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洲农民餐桌上﹃捡﹄回有机肥

 武汉人文 2014-08-04

(记者谷萍 实习生刘沛君 通讯员王勇 刘志红)昨日,新洲区旧街洪山村的“百姓大舞台”旁,一幢约160平方米的水泥房刚刚竣工,一旁的苗木基地内,两个各约100平方米的钢筋结构堆肥房,也在紧张搭建中。这是我市首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它的建成意味着农户家中的剩饭剩菜、蔬果瓜皮、烂菜叶子等“湿”垃圾,都将被集中回收、处理、加工后,成为有机肥。

    今年5月,华科大环境学院教授肖波,率领“固弃垃圾分类收集项目”研究团队,与新洲区环保局合作立项,在该区的市级生态示范村旧街洪山村,率先试点全市首个垃圾分类收集项目。

    村民陈双荣说:“今年6月,我领了10个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袋,管了差不多20天,平均2天用1个。”陈双荣称,3位研究人员在村里讲了两次课,教大家如何进行垃圾分类。数百个可降解垃圾袋编好号,分发给30多户村民。每户将餐桌上吃剩的残汤剩饭、骨头、菜叶等厨余垃圾集中放于塑料袋中,研究人员上门回收。

    经仔细检查,肖波和研究团队无比惊喜:村民们做得很棒,全部按要求分选,彻底从源头将干、湿垃圾分离。而之前,他们曾于在中心城区某社区开展垃圾分选活动,效果并不理想。

    肖波算了一笔账,正式试点后,洪山村、茶亭村740户、共2865人,每天约回收500公斤厨余垃圾,按1:1与秸秆等生物质进行混合堆肥,约产生800公斤有机肥,一个月即可生产24吨,目前有机肥市场价为600/吨,可直接出售或供村民自用。

    洪山村村委会主任洪国祥介绍,垃圾分类房作为全村垃圾集中存放中心,将被隔成8个独立空间,分别回收、存放杂志报刊、废电子产品、二手家具、旧衣物、纸盒纸壳、金属类、塑料类及拆分车间,村民送来的这些“干”垃圾,将一一称重、登记并集中保管,最终出售折现后按比例返还给各户。

    新洲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如果试点成功,将在周边的左河村、李寨村、程河村等推广,可逐步改变村民粗放式处理垃圾的方式,并有效降低垃圾收集、转运成本,形成资源再利用,降低环境污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