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要诀》执笔法内载腕法三种,日枕腕、提腕、悬腕。兹
分别论之: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执笔法内载腕法三种,日枕腕、提腕、悬腕。
兹分别论之:
须悬腕,悬腕则笔势无限,否则拘而难运。今惟鲜于郎中(鲜于枢)善悬
腕书;问之,辄瞑目伸臂曰:'胆、胆、胆!’”自从晚唐以后,废弃厂席
地而坐的生活习惯。关于悬腕作书的重要性,前面已经论述。但到了元
朝,善用悬腕作书的书家,确实不多了。即如赵孟頫这样的大家,书法
独创新貌,但其悬腕功力,尚不及北宋诸家。所以鲜于枢自炫其能,作
英雄欺人之语。其实只要倍加工力,悬腕不是难以学到的。来源书法.
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现在所要讨论的,悬腕究竟是否只宜写大字及行草,可否作小字?这是关
系到今人学书,是否能赶超古人的问题。今传许多隋唐以前的著名碑帖
及精劲的唐人写经(包括明人附会为钟绍京书的(灵飞经》),都出于当时
无名作者之手,为后代著名书家所难以企及。其中关键之一,是由于后
来废弃了席地而坐,伏案作书,失去了天然腕肘悬空的可能性。北宋·
黄庭坚、米芾为厂克服这个缺点,提倡悬腕作书。今日所传的米苇小楷
《向太后挽词》,字仅一公分,笔势开阖雄健如大字。又如刻本晋人小
楷中的秘阁本(王羲之黄庭经》、杭州本(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笔势
都是小中见大,一气贯注。清·翁方纲诗云:“曾见黄庭肥刻本,憬然大
字勒崖初。”(注:“大字勒崖”是指焦山《瘗鹤铭》)这种小楷,断非肘
腕紧靠桌面所能写成的。后来学书者贪图省力,不肯在悬腕上痛下一番
苦功,所以南宋以后的书法水平,普遍下降。我们学习书法,有志赶超
古人,第一步就要打好悬腕基础。学习悬腕,开始时是比较吃力的。但
世间任何事须从难处人手,所得到的结果是易。反之,从易处人手,贪
图取巧,所得结果必然是难。学习书法,也不例外。
至于初学儿童,第一步要求坐势端正,腰干竖直,把全身体重放在脊柱
上,臀部坐实,前胸与桌边保持一定的距离。则两臂自然不紧压桌面,
随后教之悬腕。以我实际教授儿童的经验,每天让他们用悬腕学写四公
分以上的大字两小时,连续不断两周以后,就可不感觉肩臂酸痛,养成
习惯。
若写大字,腕不离案,动作不便。学书者稍加功力,腕自然悬起。关键.
是腕肘悬起以后,行笔是否能运用提按起倒的方法,随时调整笔锋,使
每一点画写成中锋。起讫转折分明,前后相互顾盼。如果不会提按起
倒,应该说尚未起到悬腕的作用,仅仅是形式上的悬腕。应在实践中继
续深思熟练。
中字。”清初冯班云:“此法好。”这种说法都是不全面的。提腕作书,
必须先有悬腕功夫。若因悬腕功夫不够,或不会悬腕,借肘力靠着桌
面,支撑腕部提起,则大谬不然。我在书写实践和观察古人书迹中,对
提腕作书,得到以下体会:
楷或篆隶
书,要求字写得工正,采用提腕法比较适宜。因为站着书写,不可能把
匕半身的体重,完全紧依在右肘h,所以在版壁上写字,提腕也
等于悬
腕,但执管要执得高而且浅,用腕左右摆动运行。
在斜面版上写长篇文字,既不能站着写,又不能坐着写,躯体
要仆上去
写,最为费力。运用提腕,必须用左肘撑住全身体重,右肘仍
不宜紧
压。
字。”写字如把腕底贴着纸面,肘提不起,则不论大字小字,任何字都
写不好。如果用低执管,腕着纸面,其肘部一定要高于腕,刁一能在必
要时行使提按。枕腕之法,在写极少数的小字时,偶一为之则可。如作
长篇小字,非低执管的悬腕或提腕不可。若因腕悬不起,借左手作为搁
板,使腕离纸,则大是蠢事。
写摺扇扇面之熟练者,不用夹板,可跨棱而书。起首数行,不妨省力,
用低执管,或把腕轻依桌面。但写到后行,越往后肘腕提得越高。扇而
未干之墨,毫不触及腕肘,前后一气呵成,书法可臻妙境。如苏轼书(寒
食诗》及(颖州祈雨诗话》两长卷,即用此法。
翁闿运,字慧仁,男,汉族,原籍浙江杭州,1912年生于江苏苏州,为
为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上海大学文上海
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上海中国画院兼职画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
6年5月14日凌晨4时逝世,享年95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