回的宫花不可能是薛蟠之父采购的。第4回,薛家刚进贾家,就 “引了拜见贾母,将人情土物各种酬献了。合家俱厮见了,忙又治席接风。” 如果宫花是薛家从金陵带来的,此时就该拿出来让贾母等在场的一双双富贵势利眼们扫描一眼才对;这么重要的送给主子姑娘、当家媳妇的人情之礼怎么就忘了?怎么会拖到第7回才记起要送宫花?! 因此第7回的宫花也不可能是薛家从金陵带来的。
2、宫花是薛家入京之后通过其它渠道获得的? 不是。
假设宫花是薛姨妈从其它渠道获得,那么薛家就太有面子了。 因为宫里没有薛家姊妹,朝里没有为官的薛家子弟,薛姨妈入京没些日子,就能把宫里的东西合法弄到手,在国公府里送花,薛姨妈能没面子吗?!薛家上面有人?宫里有太监罩着薛家?皇帝微服住在薛家?不现实。第4回也写道,自薛蟠父亲死后,薛家在京城除了没人整理的房地产、王家、贾家等几个亲家兄妹外,
就没有其他社会关系了。 薛家的资产不光受外省伙计拐骗,连京城店铺里的伙计也欺薛蟠不谙世事、薛家在京城无人打理店铺,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因此薛家在京城有其它社会关系,或者京里还有其他薛家子弟帮忙,岂能是这种光景?!
因此综合以上有关细节, 薛姨妈手里的宫花只能来自皇宫。除了薛宝钗入京待选这件事, 就没有其他事可以让薛家和宫廷发生联系了; 何况宫花本就是女人用的装饰品。因此, 薛宝钗与宫花有着紧密联系。
宫花是薛宝钗中选的暗示还是落选的暗示?
首先,如果贾元春已入宫不能致使贾家三春免予参选,那么贾家三春、林黛玉诸女作为世宦名家之女,至少是也要亲名达部,以备选择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的。如果宫花是薛宝钗中选的暗示,那么薛姨妈也不会、不能送宫花了。 因为这样的举动极有可能变味,在贾家某些人看来是讽刺,是炫耀。 就算王夫人理解,但贾家上下其他势利眼也多,有心的人也多;贾母、邢夫人、三春、林黛玉、当家的、管事的、媳妇、丫头、婆子等总会有嚼舌的、长舌、多心的。若是出现“讽刺三春林黛玉等人都落选了,薛家在炫耀薛宝钗中选了”等风言风语,薛家也没趣; 如果贾元春已入宫可以让贾家三春免予参选,那么以上这段分析就当没说。
再次, 如果宫花是中选的暗示,有言论说是推迟了。但是细嚼起来不可能是推迟。 从参选陪侍的角度分析,薛宝钗延缓作陪侍事小, 公主、郡主们因为侍女未定而延迟学业,错过了读书识字的黄金年代事大, 因此皇家为芝麻而舍绿豆不大可能; 从参选妃嫔的角度分析,在11回贾家庆祝贾敬寿辰、在16回 “当今自为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尚不能略尽孝意,因见宫里嫔妃才人等皆是入宫多年,以致抛离父母音容,……”, 可见皇宫里核心人物至少在第7回都还健在,贾元春此时也被加封、贾府贺喜等喜事, 那么朝廷里就没有发生某个跑龙套的驾崩等导致不得举办喜筵的大事件;在32回大傻哥薛蟠说道: “好妹妹,……,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骨子,…… 。” , 如果薛宝钗入宫成功但仅仅是推迟, 薛蟠再傻也说不出这种话来。因此,延迟的理由很难成立。
又次, 从薛宝钗的角度分析,从第4回薛家入京到第7回得到宫花,与林黛玉、北静王从一开始就打算瞧贾宝玉的那块玉不同, 薛宝钗从未瞧过贾宝玉的那块玉,而是在第8回得到宫花之后才正式开始琢磨赏鉴通灵宝玉。 第7回周瑞家的说: “这有两三天也没见姑娘到那边逛逛去,……”, 第8回薛宝钗对贾宝玉 “一面又问老太太、姨妈安,别的姊妹们都好” ;薛家在得到宫花这段期间前后,薛宝钗就'病了’, 好几天没去给贾母、王夫人请安。如果宫花是中选的暗示,薛宝钗这么懂礼的人也不会这么摆架子。
又又次, 从林黛玉的角度分析,如果宫花是中选的暗示,林黛玉只怕暗喜地满地打滚; 薛宝钗这个有'金’的将来要入宫了, 林黛玉的一个心病也解除了。但是,林黛玉第7回以后的表现却并非如此,倒是对贾宝玉的玉,薛宝钗的金越来越上心,病情也潜移默化地加重。
因此,宫花是落选的信号。 红楼梦作者并非没有交代薛宝钗入宫后文,早在第7会就落幕了。(作者:slck,来自夜看红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