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工业的三次大改组

 馋嘴鲶鱼 2014-08-04

 

【编者按:如何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工业结构调整和改组,是当前上海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经济进一步成长中面临的重大课题。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工业先后进行过三次大改组,对当时上海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兹根据有关档案资料对其进行整理编写,以供参考。】

由于旧上海工业大多规模小、零星分散,且轻纺工业比重过大、重工业十分弱小。这一结构,远远不能适应上海作为老工业基地服务全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为此,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上海就将大力发展生产资料的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冶金等原材料工业和重大设备工业,作为工业产业重组的中心任务。围绕这一目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工业先后经历了三次大改组:

11956年上海全市私营工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上海工业实行了针对轻纺工业的第一次大改组。这次改组的主要内容是对数量过于庞大的轻纺工业企业实行裁并改合,利用老厂转产新型产品。同时,根据产品相同、工艺相近和便于相互协作、相互服务的原则,按行业建立了83个专业公司。通过解放后的首次大改组,上海工业不仅初步实现了工业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也建立起了对工业的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

21958年到“大跃进”时期,围绕强化上海的重工业基础和建立新兴工业进行了第二次工业大改组。这次改组的范围遍及各工业局,其目标是通过合并来扩大企业的规模,做大、做强重工业,同时建立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新兴工业行业和企业。这次改组可分为两个阶段:

1958年,上海公私合营企业率先开始了大规模改组。改组采取两种形式进行:一是将一些设备落后的小厂和个体手工业户并入厂房、设备条件相对较好、管理制度比较健全的中心厂或独立厂;二是将一部分已经为国营企业加工生产或有密切协作关系的公私合营工厂并入国营工业企业。经过改组,1958年上海共裁并厂家8629户,工业企业厂家下降为6049户,仅为1957年的41·2%,但同时大型工业企业在企业总数的比重,却从1957年的59·9%上升为72·5%,使上海工业实现了做大的目标。

1958年后的“大跃进”高潮中,上海以发展重工业为方向,继续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大规模改组。主要办法是将许多同行业或不同行业具有修配能力的小厂,通过裁并、改建和扩建,重新组建成具有大批量、成套设备生产能力的大型重工业企业。如一些轻纺工业企业就被并入了重工业企业,其中仅并入仪表行业的职工就达19000人;商业等部门转入钢铁的职工也达3万多人。到1960年,全市工业企业减少到4300余户,工业公司也从1956年的83个合并为33个。在调整、改组的同时,上海充分利用原有工业企业基础进行了新兴工业行业和企业的建设,有1200多家原属轻纺工业的工厂实现了向机械、仪表、原材料工业等新兴行业和生产门类的转产,轻纺工业腾出100万平方米以上的厂房,用于电子、电机、仪表、手表、照相器材、塑料等新兴工业建设。通过新建、扩建和技术改造,上海工业开始形成了一批精密合金、高温合金、精密机械、汽车、塑料、化纤等新兴工业的骨干企业,并改建、新建了一批大型机电和原材料工业骨干工厂。到“二五”期末,上海工业门类已发展到220个,生产产品品种规格达10万多种。1960年,上海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达到了创记录的55%164·48亿元),重工业由此成为了上海工业的主要支柱。

3、国民经济三年调整时期,上海进行了以压缩、精简、调整老工业企业和发展“高级、精密、尖端”技术企业为方向的第三次工业大改组。在改组中,上海先后分两批关、停、并、转了占全国国有工业企业总数五分之一的623家企业,并在19611962年间精简职工23万人,集体所有制的街道工业和里弄生产组从业人员也从“大跃进”时期的40万人锐减为1962年的12万人。但与此同时,上海提出了“要把上海建设成为我国的一个先进工业和科学技术基地”,上海工业要“依靠上海科学技术力量,向高、精、尖”发展的工业结构调整新定位,要求主要以发展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为中心,着重发展新型金属材料、精密机床和特种设备、电子器材和电子设备、精密仪器仪表、石油化工和高分子合成材料、新型硅酸盐材料等6个重点新兴工业和包括工业自动化、激光技术、真空技术、电子计算新技术、红外技术、氧气炼钢、电子和仪器半导体化、同位素和射线应用、合成树脂制造、塑料应用等在内的18项重大新技术。1964年,上海又规划到1970年若干主要工业部门的生产技术要达到六十年代的世界水平,并向七十年代进军。

在发展新兴工业思想的指导下,上海工业结构有了巨大变化。其中,仅在仪表电子行业,就有10家千人以上的棉纺、香烟、肥皂工厂被转产生产仪表电子产品。到1966年,在漕河泾、嘉定、安亭已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工业水平的新兴仪表电子工业区。同时,通过由上海政府计划部门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调集各方面力量,以大兵团作战形式进行的攻关、会战,使上海工业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到1966年,上海工业生产中所使用的87种主要成套设备,已有78种能自己制造。同时,还形成和建立了一大批具有填补中国工业门类空白的新的工业部门,如冶金业中的冶炼精密合金、高温合金、稀有金属、特种金属材料和半导体材料等工业;化工业中的合成纤维、激光材料、人工晶体石墨、高温陶瓷、工业陶瓷等工业;机械和电机业的汽车、拖拉机、精密机床、特种电子管、雷达等工业;轻工业中的照相机、手表等工业。

总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在没有得到国家足够有效投入的情况下,通过连续不断的三次工业大改组和技术创新、培育新兴行业,成功地实现了建设成为中国的一个先进工业和科学技术基地的战略目标,为更好地服务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榕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