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罗马征服史诗:汉朝vs罗马胜负如何 答案尽在全书中

 七月的风1989 2014-08-04

历史的著作要想每一个事物都能辨明真伪是非常困难的工作,一方面是因为后世的史学家被漫长的时间遮断他们的目光,另一个方面是有关行为和事迹的当代记载,出于嫉妒或恶意或是包庇和奉承,总是扭曲事实的真相。


——普鲁塔克(约公元46年—120年)




前言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2000年的史诗巨片《角斗士》相信很多人记忆尤新,其宏大的战争场面让人惊心动魄,嗔目结舌。在电影的结尾,发生了国人难以想象的事情,角斗士居然敢当众砍翻罗马帝国皇帝!这虽然不是史实,但是在罗马帝国历史上,的确有过类似的例子。如果你是一个电脑游戏玩家,那么你对罗马应更不会陌生。十几年前《罗马复兴》这款游戏风靡一时,近些年的即时战术游戏《罗马全面战争》更是让众玩家过足了率领千军万马争霸地中海的瘾。




罗马,这个最终环绕地中海的庞大帝国,多少人会把它同意大利的一座小城联系起来呢!但是,正是这座小城,依靠其民众的勇敢与智慧,经过数百年的奋战,成为意大利诸城邦的盟主。随后争霸西地中海,与西地中海霸主迦太基人大战三百回合。即便迦太基人中有一位非常杰出的统帅,西洋史四大名将之一,赫赫有名的战略之父汉尼拔,也最终没能阻止罗马人击败迦太基。




经过艰苦卓越的鏖战险胜迦太基人后,罗马人可谓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军团战术发展到了极致。在接下来的50年间,罗马人飙飞猛进,打遍地中海无敌手,他们打败了曾经骄傲与勇敢的马其顿人,挫败了骄横的塞琉古国王安条克大帝,放眼西方世界,罗马再无强劲的敌手。百余年间,无论是高卢人、西班牙人、怒米迪亚人、不列颠人、日耳曼人,还是希腊人,马其顿人,叙利亚人,等等,无不成为罗马的手下败将。依靠强大的罗马军团与众多罗马英雄的文韬武略,罗马人最终建立了一个环绕地中海,横跨亚、非、欧的世界帝国,称雄西方世界长达千年之久。




阿喀琉斯的勇武,千百年来所无数人所称颂,并非他的英雄气概超过了后世的所有英雄们,而是广泛流传的《荷马史诗》让他妇孺皆知罢了。罗马历史上的英雄们,很多与阿喀琉斯相比并不逊色,比如罗马英雄西庇阿、卢库鲁斯,这两人无论是人品、长相、将略,都是万中无一,堪称罗马人男子心中的偶像,女子心中的万人迷。那些披坚执锐,统帅千军万马南征北战的罗马英雄们,他们的人生无一不是一部史诗般的传奇,完全可以被好莱坞用来拍摄无数部凄美的精品影片。



顶盔披甲,全副武装的罗马军团,他们靠着勇武与顽强,经历了无数血战,终于将罗马的鹰旗插遍了地中海的每一个城邦,让我们穿越到2700年前,去体验罗马自小城邦发展为世界帝国这一史诗般的传奇……



第一章 为何意大利选择了罗马做主人?(公元前753-公元前270年)


早期罗马人的历史


对于罗马人的早期历史,即公元前400年以前的罗马历史,我们现在所能掌握的史料是零碎而稀缺的,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来看,这些材料的可信度也较低,尤其是有些史料中充斥了大量神话般的传说和人物心理描写。很多罗马史学家对于罗马早期历史的可靠程度持悲观态度。为了叙述方便起见,我们的故事从公元前390年高卢人入侵罗马开始……


在地中海中部,有一个形似靴子一样的半岛,即亚平宁半岛。亚平宁半岛是个长约千余公里的狭长半岛,它中腰的宽度约为150公里。半岛北部,阿尔卑斯山昂然挺立,将它与北方几乎隔绝开来。阿尔卑斯山往南,有一条横亘半岛的河流,称为波河。大致以波河南部的卢比孔河为界,半岛被分为两部分,北部古称山南高卢,南部古称意大利。


自北向南,亚平宁山自北向南将半岛分为两半,在北部,这个山脉较高难以通行,越是往南,这个山脉越低,最终在南部分散成一些斜缓的山坡。



卢比孔河


在半岛中部,台伯河纵横其间,它自亚平宁山脉而出,向西流入大海,台伯河下游有一块多小山丘的平原,是为拉丁平原,拉丁人聚居在此,在离此河入海口20至2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小城,即为罗马。


大概在公元前753年,罗慕洛建立了罗马城。居住在台伯河下游、拉丁平原的罗马人可以说是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拉丁平原土地肥沃,给罗马人提供了良好的农业基地,近海与台伯河下游的地理位置则让其交通特别便利,此外,海口处的产盐地则为罗马人提供了优势的资源。


起初罗马人是有国王的,罗慕洛即为罗马人的第一个国王,大概在公元前510年,罗马人驱逐了他们的国王,从此开始了由元老院执政的共和制度。元老院由300名贵族组成,每年元老院都选出两人担任本当年的执政官。罗马军队的统帅就是两位在任的执政官。执政官一年一换,通常无法连任,因为其统帅的水平往往良莠不齐。好在罗马仕途的第一道门槛就是10年以上军龄,因此执政官通常都具备一定的军事经验和能力。


为了抵御来自外来的入侵,罗马与拉丁平原上的诸城市组成了一个较为松散的攻守同盟。罗马因其较为优势的地理条件,而在同盟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位置。


大概在公元前471年,罗马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当时,罗马四周强敌环绕,军事形势非常紧张,尚很弱小的罗马贵族为了击败外敌,不得不倚重平民的力量。因此,长期权利得不到保障的罗马平民很好的利用了这个时机,他们以拒绝服兵役的行动,让贵族们不得不让步,允许平民选出自己的官吏,即人民的保民官,以保护平民的权利不受贵族的侵害。


自此,平民的权利得到了较好的保障,罗马的政治体制也更为成熟。伟大的古典史学家,罗马名将小西庇阿的挚友波利比乌斯认为,罗马的强胜的首要原因,即在于其政体是集君主制、贵族制、民主于一体。


关于罗马政体的优越性,享誉世界的政治哲学家马基雅维利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这一论述发表在其巨著《李维史论》中。现用较为通俗的语言转述如下。


在社会还很原始的时候,人们散居在各处,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人们聚居到了一起。为了能够较好的自卫,人们选择那些更为强壮更为勇敢的人做他们的首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能够主持公义的人对于他们更为需要,因此后来他们慢慢倾向选择谨慎、正直的人成为他们的首领。


可以想见,那些曾被选为首领的人,以及他们的后代,在社会中慢慢处于一种较高的地位,而社会财富的增长,也让较为富裕的人跃居到较高的地位,这些人,慢慢成为了社会中的贵族分子。与此同时,首领的权势也在日渐增长,最后,首领的产生,不再是人们选择人群中最勇敢、最正直、最智慧的人,而是由上一任首领过继给自己的后代。


这一过程,我们可以参照我国历史上尧舜禹的故事,尧舜禹之所以能做上首领,是因为他们的才能,而治水有功的禹传位给儿子夏启,则是禹以其权势而采用的世袭制了。


人们常说,男孩当穷养,女孩当富养,这的确是金玉良言。因过继而成为领袖的人,这些人往往“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堕落腐化,背弃各种美德,缺乏各种才能。更有甚者,喜好豪华奢侈,放纵声色,为了满足各种欲望,无穷无尽的侵夺他人的财富与幸福。


因此,君主就遭到了贵族和民众普遍的憎恨,这些人暗暗积蓄力量,准备推翻暴君。因为民众力量的弱小,所以他们选择勇敢、正直、公正、憎恨暴君的贵族们作为他们的首领。在暴君被推翻之后,这些贵族成了政府的首脑。他们具备各类美德,如同以前贤明的君王一样来治理国家。


然而好景不长,当这些贤明的贵族们老去,权势由他们的儿子们继承的时候,这些人很快重蹈覆辙,与以前的暴君无异,变得贪婪,富有野心,不顾及民众的的权益。如是,民众对于这些人的统治感到了厌烦,当在民众中出现类似陈胜、吴广类的人物的时候,民众便追随他们,瓦解贵族们的统治。


民众讨厌君主制,也讨厌贵族制,于是民主制出现了。民众共同来治理国家,缺乏首领的民众在早些年能够将国家治理得较好,但是但这批建立民主制的人离开世界后,他们的后代则变得藐视法律,肆无忌惮,每个人都自行其是,国家沦为一盘散沙。


最后,民众终于发现这样下去国家有被外敌侵犯的危险,于是又选择了一个智勇兼备的人来做他们的国王……如是反复。也许有人对于上述有些叙述不大理解,因为我国历史,屡屡发生的是一个君王取代另一个君王,但是倘若大家了解一下西方古典时代的历史,就知道在古代欧洲小型城邦国家,由民众或者贵族组成政府并不少见。


最后,马基雅维利总结说,君主制容易蜕变成僭主制,贵族制容易蜕变为寡头制,民主制容易蜕变为暴民政治。只有当一个城邦兼备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君主、贵族、民众的力量互相制衡,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高卢入侵后罗马人的军事改革


让我们把目光转移到公元前390年的罗马。在这一年的年初,作为一个罗马公民是骄傲的。几年以前,罗马军队在著名统帅卡米路斯的率领之下,打败了他们几十年来的劲敌威伊。威伊是一个很大的城邦,位于罗马以北约18公里的位置,打败威伊之后,罗马人的地盘足足扩大了一倍之多!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前390年,来自北方的高卢人几乎是给予了罗马人毁灭性的打击。高卢人的地盘主要在今天的法国地区。高卢人身高体壮,挥舞着长剑与大盾,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将罗马军队打垮。随后高卢人冲进城墙并不坚固的罗马,一把火将其付之一炬。只有罗马卫城因为地势险要,所以高卢人围攻了七个月迟迟不能攻下,只有在勒索一批黄金后匆匆离去。


罗马人在被高卢人洗劫之后,痛定思痛,卧薪尝胆,首先,深刻意识到城市防御的重要性,以全新坚固的城墙代替了老旧的城墙。其二,为提高军队的野战能力,在接下来的近百年间罗马人不断学习敌人优秀的作战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军事改革。


在高卢入侵之前,罗马人的作战方式与希腊人的作战方式非常类似,作战时排成很长的横队,全军一般排成纵深8人的矩形方阵,前六列为重步兵,最后两列为轻步兵,主要使用长矛作战,作战之时,全军排成阵势,对敌人进行冲锋作战。这种作战方式对于近战能力较弱的敌人非常有效,但是对于近战能力很强的对手则显得军队机动性不足。


为了更好的发挥军队战斗力,百余年间,攻破威伊城的英雄卡米路斯以及他后来的很多优秀罗马将军改进了他们的作战方式。


为了让每个士兵的能力和经验可以充分的发挥。重步兵依照年纪被分为三个部分,即最年轻的人员,壮年人,以及年纪最大的老兵。这些重步兵排成三个横队作战,青年军在最前面,壮年军次之,而老年军则位置于最后。


在每个军团中,青年军、壮年军、老兵都有十个中队,每一个中队又包含两个百人队。青年军与壮年军每中队为120人,而老兵则每中队60人。


除了30个中队的重步兵与10个中队的骑兵外,每个军团还有1200名轻步兵。因此一个军团的标准编制是10*120+10*120+10*60+10*30+1200=4500人。此乃标准配置,很多时候罗马人会将其人员增加三分之一,组成6000人的加强军团。


军团中的每个中队就象一个古希腊小方阵,它的每个横列约20人,通常纵深6人,横队的各个中队之间有一个相当于中队正面宽度的间隔。处于第二横队的壮年兵各中队,掩护第一横队青年兵各中队正面上的间隔,而第三横队的老兵中队,则掩护壮年兵各中队正面上的间隔。重步兵横队之间距离为70-80米,十个中队的骑兵合组成一个侧翼。


罗马军团的这种阵型,在其必要时,第一横队可以穿过第二横队进行撤退,第二横队也可以穿过第一横队向前推进。老兵横队则是军团的后备力量。


作战时,一般来说,战斗首先由轻步兵打响,他们布阵在全军的前面和两翼,用标枪削弱敌人,然后他们便退到后方。与此同时,青年兵横队各中队迅速疏散展开,形成一条连绵的战线,推进到接近敌人时便一齐将标枪投射出去,接着,用剑跟敌人进行近战。当他们拼杀得精疲力尽时,壮年兵排好阵势,通过士兵之间的空隙上前接替青年兵,青年兵下去休息。如此第一横队和第二横队进行反复的替换。如有必要,前两个横队可以合成一体,当青年兵和壮年兵都无法击退敌人时,老兵才投入战斗。此时青年兵和壮年兵在老兵长矛阵的掩护下进行重组,随后同老兵一起加入战斗。


除了阵型外,步兵的装备较以前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良,金属头盔代替了皮盔,长矛更为精良,盾牌包上了铁边。


轻步兵携带一把短剑,几支普通标枪,和一面圆盾,戴着皮制头盔。青年兵负着一个半圆筒的大防盾,由两层木板胶合而成,外面盖着一层牛皮,并包着铁边。他们的武器有一把宽刃短剑,两支重标枪。戴着铜盔和胫甲,胸甲是一块铜的掩心镜,只有比较有钱的士兵,才有全副的胸甲。壮年兵和老兵的装备与青年兵类似,不过老兵不用重标枪,而使用长矛。罗马骑兵一直不受重视,即使到了一百多年后布匿战争开始时,骑兵也还是没有装甲,他们的防盾是皮质的,一般说来,他们都宁愿下马作徒步战。


除了以上改良外,罗马军队在此期间还施行了军饷制,不过这是早在威伊战争之时的事情了。


卡米路斯军事改革抛弃了笨重的方阵,大大增强了军队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士兵的装备得到了极大的改良。冲锋前先投掷标枪有效的增强了军团的火力,同时,三列横队轮换休息作战的方式,得以对敌人形成了持续的打击力。这一切,都是罗马人最终得以称霸意大利的原因。


“第二建国者”罗马英雄卡米卢斯


高卢人给罗马人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高卢人撤退后,罗马人的旧敌纷纷入侵,拉丁联盟中的少数城市也想趁火打劫分一杯羹,形势异常危急。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罗马英雄卡米路斯率领着以新战术组织起来的军团,打败了一个又一个外敌,经过20年的浴血奋战,罗马总算将国际地位恢复到高卢入侵之前。卡米路斯智勇过人,为人宽宏大量,战功卓著,取得了举行四次凯旋式的殊荣,被罗马人称为继罗慕洛之后的“第二建国者”。


对于卡米路斯的智勇与宽宏大量,普鲁塔克在其巨著《希腊罗马名人传》中,曾有过生动的记述。


当罗马人在重建他们的城市之时,部分拉丁人与罗马的旧敌入侵,他们包围了驻扎在马基乌斯山设防的部分罗马军队。为了援救这些罗马人,卡米路斯第三次被任命为独裁官。卡米路斯强制大部分罗马人武装起来,甚至部分老年人也被他拉进了军队。


他抵达马基乌斯山后,并不急于进攻敌人,而是机动到敌人的后方并驻扎在哪里。扎营之后,他燃起火堆作为信号,当被围困的罗马人看到卡米路斯的信号后,十分振奋。拉丁人看到罗马援军到达之后,决定坚守待援,他们修筑了两道防御工事,以分别对付包围圈内外的罗马人。防御工事用宽宽和壕沟和木制栏栅组成,十分坚固。


这种战术是一种非常优良的战术,它很好的利用了防御的力量。前211年罗马人从汉尼拔手中夺回大城卡普亚,前52年凯撒在高卢围困阿莱西亚大败数倍于己的高卢大军,都采用了这一战术。


卡米路斯仔细观察他的敌人,他发现了拉丁人的破绽,其破绽便是筑成营垒的木制栏栅未作防火处理。同时,他还发现,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就会从山上吹下一阵狂风。因此,在某天的拂晓时刻,他命令一部分士兵携带投掷武器,对拉丁人防御工事的某一处发动佯攻,而他则率领部分士兵,机动到起风处的上风处。


当太阳升起之后,狂风大作,卡米路斯命令他部下在上风处向拉丁人的营垒投掷特制的引火标枪,大量木制栏栅开始燃烧起来,火借风势,很快拉丁人的整个营垒便燃起大火。不想被火海吞噬的拉丁士兵无处可躲,于是冲出营垒迎战罗马人,而卡米路斯则让他的士兵在壕沟后面等待着这些精疲力竭的拉丁人,本来用来防御罗马人的防御工事现在成了大多数拉丁士兵的噩梦……大部分拉丁人被杀死,只有少数逃脱了战场。


至于卡米路斯的宽宏大量,则可能更胜他的智勇一筹。当一个叫做图斯卡尼的城市准备暴乱的消息传入罗马后,罗马人委任卡米路斯为将军前去攻打他们。一路上罗马士兵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好好教训下图斯卡尼人。可是当他们到达图斯卡尼后,眼前的景象让罗马士兵们彻底囧住了。


放眼望去,田地里有很多人在耕种、放牧,城门大开,小孩们在学校里读书,手艺人在作坊里勤劳工作,闲散人群在广场、街道上游逛,政府官员忙着准备接待罗马人……处处一片和平景象,似乎这里从来没有准备过暴乱一番。


卡米路斯一眼看出,图斯卡尼人害怕罗马人的大军,对于以前的行为现在十分的忏悔。图斯卡尼人的这番装傻卖萌让卡米卢斯顿生怜悯之情,他命令他们前往罗马元老院恳求宽恕,同时他自己也帮这些人说了不少好话,罗马人经过慎重考虑,没有惩罚这个城市,并且还让他们获得了罗马公民权。



罗马同盟与军事殖民地


我们再回到罗马人的故事。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被罗马击败的城市越来越多,很快,罗马人就面临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新被击败的城市对于罗马的敌意,以及与曾经的同盟者发生一些利害上的冲突。


对于敌意较强的地方,一般的作法是派驻一支大军以威慑对方,但是派驻大军会耗费大量兵力与钱财,同时会让对方民众产生普遍的怨恨。


罗马人采取了更高明的方式。他们在敌意较强的地方建立军事殖民地。殖民地一般选择在对方的要害之地,少量罗马人,几百或者几千人,移居过去,并建立要塞。


修筑于对方要害据点的罗马要塞,让有敌意的城邦对罗马不得不忌惮几分。显然,罗马人利用了防御的优势,在那个时代,由于攻城术的落后,要塞是非常难以攻克的。例如,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威伊城,据史料记载,罗马人为了攻克此城,足足围困了九年之久。又如,高卢人攻克罗马后,围攻罗马卫城7个月,也没能攻下罗马卫城。


因此,殖民地的罗马人虽然很少,却可以凭借要塞防守很长时间,罗马大军闻听这个地域的军事行动后,可以在要塞没有被攻破之前赶来击破叛军。后来,随着罗马疆域的扩大,为了让罗马大军迅速的达到边远地区,罗马人格外重视道路的建设,于此便有了后来“条条大道通罗马”的俗语。


当然,如果仅仅依靠军事殖民地的政策,罗马城邦还是不足以强大的。为了将各个城邦和罗马有机的联系到一起,罗马人采用了非常开放、大度的民族政策。


早先的时候,罗马人与拉丁平原上的诸城邦组成了松散的攻守同盟,他们时而团结一致对抗外敌,时而彼此争斗。罗马因为较为强盛,而在同盟中居于比较有利的位置。


随着世态的经常变迁,罗马人愈发发现,这种松散的联盟并不是可靠的,当罗马强盛的时候,大家一起抵御外敌,或者抢夺敌人的地盘;但是一旦罗马出现衰弱的迹象,这些拉丁城邦就有吞并罗马的意向。


同时,罗马人发现,罗马的人口、国力有限,而整个意大利的敌人又是如此之多,地盘是如此之大,凭借罗马目前的人口,即使拥有了整个意大利,也会发现处处都是对他们怀有敌人的被征服民族,倘若如此,那么他们在意大利的地位必然是不稳固的,随时有被那些被征服民族联手打倒的危险。


终于,罗马人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们慷慨的把罗马公民权授予给对罗马向心力较强的联盟者或者被它击败的城邦。以此来同化他的被征服者。


在那个时代,胜利者对于失败的城邦往往吞并其领土,没收其金钱,奴役其人民。罗马人对于战败者的宽容态度,可以说是十分罕见的。如同小说里的薛仁贵在他还是一个孤胆英雄的时候,把他打败的山大王收为小弟一样;也如同水浒里的梁山好汉吸纳败在他们阵前的好汉,最终将一个十几人的山寨壮大成一百单八位好汉的大山寨一样;罗马人将曾经的对手纷纷吸纳成自己的“小弟”,与他们一起经营罗马。


为了让这些城邦“小弟”始终与罗马荣誉与共。一方面,罗马通过军事殖民地来威慑敌意较强的城邦;一方面,如同梁山好汉排座次一样,罗马将它的城邦“小弟”依其对于罗马的向心力、实力、民族特性,给予了其不同的地位,大致来说,向心力强的城邦被给予了较为优厚的地位,比如授权完整的罗马公民权,拥有自治的权利;向心力低的城邦在联盟中取得的权益则相对较少,这些城邦大多都曾被罗马征服,与罗马关系较为疏远,他们在被击败后,出于罗马的宽宏大量,成为罗马的联盟者,仍然保有独立,但是外交权被剥夺,必须承认罗马的盟主地位。


意大利的自由居民在罗马治下,按等级大致分为如下六类:

一、 罗马公民

二、 自治市或有投票权的城市

三、 无投票权的城市

四、 拉丁殖民地

五、 联盟者

六、 臣民,或称“投降者”,是这六类中最没有权利的一类居民


各个城邦在罗马联盟中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对罗马忠诚,为罗马浴血奋战的城邦可以在联盟中获取更有利的位置,而背叛联盟的城邦,在其再次被征服后虽然仍然能加入罗马联盟,但是罗马会降低其在联盟中的地位,剥夺其部分土地,乃至剥夺其自治权沦为联盟的臣民。


西洋史上曾有三个强大的城邦,斯巴达、雅典、罗马。斯巴达实行双王制,他们把国家变成一座大军营,全民习武锻炼体魄,军队战斗力奇强,在希腊半岛上称雄多年,但是它把征服的民众当牛马使,所以斯巴达一直就那么一两万人武士称雄,还得不断防备被征服民众的起义。


雅典人实行民主制,注意,他们只对公民民主,大量的奴隶似乎不能称之为人,雅典有坚固的城防,强大的海军,进可攻,退可守,依靠强大的海军威胁地中海沿岸的每一个城邦,是希腊不折不扣的武林盟主,但是雅典把众多城邦小弟当成了取款机……


这两个城邦终究因人口、土地的局限,只在有限的时间与有限的土地上,获得了霸权,并很快衰落。唯有罗马,宽容的对待被它征服的意大利诸城邦,依其对罗马的向心力、实力、种族文化特性,对于各个城邦给予不同的地位,并慷慨的将公民权授予给其中某些城邦,形成了一个以罗马为核心,荣誉与共的的强大联盟。最终依靠这个强大的联盟,得以称雄地中海达千年之久。


意大利中、北部的征服 考地乌姆地峡之败(1)


从卡米路斯用新战术武装军团以恢复罗马在高卢入侵后的势力起,到罗马成为中部、北部意大利的主人,这个过程大概用了一百年。罗马周边与他敌视的部族虽多,但是他们各自分立,有的还彼此敌视,给了罗马人各个击破的机会。百年间,罗马人与他们进行了大大小小无数的战役,罗马人赢得了绝大多数战役,但是偶尔也有非常惨痛的失败。


这段时期的史料仍然是较为缺乏的,大多数战争我们都无法知晓其细节了,只有极少数战役留下了较为详细的记载。为行文方便考虑,对这些战役我们尽量一笔带过。如果详述这段战争史,不仅文字枯燥有如流水账之感,而且无数陌生的地名、部族名也足够各位看官感到索然无趣。


这些战役中罗马人之所以屡屡胜利,靠的是优秀的兵源与严格的选兵练兵政策,以及三横列阵小方阵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此外,在战术上还有两个方面不得不提。


其一,是罗马人很好的利用了防御的力量。至少在公元前300年前,古罗马军队无论规模大小,只要在野外过夜,都要安扎设防兵营。兵营的构筑相当迅速,每个士兵都分配有一项专门的工作。每人携带的行军装备中包括两根栅柱,用于构筑栅栏。围绕兵营的四周挖有壕沟,挖出的泥土堆放在紧靠栅柱的地方,以增加栅栏的厚度和牢固度。这样,无论是进攻或者防御,营垒都能给罗马军队提供有效的掩护。


专题:罗马人如何构筑坚固的营垒


建立营地时仅仅选一般条件尚可的地方是不够的,必须是附近这一地区内最最出色的地方,否则由于军队的疏漏而把最好的地方叫敌人占去,我军就会蒙受损失。应当注意夏天切莫离有害的水源太近,而离好水源过远;冬季不要找缺少饲料和柴火的地方,也不要找在突发暴风雨时容易被水淹的地方;在陡峭的山崖上和道路难以通行之处都不宜建营,因为万一遭敌人围困,便难以突围脱身。营地的选择,应当以敌人从稍高的地方掷射过来的标枪和箭镞攻击不到为好。


谨慎细致地采取所有这些措施之后,就可以根据地形特点布设正方形的、圆形的、三角形的或者长方形的营地了。其实勿须过于考究营地的形式,要注重实用。但一般认为长度超过宽度三分之一的模样是最为中看的。营地的面积应由测地人员丈量,根据部队的人员数目来设定。要是营地窄了,守卫者会觉得拥塞成堆;如果大于实际需要,军队就会布得太散。


构筑营地通常有三种规格。如果时间不太紧迫,应当从地面上挖土垒起3英尺高的墙来(一英寸约为0.3米),这样在墙前,也就是起土的地方就会出现一条壕沟,随即趁势很快地挖成一道宽9英尺、深7英尺的堑壕。


要是敌人的实力强大,那就必须在营地四周都挖上堑壕,而且要像兵法规定的那样,使这道堑壕达到宽12英尺,垂直深度9英尺的水准。要把挖出来的土在堑壕的两边各垒成一条4英尺高的土堤。如是,一道宽12英尺的堑壕的深度可达到13英尺。在堤上要打上木桩,所用木头要坚实,材料通常由部队负责运抵。为此军士们还常常需要事先准备好铲子、耙子、筐子以及其他的工具。


在外部防御工事和营地主要部分之间,通常有200英尺宽的空间,以作伙房、厕所和其他公共事务之用,也用于集会以及万一遭到敌人攻击时可以作为防御用的机动空间。


意大利中、北部的征服 考地乌姆地峡之败(2)



其二,是罗马人洞悉士兵心理,利用了宗教的力量。在古代罗马,将帅们非常重视占卜师,在将帅准备进行远征或者率领士兵投入战斗前,他们都会让占卜师给出吉兆,让士兵们相信众神预示他们会取得胜利。


对于罗马人这一举措,马基雅维利在其巨著《李维史论》中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罗马得以强盛的原因之一。


这一举措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作用,是因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士气”,正是主要取决于士兵对于胜利拥有多大的信心。而文化水平很低的普通士兵对于预言、征兆,则有着信徒般的迷信。因此他们能从来自众神的胜利预言中,获取极高的士气。


军队中,士兵从心理上大抵可以分为几类,第一类人天生勇敢,充满尚武精神,他们往往是军中的勇士,但是这种人在人群中的比例极低;第二类人嗜血好战,视自己的性命与他人的性命都如同草芥,一旦失去纪律控制,可能杀人放火,无恶不作,这种人与第一类人一样,在人群中也只占有极少的比例。


第三类人,本是如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但是他们或者以前地位尊重,想通过战功恢复以前的地位;或者宗族中有人为敌方杀死,急切想为亲人复仇;或者生活困苦,想通过战利品改善生活条件;或者地位极为低贱,被人视为“贱民”,想通过战功改变地位。等等,诸如此类,因此他们有强烈的战斗愿望,能表现出杰出的战斗力。


最后一类人,就是军中占绝大多数的普通大众,他们惧怕战争,惧怕死亡,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需要在军中服役。(对于士兵心理的分类,我主要参考的是吴起兵书《六韬》)


一个平常人的情绪,可以说是非常复杂的,但是对于军队中占据主流的第三类和第四类人来说,主要情绪无非不过两种,即惧怕死亡和渴望战功。其中求生的意识是主要的,而渴望战功的意识则是次要的。


当无数的士兵走上战场上的时候,绝大部分士兵心中必然是忐忑不安,他们不知道他们是否能保有他们的财物,也更加不知道自己能否活到明天,作为普通士兵,他们无法确知即将进行的战斗有多少取胜的可能。


假如他们是战斗经验丰富的士兵,那么他们的过往经验会告诉他们:战斗在相持阶段的阶段的互相杀伤十分有限,真正的大规模的杀伤在一方溃败之后的追杀阶段,失败者将付出比胜利者惨重得多的人员伤亡。


假如他们是无多少经验的新兵,他们的心理状态与老兵又会有所不同。他们会在战役顺利的时候战斗力旺盛,因为胜利意味着可以分配大量的战利品,可是在战事不利的时候,他们又会异常恐惧,为了保住性命,他们往往会不顾整体战局,争先恐后的逃命。


胜利与失败的最终境况有天壤之别,求生的本能让普通士兵无不渴望在战斗中胜利。我们通常所说的“士气”,正是主要取决于士兵对于胜利拥有多大的信心。对胜利充满信心的军队会在战场中发挥巨大的潜力,越是士气高昂的军队,他们的所能承受的伤亡和打击便越大。相反,对胜利没有信心的部队则只能承受较低的伤亡与打击。


普通士兵无法判断未来的战局形势,而对于他们的统帅对于战局的判断,他们也不能坚定的相信,除非他们跟随的是像韩信、岳飞、徐达、亚历山大大帝、卢库鲁斯、拿破仑这样伟大的统帅,通过战史我们不难知道,伟大统帅麾下的士兵总有非常高昂的士气。


相反,总体来说文化水平很低的普通士兵对于预言、征兆,却有信徒般的迷信。战史上记载过数不清的事例,表明很多百姓正是从一些谶言和异样的征兆中获取勇气,从而揭竿而起反抗暴政。同时,战史上也有数不清的事例,表明普通士兵因为看到一些不详的征兆,而表现得无比恐惧,比如帅旗被吹倒,比如统帅不小心跌倒,等等。


意大利中、北部的征服 考地乌姆地峡之败(3)


让我们把思绪从士气问题转回罗马在意大利的征服。大概在公元前330年,罗马成为意大利地域最为广袤的国家,南方,是希腊人的殖民城市,他们热衷商业和内耗,对于意大利的争霸事业关注度较低。在中部与北部意大利,众多部族因为害怕罗马人的强大,纷纷对罗马采取了非常敌视的态度。更往北,罗马人的老对手,波河以北的高卢人,也经常南下协助意大利的部族与罗马人作战。这些部族如果联合起来,罗马未必是他们的对手,但是由于这些部族或者彼此陌生,或者互为仇敌,很难联合一致。虽然最后他们曾短暂的联合一致,但是为时已晚。


公元前321年,罗马大军险些受到一次毁灭性的挫败。罗马人当时的主要敌人是萨谟尼安人,他们是当时意大利最强的几个部族之一,他们虽然不如罗马人善战,但是他们有大量善于在山区作战的轻步兵,这个时候,领导萨谟尼安人军队的是一个智勇兼备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彭提乌斯,彭提乌斯了解罗马军队野战力量的强大,于是他把部队分散成小股部队,跟罗马人打游击战。对于这些机动灵活的轻步兵,罗马人并没有太好的办法对付。


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彭提乌斯终于等到了机会,他用假情报骗过罗马的两位执政官,把足足五万罗马大军引进考地乌姆附近一个峡谷之中,峡谷狭窄、林木丛生,彭提乌斯率兵封锁了狭窄的谷口,将五万罗马人困在了峡谷之中。


罗马人先是很囧很泪奔,接着是欲哭无泪,最后感到了绝望。军粮耗尽,而强行突围又不可能。于是全军只有放下武器投降。对于如何处理这五万降军,彭提乌斯一时没了注意。杀光这五万人,他于心不忍,同时他还担心上天会因此惩罚他;完全释放这五万人,他又难解心头之恨。


为了妥善处理好这个事情,彭提乌斯请来了他的父亲。对于这个问题,他的父亲认为有两个办法。一种是极端的仁慈,放过他们,不要给他们任何羞辱,以此来化解两国间的仇恨;另一种是极端的残忍,杀光这五万罗马人,给予罗马严重的削弱。


如果你是彭提乌斯,你会如何做?


彭提乌斯没有采取这两种中的一种,而是采取了一种折中的方案,与罗马人签订了和约,罗马人中选出六百名贵族作为人质,罗马不得进攻萨谟尼安,为期六年。此外,每一个罗马士兵都必须半裸着身体从轭门下通过(有点类似胯下之辱)。


这个灾难的消息传到罗马的时候,罗马人痛哭悲伤,整个一年之内宴会、婚姻及其他一切类似的事情都被禁止,直到这个灾难得到弥补时为止。


试问,假如当时彭提乌斯杀死或者俘虏这五万罗马军人,那么罗马会不会因此衰落呢?100多年后,拥有整个意大利的罗马曾面临亡国的危险,当时,汉尼拔在两三年内歼灭了大量的罗马野战军,但是被歼灭的总数也不过十来万而已。


六年后,罗马人恢复了与萨谟尼安人的战事,公元前315年,罗马遭遇了不小的挫败,但是在公元前314年,罗马人取得了大胜,萨谟尼安阵亡了一万余人,此后又进行了很多年残酷的战争,一直到公元前304年,罗马人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萨谟尼安人与罗马缔结了和约。


和平并不长久,六年之后,因为高卢人的南下,意大利中部、北部的部族与高卢人联合起来对抗罗马人,公元前295人,罗马与联军进行了决定性的会战,高卢人与其盟友阵亡的有十余万之众,意大利中、北部与罗马敌对的部族力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此后罗马人又与高卢人血战了多年,大概在公元前280年,高卢人与罗马人缔结了和约。自此,罗马人基本完成了卢比孔河以南意大利中、北部的征服。


总体来说,从战术上讲,这段历史时期虽然罗马人的战术有我们前文所提到的优胜之处,但是他们的战术还未走向成熟。罗马人尚未意识到海军、骑兵、远程步兵比如弓箭手或投石手的战术价值,在攻城术上,他们也较为落后,攻城通常采取的是持久消耗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