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黎明:北大静园事件中的反对与让步

 惊涛拍岸849 2014-08-04



 

自去年10月开始,围绕北大校内最大草坪和“古建”六院将被新建项目“燕京学堂”占取的争论,至今已有不甚明朗的“阶段性结果”。724日晚,北大官网发布文告称,静园1-6院不做学生宿舍,按国家文物保护的要求,修缮后,作为学校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及交叉学科的教学科研办公用房。

 

“燕京学堂”反对派的同学、校友在网络上“奔走相告”、“互道恭喜”。他们将此视为“校方有胸襟的让步”,而北大发言人蒋朗朗坚决不同意“让步”这个词,因为学校做出这个决定最主要的原因是尊重师生的意见,并不是迫于谁的压力,而“让步”就把学校和师生摆在对立的格局。他还表示,校方的的决定并不意味着燕京学堂选址不再考虑静园。

 

长期以来,公众质疑北大行政方的“北大精神”是否正常,这很有道理。一家子亲人之间,共商、妥协、让步也是平常之家事,由让步导致亲人间“对立格局”的说法是站不住的。学校行政权对师生让步,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其实这应该就是权力运行的常态。而今明面上的执政权理论,对被管理的对象不止是“让步”而是宣传“百依百顺”,强调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准。

 

权力对公众让步不丢人。不让步,则谈不上对社会、对公众的丝毫尊重与敬畏;没让步的权力即绝对权力、腐败权力,即专制、独裁、霸道的权力,那也就是非法的、可耻的权力了。北大校方不接受师生的表扬,以为“让步”等于屈从于压力,大概是担心让步一说有损校方权力的强硬形象吧,若此,对权力、对“官群关系”的理解有悖常识,似乎有显示“北大精神病”之嫌。

 

静园事件中,北大校方最值得肯定的作为是什么?第一,正视反对派意见,对原校方意见未坚持到底;第二,对学生自发成立的“静园小组”未实施无情打击,没阻止该自发组织进行的在线问卷调查活动,由此使民意得以呈现(反对“燕京学堂”项目本身的人占四成左右,反对“该项目选址静园”的人占到九成)——同时应该指出:组织相关民调活动,本是北大校方应主动去做的工作。

 

北大校方在校园占古建、草坪来建设国际化的“校中校”,其决策比较弱智,由此规定了反对派的诉求正常而非“高大上”。如果某市政当局,将市民引以为豪的古建或视为珍贵的公共休闲场地毁掉,那必定招来众怒和百般抵制,所以说,北大师生合理合法的反对活动,和普通市民的正当诉求并无明显不同。

 

反对派师生和北大校方有一共同点,就是都强调“不争议就不是北大”,“反对,北大是有这种传统的”。“无反对,不北大”,这说法靠谱,不过,无反对,不中国;无反对,不社会;无反对,不人类,这都正确。反对与争议,本为人群与规模组织的常态,若将反对与争议以“北大精神”与“北大传统”视之,那这种精英人群的精神与传统,未免过于稀松平常。

 

更严重的问题是,就连低端或平常的反对,都受到某些“知识分子”的批评。一位跟踪报道“静园事件”的媒体人表示,“静园之争”起初为草坪,校方说不动草坪了;学生们就开始说要保护六院文物,校方说保护文物;学生又开始说学科设置不合理,校方说国外也有这样的,是研究生制度改革;学生就说,那你得财务公开,校方说获捐10亿;学生说凭什么他们占用学校最好的资源,一年就能拿到学位不公平……他给这种局势总结为:北大学生有这种叛逆的传统,为了反对而反对。

 

这样的媒体人够混。学生问的都该问,学校都该答复,不是一揽子方式的一问一答有先有后,显示的是校方挤牙膏式的回复风格,绝非学生“转移话题”或逻辑混乱。为了歌颂而歌颂,这在中国媒体人当中确实是个大祸事,而对“为了反对而反对”的问题却不必一顾。事实上,在北大举块质疑校方领导的牌子也会享受报警待遇,教授们生怕被人指为“制造动乱”,连物业管理混乱等小问题都不敢提起。

 

“燕京学堂”要培养的是“领导世界、扭转乾坤的未来各国政要和工商界精英,” 对一年制硕士研究生的主要授课内容是“中国学”,还主要用英语讲授……出自北大校方某些解释,看上去像极了瞎搅与忽悠,和古建、公共休闲地这等已有文明成果相比,那等口头上都讲不清的“文明”显然不可指望。

 

何为“中国学”?它的研究对象?它的开端、奠基人、代表人物?为什么学“中国学”一年就能成人类翘楚、世界领袖?争议这类学术问题,就不仅是北大师生的事了,知识界和普通公众都有参与权、发言权。

 

就算待建的燕京学堂和“中国学”能培养出“中国通”或领导世界的人才,那也和学堂地址没半毛钱关系。只要有本事,不必在北大园区建造高端会馆,不管选在哪里,都妨碍不了你英才辈出。大师傅制作果木烤鸭要靠熏啊染的,如果不把鸭子放在那个特定位置就烤不出来,而培养人才不是做烤鸭,干嘛非放在北大静园“熏陶”不可?

推荐阅读:

我和老公瘦身历程——内脏减肥才是秘密
降血压成功分享——长寿村老人的血压揭密

专家分享口臭男一个月根治的尴尬经历

揭秘世界记忆大师关于天才记忆的秘密

家长必读,美国人培养优秀孩子的秘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