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进京“待选”,结果再无下文。有的读者马上联想到清宫戏里常见的“选秀”,认定宝钗被皇帝摒弃,甚至联想到可能是宝钗从中作梗。这联想未免太过丰富。 宝钗进京的时候,元春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绝对值的“女史”。我查过书,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后,直到第十六回封妃省亲,这中间再有没出现元春的名字,连提都没有提过。 元春进宫之初,作的是“女史”。明清时代的皇宫妃嫔没有这样一个名目,我怀疑可能跟“才人赞善”一样,是女官的一种。她是在这个职位上努力,获得了皇帝的青睐,转为被封为贤德妃的。但封妃是个偶然,如果青睐她的不是皇帝,而是皇后或者太后,她也可能被赐婚给某位王爷、大臣,成为王妃之类。 在进宫的最初几年,元春不仅在宫里未露头角,根本没权力左右宝钗进宫之事,连家里人也不怎么提到她。元春的进宫,虽然是贾府为家族而铺的后路,却只是闲笔,至少短期内还看不出效用。 宝钗进京“待选”的背景是这样的:“除聘选妃嫔外,凡世宦名家之女,皆亲送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之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选妃只是一部分,另有一些是公主郡主的陪侍伴读,“才人赞善”。薛家是想着让宝钗进宫,还是作公主郡主的陪侍? 古代妇女职业并不普遍,丫鬟、媒婆,算是下层。富贵之家的小姐,要从业只有女官、“才人赞善”之类。当然这也不是长期的,只能在婚前几年。但这是很好的一条途径:“找事,都是假的,还是找个人是真的。”(语出张爱玲《倾城之恋》)做了公主郡主的陪侍,等于提高了一层身份,为将来的婚姻择偶增加了筹码。甚至得到后宫嫔妃、王妃太妃的青睐,通过赐婚的方式进入更高的阶层,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公主郡主的“入学陪侍”,并不是去做书童丫鬟,而是同样有奴婢服侍,只算是公主郡主的女伴。而对于自己来说,从此居住在皇宫王府,生活环境有了极大的提高。所以薛家进京,并不能认定就是为了进宫作嫔妃,但一定是为了给宝钗一个好的环境,为以后的择偶作准备。或者说,元春走的那条路,就是宝钗渴望走的路。 宝钗进了京,却没有进入皇宫王府,也不能说就是失败。她不是住进贾府、后来还住进大观园了吗?这所为省亲而建的别墅,又有年纪相当的女伴为伍,正是薛家为女儿谋求的良好生活环境。除了见不到皇帝(皇宫里也不是总有机会见皇帝的),贵妃、王妃、太妃,不是都有机会见面吗? 到八十回结束,宝钗其实还不到结婚年龄,至少不算大龄剩女。宝琴订婚、湘云订婚、薛蝌订婚,那是另一回事,古代还有指腹为婚,订婚的年纪可以很小。至于结婚呢,总到到适当年纪。 《红楼梦》的时间前后矛盾,不能根据第二十二回王熙凤提到“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就往后推算,认定八十回时宝钗已经成了老姑娘。因为寿怡红时提到宝钗、香菱、晴雯都与袭人同龄,而《芙蓉女儿诔》中又说晴雯十六岁。难道这么多年过去,宝钗只长了一岁? 迎春跟宝钗年纪相仿,甚至可能比宝钗还大,到第七十九回才结婚,而且还是“娶亲的日子甚急,不过今年内就要过门的”,如果不是孙家催,可能再晚一点结婚。迎春不是晚婚,宝钗当然也不是“剩女”。 除了南安太妃带有相亲性质的祝寿赴宴,宝钗还有许多机会。并且宝钗是有自信,能够在婚姻中得酬壮志。否则不会在别人哀叹“飘泊亦如人命薄”“三春事业付东风”“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的时候,她却兴致勃勃地说出“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翻案之作。 如果不是八十回之后的急转直下,宝钗肯定会有更好的命运,甚至不逊于元春。可惜生于末世,薛家的败落,贾家的败落,连累了这个既有青云之志、又有停机之德、还有济世之才的少女。她挽救不了将倾的大厦,也避免不了覆灭的危险。说到底,并不是她与元春高下有别,只不过正赶上末世,无法幸免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